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藥 | 趙紹琴:妙用荊芥經驗淺識

中藥 | 趙紹琴:妙用荊芥經驗淺識


1、荊芥的功能與臨床應用




1.1 祛風解表




荊芥穗味辛性溫,其性升浮,善能發汗祛風解表邪。凡風寒束表而致頭痛寒熱,無汗,周身痛楚之表閉證,用之最宜,常配入復方應用。因其溫而不燥,疏風之功擅長,故又常以之配入大隊辛涼疏解之品,而治風熱感冒初起,如銀翹散用之以加強疏風散熱之力。此因其配伍而異其用,可謂通治感冒之良藥也。




1.2 清頭目,利咽喉




荊芥體輕升散,上行於頭面空竅而有清頭目利咽喉之功。凡風邪上犯頭目諸竅,而致頭目眩暈、頭昏鼻塞、耳目不清等症,無同其有無寒熱身楚等全身癥狀,皆可用此以除風邪,風邪擊則頭目清。至於咽喉痛用之者,亦取其疏風利竅之功也,如清咽利膈湯、六味湯等即是其例。






1.3 散風勝濕以治痹痛




荊芥為疏風聖品,此人皆知之。古云:風以勝濕,洵為至理。凡風邪阻於脈絡,濕邪因阻氣機。症見周身痛楚,項背強直,四肢關節疼痛,肌膚麻木不仁等,用此有一舉二得之妙。至於某些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紅腫疼痛,已成熱痹者,則當於涼血活瘀配入本品,庶免其寒涼凝澀之弊,又無溫散助熱之虞。決不可為了「消炎」而純用苦寒之葯。




1.4 治風熱癮疹,皮膚瘙癢




若風濕之邪入於營分,蘊郁化熱而發癮疹奇癢難忍,夜間尤甚,搔之不已,皮膚遍起片狀紅疹,治療必須疏風祛濕,涼血活癬。故為治療癮診必用之品。古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所謂血行非指純用血分葯,乃令血行流通之意耳。風葯自可通絡宣郁行滯,故不可缺也。



1.5 除顏面斜




顏面神經麻痹而成口眼斜,考其原因甚多,總屬陽明經絡受病,以陽明之脈上行於面也。若單純風邪襲於陽明絡分,則當用荊芥以散風瀉則愈矣。若陽明腑實,大便秘結而致不遂,必候其積滯化,腑氣通,病當向愈,方中宜加用荊芥穗以助其活絡之功,則收效更捷矣。凡頭面諸疾屬陽明經絡受病者,用荊芥自能行諸葯直達病所。但若屬腫瘤壓迫顏面神經,則荊芥無功。




1.6 助脾消食




荊芥辛溫芳香,故能醒脾開胃。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主消化之職。若中州濕阻寒凝,脾胃運化失職,胃不能納,脾不能化,諸病生矣。荊芥辛溫芳化,溫以通陽,芳以化濁,為醒脾開胃之佳品。凡濕邪困阻中宮,用此得心應手,其效超過甘溫補中之品。若屬濕阻中宮,胸悶不暢,肺氣不宣,中滿而氣逆,用宣散、溫中、化濕等法皆不效者,於對症方中加入本品,用之甚靈。



1.7 治諸出血證




荊芥炒炭用能入血止血,故為止血要葯,可用於多種出血證候:


  


①腸風便血。腸風者乃風邪留戀於腸中而致便血不止,荊芥能除風邪,炒炭後入於血分搜剮腸絡中之風邪,故治腸風便血,其效甚捷。若便血之由濕熱下迫者,用之尤良,以風能勝濕故也,當配黃柏、山梔,則下焦濕熱必去而愈。


  


②吐血盈口多是胃熱上迫,或肝鬱逆上,用炒荊芥既能疏風(火郁發之),又能止血(血見黑則止),且有疏解肝鬱和血之效。故治吐血有效。惟肝硬化食道及胃底睜脈曲張破裂所致的胃大出血及腫瘤出血則當從外科處理,不可延誤。


  

③崩中出血。婦女非經期,子宮忽然大量出血名崩中,其原因甚多,若因暴怒之後,氣鬱且熱,下迫胞宮而致崩中者,除用止血涼營之劑外,必須配以疏調解郁之品和之,荊芥可為首選,況且又具入血止血之功,婦人帶下用荊芥既是升和疏肝,與崩中證雖不同,其義有相通之處。







1.8 破結解毒為瘡家聖葯


  


瘡瘍之為痛全是氣血壅滯,熱郁不散,結聚成毒,輕則為痢腫,甚則為毒。推究其病機,一言以蔽之曰,結郁為病也,若郁開結散,則何毒之生? 荊芥開郁疏調營衛,有開郁散結之功。凡瘡瘍初起宜宣解熱毒,不使增重,重者清熱解毒,然無論熱郁輕重,皆當疏調開郁為法,故以荊芥為要葯。若是後期已成虛瘡者,自當補益氣血,然純補須防其留邪為患。故瘡家早、中、晚各期均宜酌情配以荊芥,故日瘡家聖葯也。


  


1.9 昇陽


  


一般認為,昇陽藥物當選柴、葛、升麻之屬似乎已成定局,然不知凡是風葯,則每有昇陽之意,況荊芥入陽明氣分而疏調升和,入厥陰血分而解郁和血,性溫而不燥,通三焦而和營衛,非若柴葛升麻升散之過,麻桂羌獨而辛散者過也。故欲昇陽者,當選用荊芥,不亦宜乎?

