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瑤、王健:《從現代漢語方言看古泥娘母的分立問題》摘要

陳瑤、王健:《從現代漢語方言看古泥娘母的分立問題》摘要

《切韻》時代是否有娘母,泥、娘母是否有別,這一直是音韻學界存有爭議的問題,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觀點:

1

泥娘不分

很多音韻學家認為從《切韻》反切系聯的結果來看,泥、娘兩母本來就不分,現代方言里也找不到區分泥、娘的證據。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高本漢(1940)、李榮(1952)等學者。

2

泥娘分立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羅常培(1931/2004)、邵榮芬(1982)、尉遲治平(1982)、施向東(1983)等學者。

音韻學家們對歷代相關文獻已經進行了詳盡的排比和研究,我們則嘗試從現代漢語方言泥、娘母的音韻表現入手去探尋泥、娘二母發展的線索。

據調查所得的材料和目前可見的書面材料,泥、娘母在徽語、湘語、客家話、晉語的一些方言點中存在最小對立,這種對立以泥、娘母在細音前的表現更為常見。

1. 泥、娘母在三四等韻前的對立

按照泥、娘母在細音韻前對立模式的不同我們將對立分成兩種類型:

1.1l(n)— ?

現代漢語方言中,雖然泥、娘母今讀l(n)和?交替現象很常見,但部分方言例如汨羅、臨猗、紹興方言中這種聲母的交替實則是洪細韻母影響的結果,即?是l(n)在齊撮韻母前的條件變體,泥、娘母不存在最小對立。我們所說的泥娘母在細音韻前的「l(n)— ?」對立類型僅在語音形式上與以上所舉的方言相同,但性質上兩者並不相類。 據我們考察,泥、娘二母「l(n)— ?」對立類型見於徽語休黟片的江灣話和泰興客家話中。

1)徽語江灣話

江灣話中泥母在鼻化韻前與來母字同讀為n,在其他韻前與來母字大多同讀為l,l與n呈互補分布狀態。娘母字在江灣話中有分化,洪音前的娘母字讀同泥母;細音前的娘母字有兩種走向:「尼、紐、扭、聶、鑷、娘、釀、嬢、碾」讀為?,「你文讀、女、黏、濃」讀為l(n)。江灣話中?聲母來自古娘、疑、日母字,沒有一個古泥、來母字混入其中。以上「尼、扭、紐、碾、娘、釀、聶、鑷」九個娘母字與部分疑、日母字同讀,從而與泥、來母保持對立。

另外,我們從清代徽州婺源地區的一些方言韻書中也觀察到娘母在細音前有不同於泥母的音韻表現。而且不同韻書中異於泥、來母音韻表現的娘母字也比較一致,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娘母與泥母確實留有分立的痕迹。

2)客家泰興話

泰興客家話中古泥、來母一般相混為l,部分娘母字讀為?,有別於泥、來母。泰興話中的泥、娘母表現並不是涇渭分明的,也有少數泥母字在細音前讀成了?,但大多數還是讀為l,而細音前的娘母字據我們看到的資料無一例外讀為?。可見,泰興客家話中泥娘母留有對立的痕迹。

1.2 l(n)— ?

從目前可見的材料來看,這種對立類型主要見於徽語、湘語等部分方言點中。這種類型與第一種類型存在一個共性,即古泥、來母相混,但部分娘母字並不混與其中。

1)徽語祁門話

徽語祁門城區話中泥、來母合流,在非鼻尾韻和非鼻化韻前混讀為l,在鼻尾韻和鼻化韻前混讀為n,而部分娘母字不跟泥母字同變,從而形成「泥來≠娘」的對立模式。這個對立表現為幾個口語常用的娘母字例如「紐、娘、孃、濃、呢~子大衣」讀零聲母,而泥母字今讀中無一例是零聲母。可見,祁門城區話中娘母有著和泥母不一樣的音韻表現。

2)湘語新化話

湘語泥、娘母「l(n)— ?」對立類型主要見於老湘語婁邵片的新化方言,據羅昕如(1998),新化方言中泥、來母大多混讀為l,略帶鼻化色彩,而娘母三等字的白讀音無一例外讀成零聲母(文讀層中僅有「濃」一字讀為l),但是零聲母字的行列中絕少見到泥母字的白讀音(文讀層中讀為零聲母的僅有「捏ie24」 和「泥in13」)。可見,新化方言中泥、娘母也有著不同的音韻表現。

