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陀的智慧教導梵德比丘

佛陀的智慧教導梵德比丘

佛陀的智慧,也是人生和大自然的真理。

世間人有的具有「一聞千悟」的智慧,有的人則很愚痴,連一句偈也不會背。但是,愚痴和智慧沒有絕對的分別,只要肯用心,智慧就能顯現。佛陀在世時有一則公案,當時有二干多人在佛的僧團中修行,其中有一位是梵德比丘,他出家後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跟著大眾生活起居修行,平日都很守規矩,但只有一項缺憾,就是記憶力很差。大家聽完經後都能理解,而他在聽時似乎能了解,可是聽完後卻全忘光了。

佛陀就教他背誦,但是他聽了就會忘記,怎麼會背呢?佛陀就派五百位羅漢輪流教他。但是,經過三年後還是一偈不通,大家都認定他是極愚痴的人,所以法一聽過就忘了。佛陀覺得人的智慧是平等的,差別在教學方式要領不同;教的人要用心,學的人要有耐心才能突破困難。佛陀很慈悲地告訴他:「你要耐心、用心地學,現在只要記得一偈就好。一佛陀叫梵德比丘眼睛注視著他,將心攝受在一起。佛陀循循善誘加以教導,要他記住:「守口攝意,身莫犯非,如是行者,得道是矣。」

佛陀的意思是要他「口業要守好,意業要攝住,身體不要犯規矩」。如果能夠這樣,修行者自然能得道。梵德比丘看到佛陀慈祥的面容,聽到佛陀的宏大慈音和諄諄的教誨,更深深體會佛陀的苦心。他知道不能辜負佛陀教誨的大恩,所以就很有耐心、不斷地背誦和記憶,終於記住了這首偈文,而且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很順。佛陀很歡喜,又叫他到面前背給大家聽,大家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會背了呢?

佛陀又說:「你的年齡已不小了,只背一偈不算什麼,最重要是必須了解這首偈的內容,要認真聽——身三、口四、意三,這三樣是凡夫心生滅的源頭,我們的心要顧好,否則這十種不善的業報會使人墮入地獄、餓鬼、畜生道;而行十善業則會上天堂,所以要好好觀照自己的內心,體會心念是如何興起、如何消滅,其生滅方法是如何?確實要好好觀照、把握每一分鐘內心的事相生滅,才不會造身的三惡業、口的四惡業和內心的貪嗔痴等惡業。」

梵德比丘聽了解說之後,才恍然大悟,深深體會內心生滅的道理:宇宙「生住異滅」的四項法門,他也體會到了,所以世間一切的道理都能豁然通達。

當時有一群比丘尼離開僧團到別處居住,佛陀就讓五百羅漢輪流去向他們講學。有一天,佛陀派梵德比丘去講課,那些比丘尼看到梵德來了,不禁相視而笑,大家都知道他一首偈都記不住,為什麼佛陀要派他來講課?大家都抱著作弄他的心,心想:一定要讓他難堪!於是表面上他們依禮請他進來,也請他上座,可是大家都用輕視的態度、傲慢地坐在他面前。

梵德尊者不在意別人給他的臉色,他還是很自在地坐下來。他開口就說:「我愚鈍有加所學很少,能背誦的偈很淺,如果有說錯的地方,請大家多包涵。」然後就開始將佛陀傳給他的——身三、口四、意三的道理和守口攝意的方法很順口地一一解說。

當時想反駁他的比丘尼聽了,想說也開不了口,那堂課上得很成功,結束時所有的比丘尼都法喜充滿、皆大歡喜,因此都非常恭敬地禮拜、再送他回去。由這個故事我們就知道,一個愚鈍的人,只要教他的人用真誠的心去教導,對方自然會感恩而真正用心來接受,接著就有耐心去琢磨;也就是不論學或教,雙方都必須有耐心和用心。佛陀對梵德比丘的教法,就是循序讓他知道人生無常、心念生滅不定,不只是大自然的生滅不定,人的內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體會了解分秒剎那無不是生滅的道理,自然會愛惜時間,更加精進,進而追求「常、樂、我、凈」的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的精彩文章:

海豚紀念碑的感人故事
佛法一詞包含極廣,諸法本性、一切微妙善語,乃至於其他真實與正確之事理等皆屬佛法
古德云:容忍納百福,禮讓致千祥 開闊的心量才能成辦大事
佛教故事 舍諸妄念,修清凈行的五十位比丘
以智慧慈悲為念之行者 忍得一時之辱,蒼穹依舊雲淡風輕

TAG: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