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病有六種因緣,只有兩種是醫生可以對治的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生病有六種因緣,只有兩種是醫生可以對治的萬佛城金剛菩提海

百丈禪師的〈叢林要則〉

朱果翔 講於萬佛城大殿

2015年5月24日與8月31日

摘自《萬佛城金剛菩提海》NO.553

跟許多人一樣,每次要上台來做報告,也是有些困難,但還是盡量勉為其難。記得以前上人還住世的時候,他幾乎每天都會打電話到行政辦公室,垂詢一下有什麼事情發生,有一次等我們向上人報告之後,上人就問一個問題,很普通的問題,我一下子也不曉得要怎麼答覆。現在把上人的問題在這邊重述一次,大家看看怎麼答覆好。

上人說:「萬佛城這邊每天都在講『六大宗旨』,那麼假如有人問,你們六大宗旨做到了嗎?」那個時候我們都不曉得怎麼答覆,於是上人就替我們答覆。他說:「人家這麼問你,你就可以這樣回答,我們都還在學習。這六大宗旨是很重要的,好好做的話成佛有餘,我們知道這很重要,我們朝這個方向努力當中。」

所以來聖城當義工,一方面培福,一方面也修慧,聽經聞法。修慧,按照《華嚴經》有信、解、行、證,能夠相信就不錯了,又能夠了解就更進一步,再能夠躬行實踐是第三步。最後要能夠證到,例如須菩提尊者是解空第一,我現在知道有這麼一個空性,可是證到嗎?沒有。但是,我相信,我願意學習,我就可以跟大家分享。因此本著學習的態度,我儘可能往真的做,往真的去學習;知道多少,就報告多少。

接下來練習講百丈禪師的〈叢林要則〉,這要則雖然距今已經一千兩百年,內容還是很值得我們參考。百丈禪師是唐朝的一位得道高僧,也被尊稱為「大智禪師」、「懷海禪師」。福建人,俗家姓王,因為很長時間在江西百丈山住錫,所以後人稱他為「百丈禪師」。二十歲出家受具足戒,在馬祖道一禪師的座下聞法開悟。

大師為禪宗建立了一些制度,叫〈百丈清規〉。他每天都要做工,年紀大了之後,假如身邊的弟子把工具收起來沒讓他做工,他就不吃飯,他說:「無德焉可勞役人?」因此,叢林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佳話,就跟這個故事有關。溈仰宗的祖師靈佑禪師,就曾在他法座下參學。大師世壽九十五歲,戒臘七十五年。以上簡單介紹百丈禪師。〈叢林要則〉有二十條,時間關係只能稍微講一下,能夠講多少,就報告多少。

第一:叢林以無事為興盛。無事,是不是大家什麼事情都放著不做,這樣叢林就會興盛?應該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無事」不容易了解,我只能用猜的,大概就是說不著相,不惹事生非,離相度生。大家都認清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的本分,順其自然地把事情辦得圓滿成就。每天都能這樣,這就是「無事為興盛」。

上人也講過,我們不怕麻煩,同時也不要去找麻煩。修行就是盡量「莫惱一切諸有情」,同參道友不要給別人生煩惱,不要給別人製造不必要的麻煩。大家相安無事,在道上用功,不是沒有做事,而是所辦的都是勤修戒定慧的事。所以說,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第二: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唐朝當時禪宗、凈土宗有時候互相不贊成對方的修行法門,百丈禪師是明心見性的禪宗祖師,卻能夠有這樣的高度和見解。其實,參禪也就是念佛,念佛也就是參禪,兩者是圓融無礙的。

《地藏經》經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可見一離開念佛的心,只要離開一下子,心裡馬上生起的就是地藏菩薩講的「無非是罪」,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業因。所以說,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在此分享一個很短的故事:有一位皈依法總僧團的西方弟子,兩三年前當醫生宣布他的父親只有三到六個月的生命時,就跟公司請假專心陪伴父親。他問父親:「您想要在家裡去世?還是在醫院去世?」父親說要在家裡去世,所以他就在家陪著父親。父親原本也沒有信佛,但是這個孝順的兒子就介紹他念佛。他跟父親說:「Be mindful of Buddha」意思是心裡要憶念佛。可是父親完全沒有觀念,就是沒有辦法念佛。於是他想到把mindful(憶念)分開成mind(心裡)與full(充滿)兩個字,請父親「our mind full of Buddha」,意思說您的心就像一個容器,讓心這個容器充滿了佛菩薩,充滿了阿彌陀佛。以這個具體的形容,父親終於在臨終前兩三個月中,心裡經常充滿了阿彌陀佛,所以臨終很安詳地念佛走了。