以上我們從徽語、湘語、客家話部分方言點中娘母三等字與泥母字有著不同的音韻表現得出:現代漢語方言中娘母與泥母在細音前留有對立的痕迹。

2.晉語并州片泥、娘二母按等分讀

據白靜茹(2009),晉語呂梁片泥母三等字表現獨特,「獨特的三等泥母有可能就是中古娘母存在過的證據。」。據王瓊(2012),晉語并州片平遙、孝義、文水、介休等方言點的30個一等字中,除去「暖」其餘字幾乎都讀成n,四等13個字中除去「鯰、拈、泥」外幾乎都讀成?或n;二等有讀nz的,也有讀n的,相比較nz佔主流,並且在有文白讀對應的例字中,nz是白讀音,n是文讀音;三等字中有文白讀對應的,一般白讀?或nz,文讀n。一四等讀音的差別可視作洪細韻母的交替導致聲母n和?的互補分布格局,而二三等字獨特的讀音和一四等字形成最小對立。可見,晉語并州片部分方言點存在泥、娘二母按等分讀的現象。而且,娘母二等和三等的分別恰好與知組二三等是否有別相應相稱。晉語并州片泥、娘二母表現出一四等對二三等的對立格局與端、知組的分布保持一致,這種對稱性是泥、娘有別的反映和娘母存在的證據。

現代漢語方言中韻母的洪細往往成為聲母分化的條件,泥、娘母在洪音韻前的分立現象除了晉語并州片很少見於其他方言,泥、娘二母在細音韻前分立的現象則見於徽語、湘語、客家話等一些方言點中。這些方言點中泥、娘母不同程度存有相異的音韻表現,這一定程度上的相異性至少能說明歷史上泥、娘母差別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有相應的表現,或者至少能說明泥、娘母的發展路線不盡相同。

邵榮芬(1982)說「泥娘的區別在中古是存在的。雖然在現代方言里我們一時還找不到證據,那可能是由於我們在這方面知識的局限性造成的。隨著方言調查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很可能會有新的發現」。由上文呈現的方言材料可知,泥娘母在徽語、湘語、客家話、晉語的部分方言中確實存在對立。語言的共時變異體現語言的歷時變化。泥、娘母在現代漢語方言中的共時語音系統中的幾種對立類型正是泥、娘母不同發展階段的反映。

泥母在一等韻前一般保持不變(部分方言出現n>l的變化,從而與來母相混);在四等韻前可能因介音影響齶化為?。娘母在二三等韻前一般會發生分化(也有少數方言二三等韻前不分化):在二等韻前出現了發音部位前移的變化,從而與泥母發生不同程度的合併,這是娘母音變的主要模式;在三等韻前或者丟失介音讀為開口呼,或者在介音影響下齶化為?繼而可能丟失聲母。泥、娘二母在循著各自的音變軌跡發展時會因某個階段音變後的語音形式相類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合流,因此大部分方言里都很難找到泥、娘母最小對立的現象,然而徽語休黟片、祁德片和湘語婁邵片、晉語并州片等部分方言點中泥、娘母還留有分立的痕迹。

原文刊於《中國語文》2016年第6期

作者簡介:

陳瑤

安徽黃山祁門人。2009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獲博士學位。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漢語方言學會會員,福建省辭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漢語方言學。近年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研究》等刊物上發表了一些研究徽語的文章。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語委項目等5項。

王健

祖籍江蘇南通,畢業於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得博士學位。2005年到2013年先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復旦大學中文系、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東亞語言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現為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漢語語法學、漢語方言學和語言類型學。在《中國語文》《方言》《語言科學》《語言教學與研究》《漢語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專著《蘇皖區域方言語法比較研究》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獲得包括王力語言學二等獎、呂叔湘語言學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省部級科研獎勵。

>>> 語言所網路信息化工作室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語言學 的精彩文章:

語言石化、交際密度
莫超:《也談西寧方言「呵闖」之來源》摘要
李志江:學習前人經驗 掌握編寫規律——記辭書編寫的一些經典語言(一)
中介語、語言遷移、過度概括
劉丹青:數字的數學意義和文化意義(四)

TAG:今日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