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深山裡的七旬名醫

深山裡的七旬名醫

●三明日報尤溪記者站 邱慧敏 蘇春鳳 文/圖

「醫德高尚、骨科聖手」「妙手回春、見危扶救」……走進尤溪縣管前鎮馬坪村後洋峽診所,在診療室牆面上,掛滿了感謝的錦旗和牌匾,都是贈給診所主人、老中醫羅希錦的。這是羅希錦幾十年從醫治病,受到許多群眾肯定的一個見證。

家學淵源 四代行醫

羅希錦,今年77歲,退休之前在柳塘水庫衛生所上班,深受患者信賴,一直是當地及周邊群眾眼中的名醫。55歲那年,羅希錦退休,仍有許多患者慕名到他家去求醫。為了更好地診治患者,羅醫生決定自己出資建房,在自家附近開起了馬坪後洋峽診所。因為找他看病的,有不少是需要長期治療的,為了方便求醫群眾,他的診所還設有20多間病房,配有食堂等。

在診所里,我們見到了正在進行康復治療的小蔣。小蔣今年不到30歲,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曾經痛到沒辦法走路。「之前去過很多大醫院,北京的、省里的,都去看過。」小蔣說,後來聽說羅醫生治好過很多腰椎、癱症患者,讓他看到了治癒的希望。為此,小蔣特意關掉了在外地經營的小吃店,回家治療。目前,小蔣已經在這治療兩個多月,每天堅持來。小蔣表示,現在疼痛已經有所緩解,還能夠正常走路了。

羅希錦家裡從祖父輩開始行醫,所以羅希錦從小在家庭熏陶下學習傳統中醫。小學三年級開始背誦《湯頭歌》《藥性賦》等,學習中醫知識。他的父親羅龍翔是尤溪縣有名的中醫,從小對他嚴格要求。後來,上學的閑暇時間,他還要到父親開的診所里辨認藥材、幫忙稱葯,每天都有不同的學習任務。

高中畢業後,羅希錦就開始正式從醫,成為一名全科醫生,婦科、兒科、骨科等,他都會診治,並取得了中醫執業醫師資格證等相關證書。因家學淵源,羅希錦在骨傷科上尤有研究,通過採用中西醫、按摩等療法,治療骨傷、癱症等療效顯著。

羅希錦的兩個兒子從衛校畢業後,來到父親的診所學習,在行醫治病的過程中,羅希錦逐步將自己的畢生所學傳授給兒子,一家已四代行醫。

治病救人 老有所為

上世紀70年代,尤溪著手興建柳塘水庫,解決用電難的問題。在那個技術、設備落後的年代,為了搶渡攔洪關,只能採用人海戰術,路窄、坡陡,工傷不斷。隨之,柳塘水庫工程建設指揮部專門設立醫療站,羅希錦也成為醫療團隊中的一員。

「當時條件很艱苦,我們醫療站人員少,傷員多,醫生沒法分班,只能大家一起上。晚上有時要起來三五次,有時要忙到天亮。」羅希錦回憶,那時就想著以後尤溪人民有電用,經濟就能發展,能成為萬名建設者之一,很幸運,很光榮!

據1988年出版的《尤溪縣誌》醫療篇記載:骨科醫生羅希錦,從1977年10月至1979年1月,在柳塘水庫工地,以摸、端、提、按、推、捏等中醫手法配合中草藥治療骨折、骨傷患者1193人,效果很好。同時,羅希錦的「中草藥接骨」還獲得了縣科技局頒發的科技成果獎。

多年的醫療實踐,也讓羅希錦的診療水平不斷提升。1989年,羅希錦到北京參加了衛生部組織的中醫培訓班,提升理論知識等。這次培訓,羅希錦學到了很多對典型病例的解讀和分析、現代醫學與中醫的比較和結合,見證了中醫的發展,收穫頗豐,促使他進一步將中西醫結合運用於實際診療。

羅希錦回到家鄉馬坪村開設後洋峽診所後,一干又是20多年。在眾多感謝錦旗和牌匾中,有一幅八駿全圖十分顯眼,落款是加拿大溫哥華的一位治癒者。這位加拿大的紀姓患者,當年才24歲,一場車禍造成他高位截癱,羅希錦採用中醫推拿、按摩,結合西醫進行穴位注射等辦法對他進行康復治療後,患者恢復了行走能力。

多年來,羅希錦成功幫助100多位癱瘓患者康復,他同時表示:「癱瘓患者想治癒,需要一定的條件。我們進行康復治療的癱瘓患者,一般都是經過醫院治療,病情比較穩定的。」

至今為止,羅希錦醫師共診治各類患者50萬人次,他的「回春術」美名遠揚,讓省內外患者紛至沓來、慕名求醫。「最高峰一天有50多個患者,大年三十、正月初一都有來看病的,正月十五左右就有來住院的了。」

如今,最讓羅希錦欣慰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已經出師,後繼有人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