第三:精進以持戒為第一。很多經典都講到戒律是最重要的,比如《四十二章經》里提到:「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在《佛遺教經》、《四分律》里也都有提到,《四分律》上這麼說的:「毗尼藏者,佛法壽命。毗尼若住,佛法住世;毗尼若亡,佛法亦亡。」 所以精進,一定要以戒律為標準;假如不按照戒律,就不是正精進,反而是邪精進。正精進跟邪精進的區別,就是能夠持戒或是不能夠持戒。所以要精進的話,持戒為第一。

第四:疾病以減食為湯藥。就是說生病了,減少飲食是一副湯藥。對修行人來講是這個樣子,但是一般人不一定能夠接受,認為這個說法太簡單,為什麼生病減少飲食就好了,不去看醫生?當然,有些情況下需要看醫生,但是有些情況下並不一定要去看醫生。

大約一千五百年前,隋朝有位智者大師,他在《摩訶止觀》卷八講到生病有六種因緣:第一種是四大不順,四大是地、水、火、風。第二種是飲食不節、不平衡。第三種是坐禪不調,或者坐禪的方法不對,或者在禪七的時候不遵守禪堂的規矩。第四種是鬼神得便,打了妄想,守戒有了差錯、有漏洞,為鬼神所得便。第五是魔所為,也就是我們起了貪心等種種的情況。第六才是業障,業果成熟了,所以這個時候生病。

這六種致病的原因,其實只有前兩種是醫生可以對治的,其它四種是要靠修行、懺悔,和善知識的教導。坐禪不調,要由善知識來教導正確的坐禪。鬼神得便,也是自己要懺悔,並由善知識來指導應該怎麼做。業障起了病,假如是因為犯戒的話,就懺悔;假如沒有犯戒而病起的話,則是在消我們的舊業。

有關生病以減食為良藥,除了智者大師所提的六種因緣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道理:人體其實有自愈的功能。假如這個病是身體方面的疾病,除了看醫生,我們自己的免疫系統是可以讓身體恢復的,只要假以時日。假如是精神方面的病,人是可以自省的,很多精神疾病是因為用腦太過,煩惱太多,可以借著清凈下來,自省而恢復。另外,人類還有自覺的功能,自覺就是修行,在靈性方面我們有這個功能。假如經常一生病就看醫生,就把這個自我恢復的功能擱在一邊,漸漸的這個功能就不再啟動了。

第五:煩惱以忍辱為菩提。一般凡夫總會遇到煩惱,煩惱是貪瞋痴引起的,但是煩惱的性體本身是不可得的。雖然是不可得,但是卻經常被煩惱攪擾,在修行的道上最要不得的就是這個煩惱。煩惱生起來的時候,要以忍辱對治;能忍,就能把煩惱轉為菩提。《佛遺教經》里提到忍的功德,連持戒的苦行都不能超過忍的功德;能行忍的人,可名為有力的大人。師父也常常講,忍是無價寶,但是一般人都使不好。

第六:是非以不辯為解脫。一般在學校學的就是要明辨是非,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而且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百丈禪師提出來的這一條,說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清白去跟人家辯論,這是不太容易做得到的。尤其一般學校的學生和年輕人,不太能夠了解其中的道理。

有一則相關的上人開示:「修道不要太聰明」。我引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意思就是說,有什麼是是非非,不要急著去辯護。上人是這麼講的:「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麼也不知道。古德說:『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我們要學愚痴。但是學愚痴不容易,因為境界時常教你不要愚痴。修行即是要養拙,你若不笨,妄想就多;妄想一多,就會想要管許多閑事,或者想要明白很多的新聞。這都是修行的障礙。」「有了是非之後,你總是要為自己講道理,讓自己站在不敗之地,這樣就不能修道。修道就是不為自己講道理,不為自己談是非。」也就是不自贊毀他。像現在的選舉,每個候選人總是講自己怎麼好,對方怎麼不好。目前的社會風氣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說不為自己辯,這是不容易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的精彩文章:

末法轉正法,關鍵就在這一點
《楞嚴經淺釋》98.結勸修證—大眾證悟
20.棄醫從道 宣化上人事迹
「依經解義,三世佛冤」 —不要錯解這話!
修道人第一戒條,就是「注重德行」宣化上人語錄精選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