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學佛的公開表達悔意才算是真懺悔

南懷瑾老師:學佛的公開表達悔意才算是真懺悔

人活一輩子,卻很少會自我反省。因為人人都覺得自己是好人,錯誤的源頭都在別人那裡。即使偶爾檢討一下自己的行事是否有不合理之處,也多半是因為與別人發生了衝突,或者沒有辦成某事。即使有這種會反省的人,數量也在少數,因為人多半都只會將過失推給別人,不會反省自己。

古之賢者,大多會自我反省。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都要多次進行反省,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有錯。曾子是孔門極為有名的弟子,而且就是這個被人認為魯鈍的曾子傳承了孔子的衣體,寫下四書之一的《大學》。現在看來,單單這種自我反省的智慧,便令我們這些普通人望塵莫及了。

天主教將懺悔列為七大聖事之一,並設有桿悔室,供信徒定期懺悔自己的罪過,想必教徒中定會有人依教奉行。基督教則要求信徒在每日睡前禱告,其用意之一也是為了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教義。其他的很多宗教所設立的規章,也要求人們進行自我反省,從而凈化心靈。這種做法,對於不信教的世俗中人,也是值得鼓勵與提倡的。

雖然許多人一輩子非常遵從這個反省的方法,但是在反省里卻不認錯,每每經過反省以後,就「清楚地」看到了其他人的錯。所有的反省只是檢討別人的不對,這不叫反省。反省是要認錯的,是要從自己的態度和方法上來檢討,而不是去看別人的不對。要知道,所有其他人的不對,只是相對地反映出自己的錯誤作為,所以反省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也絕對不是一句口頭禪。在宗教文化里,反省叫作「懺悔」,這就比較接近真實的意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雖然沒有西方宗教典章那樣嚴格的規定,但對「反求諸己」也極為看重。除了儒家注重自省外,道家也有一種自我修鍊的方法,叫作「內視」,又稱「內觀」,對於修鍊之人而言,既是對自我的內照反思,又是修道的高妙法門。近百年來,在西方發展迅速的心理學,也結合了這個法門,通過反觀內照進行深入的自我剖析,喚起人們的「醒」與「悟」,倒也頗具功效。

佛法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典籍之中就記載了許多拜懺的活動,如拜梁皇懺、地藏懺、消災延壽藥師懺等,正所謂「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記錄這些拜懺的法本,也都是描寫一些內在反省、自我檢討的法門。多數人在幾十年的生命中,極少會進行這類思考,所以這一法門不免流於形式,達不到「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效果。這些懺法,不但方外之人要修,即使是紅塵中的普通人,也該如此訓練吧!

父親不僅罵別人,也罵自己。有一次,父親的學生在討論問題時說到某教授的論點,父親對此頗不以為然,未及細想就張口說了一句不客氣的評語,略有輕視的意思。他說完就去了洗手間。大家聽了父親的評論,雖覺有些激烈,卻也並不在意。不想父親回來就對大家說:「剛才我批評教授的話不應該,是我的錯。我在洗手間已經懺悔了。」大家聽父親如此說,真有些不知所以然,心想:我們是你的學生,你就算是懺悔,也不必告訴我們啊。

後來大家才偶然從宏忍法師那裡知道,這叫作「發露」,指公開表達內心的所想,是學佛必須遵守的一個要點。對於懺悔也是如此,當你犯了錯誤,必須公開表達悔意才算是真懺悔,而不能只悶在自己心中。可見,父親是個懂得「發露」的人。

《父親南懷瑾》

更多關注南先生語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現代的青年只吃過一碗飯,不懂人情世故以及應對的禮貌
南懷瑾老師:生活細節處處皆皆學問
很多人受南懷瑾老師影響心向佛教,念大悲咒
南懷瑾老師能把預測學運用自如的原因,歸納出4點
南懷瑾老師保持微笑的秘訣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