二戰期間,如果美國不對使用核武器,日本會否戰敗投降?
文/王凱迪
1945年10月,國共兩黨的領導人在「和諧」的氛圍下共同慶賀抗日戰爭的勝利,同時討論未來的建國方略。國民黨元老張群擺出了一道字謎:論日本之投降原因,打一中國古代人名。當時的中國戰區受降主官何應欽將軍直截了當的回復到:屈原。
這個精鍊的回答表達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共識,即日本戰敗主要是屈服於美國人在廣島與長崎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如果我們做出假設,美國沒有投下原子彈,日本會戰敗么?
長崎投放的原子彈
海洋帝國夢碎
日本海軍在珍珠港之後基本實現了對於整個亞太地區的海洋制霸,但是這一優勢不到一年就被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所摧毀。美國憑藉其強大的後備力量為海軍提供強大的補給,並使用跳島戰術對對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據點進行分割包圍,這使得日本通過吞併日本、荷蘭等國海外殖民地而迅速擴展的海外島鏈防禦圈顧此失彼。
到1945年初,美國已經基本肅清了日本在南太平洋諸島的據點。3-6月期間,美軍登陸沖繩島,與駐守島上的十萬日軍進行了殊死較量,最終以傷亡近五萬人的代價取得了勝利。至此,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已經宣告失敗,其所能做的只是在本土進行垂死反抗而已。
共榮圈的消亡
中國方面,1945年初的日本雖然在南方對國民黨軍保持著強大的優勢,但是並不能徹底瓦解國民黨軍隊的抵抗力量。中國遠征軍在滇緬公路上的強勢反攻,為反法西斯聯盟協助中國戰區保持了通暢的道路,這使得日本軍隊只能進行拉鋸戰而得不到實質進展。
圖 中國遠征軍
在華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力量迅速擴大,數量呈幾何式增長的八路軍與地方人民武裝在中國北方的鄉村已經成為燎原之勢,華北地區的日本軍隊只能困守交通線,對於無處不在的麻雀戰疲於奔命,力不從心。
圖 抗戰後期的八路軍
在東北地區,強盛一時的關東軍早已不復當年雄壯,兵源極速衰減的同時,少年兵也越來越普遍。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蘇聯紅軍已經在攻佔柏林之後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源源不斷的開往遠東,隨時準備徹底摧垮已經羸弱不堪的關東軍。
圖 二戰時的日軍「娃娃兵」
雖然日本投降是受到了原子彈爆炸的直接影響,但是當時日本在各個戰場上已經全部陷入了僵局或者徹底失敗,為日本提供充分資源補給的大後方已經丟失殆盡。這種情況下,即使日本叫囂全體國民「玉碎」殉國,也只是不切實際的口號。敗局其實已經註定,原子彈只不過是加速了島國敗亡的過程罷了。
參考文獻:
1.《圖說天下,透鏡頭》編委會編,全景二戰,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於重宇主編,二戰十大著名戰役,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


※隈研吾首部作品集
※日本和服後面為什麼要「背個枕頭」?
※日本人是不是中國人後裔?
※冷戰時期的蘇聯是如何謀求海上霸權的?
※北宋亡國時,「八十萬禁軍」都去哪了?
TAG:明清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