 




2 荊芥的臨床配伍應用舉例




荊芥是辛苦溫、芳化升和之品,以辛走氣,炒入血,既解郁又通陽,芳香疏經,升和醒中,不論表病里疾,在氣在血,皆可應用,配伍得法,其效甚捷。舉例如下:


  

2.1荊芥配黃芪


  


既能益氣同表,又能疏調氣血,荊芥助黃芪補中而兼化濕郁,使益氣無滿中之慮,補益而無戀邪之患。


  


2.2荊芥配防風


  


防風辛甘微溫,解表升浮,疏肝泄肺,為祛風要葯。二葯相伍,則疏散風邪之功更捷,舉凡風邪為患,皆當荊防並用,以收除風之效。又因其皆能疏肝瀉肺,故又用於肝熱日久,肺熱鬱結,上焦風熱所致的肝熱頭痛、風火頭眩、肝熱目赤等症。病雖為熱症而不避其辛溫者,取其能解郁,所謂火郁發之也。


  

2.3荊芥配蕪活


  


羌活味辛苦性溫,氣雄而散,味薄而升,配荊芥以理游風,祛風濕而利關節。羌活專行氣分,荊芥兼能入血,俱善祛風勝濕,合用則有協同作用,而為風濕痹痛之要葯。肝經鬱熱時又可疏散其鬱結。惟當注意實熱或虛火時慎用。


  


2.4荊芥配黃芩


  


黃芩味苦,泄中焦實火,酒炒上行於肺,鬱熱上焦,風濕阻於中、上二焦時,以荊芥配黃芩用之最妥。以其既能疏風清熱,又能泄火祛濕邪,故能表裡兩解,而治風熱化火,郁於中上二焦者。


  

2.5荊芥配木賊


  


木賊體輕而中空,味苦微溫,能發汗,擅退目翳。目翳的產生多是肝熱鬱火,上蒸於目。目為火戶,肝家主之,風熱入於足厥陰肝、足少陽膽,必用木賊祛之,配以荊芥者,以其入肝而善祛風熱也。


  





2.6荊芥配地榆


  


地榆苦酸微寒,性沉而澀下焦,涼血分,主治腸風、崩中、血痢等因熱郁下迫血分而致出血之疾。凡出血之證,清則血止,過涼則寒凝,甚則血分瘀塞,為害非淺。如配以荊芥,既能清血分之鬱熱而止血,又能調和血分以暢氣機。習慣上炒黑用之,如有營衛不和或濕邪留戀,則不必妙用。


  


2.7荊芥配大黃


  


大黃大苦大寒,走而不守,蕩滌腸胃,推陳致新,因其性猛,故號將軍。又入血分,有化瘀生新之力,配以荊芥,能倍增其力,且將其引入氣分,既能溫,以化瘀活血以通絡,又能避免其攻之過猛,故有表裡合用,氣血雙調之功。


  


2.8荊芥配白朮


  


白朮味甘苦溫,燥濕健脾,補中益氣,常用參苓共為補中之劑,今配合荊芥旨在防其滯膈滿中之弊,因荊芥能宣郁化濕,疏調氣機,疏化升和,故能醒中陽,消痞滿,助運化,增強參術的補益作用。


  


2.9荊芥配川楝子


  


川楝苦寒入肝經瀉火解郁,常用於肝經鬱熱所致的胃脘痛、少腹痛、疝痛等症,惟其病機屬熱者方宜,若寒痛則不宜用。川楝為厥陰氣分之葯,配以荊芥,借其升和疏調之力,能增強疏肝解郁之效,更能解除濕邪鬱熱,故用金鈴子散時加入荊芥炭,則收效更佳。


  


2.10荊芥配片薑黃


  


片薑黃苦辛性溫。入脾肝經,為血中之氣葯,有下氣破血,除風消腫之功,亦為行氣開郁之物,故升降散用之以升降氣機之用,若配以荊芥疏肝解郁,則開郁疏調,流通氣機之力益增,二葯配伍,廣泛用於諸郁不開。如氣鬱、濕郁、痰郁、食郁、血郁、火郁及寒凝、冰伏等因葯誤所致鬱結不開之證。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小淇(微信號:1355491207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的精彩文章:

養身 | 秋季掉發怎麼辦?頭皮護理很重要!
薦號丨論內科雜病,還看《金匱要略》
穴位 | 遠離百病就按這五個穴位,一分鐘學會受益終生!
艾灸 | 不管什麼病,一定要灸腿!你知道為什麼嗎?

TAG:刮痧拔罐艾灸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