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期山東勞工為何備受青睞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期山東勞工為何備受青睞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侵略性、非正義的戰爭,三十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捲入了戰爭,它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上損害。

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中國執政者一致認為,參加一戰,有利於中國改善國際地位

對於中國參戰的好處,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梁士詒即有所預見,他對袁世凱說:「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在我見,正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與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補。」

1915年5月,中國政府被迫簽下「二十一條」。袁世凱問陸徵祥有什麼補救辦法,陸回答:「只有參戰,到和會時再提出,請各國修改。」

袁世凱死後,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將成局外之人,而我國參加,那將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時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

除了爭取國際地位外,段祺瑞還有一個動機,那就是藉此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中國參戰後,即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同時獲得協約國許諾:庚子賠款自1917年12月起暫緩五年償還(俄國僅同意緩還1/3),免加利息;德奧賠款永遠撤銷(占庚子賠款總數的20.91%,其中德國9000餘萬兩,奧匈400萬兩);改變《南京條約》「協定關稅」條款規定的5%固定稅率,允許中國提高5%關稅;天津周圍20里內允許中國暫時駐軍,以防範德奧僑民。

2、中國收益巨大,除收回各種政治特權外,另可摺合現金2.5億元

中國沒有出兵歐洲,但也實際援助了協約國。宣戰以前,北洋政府即採取「明守中立,暗事參加」的「以工代兵」辦法,派遣華工出國。「一戰」期間,英法俄三國共招募華工30萬人,為他們從事建築、修路等體力工作。

還有為數不少的華工被違約送上戰場,在戰火中修工事、運彈藥、抬擔架,沙俄甚至將華工「編為軍隊,作前線衝鋒之用」。戰爭期間,有約5萬華工死亡。

因有以上作為,中國在戰後得以戰勝國資格,參加巴黎和會。在和會上,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終沒能使日本在和約上聲明歸還青島。山東問題外,和約上還確認了廢除德國領事裁判權、取消德國庚子賠款、賠償中國戰爭損失等內容。一旦中國拒簽,未來就要同德國單獨媾和,到那時,中國未必還能獲得這麼多的權益。

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政府傾向於簽約,而保留山東條款。但是國內民意已然沸騰,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代表只得拒簽了《凡爾賽和約》。不過,中國在巴黎和會上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

讓人慶幸的是,學生們的遊行活動並沒有使中國外交陷於絕境。通過華盛頓會議,中日兩國先後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例》《魯案細目協定》,中國有條件地收回青島。

1924年《中德協約》、1926年《中奧通商條約》簽訂,北洋政府不僅獲得《凡爾賽和約》中有利於中國的條件,還從德國獲得約8400萬元的戰爭賠款。加上中國戰時所獲的德國船隻,以及被免去的庚子賠款,中國總收益達2.5億元。

總的來說,中國參加「一戰」,不僅成功地融入世界格局,還以較小付出,收穫了豐厚的回報,堪稱是一次輝煌的外交勝利。唯「五四運動」之事,迄今仍有待後人深思。

第一次世界大戰山東勞工為何備受青睞

一戰期間,法國、英國及美軍使用的華工不少於17.5萬人,其中山東人占的比例應該不少於80%。俄羅斯使用的華工不少於3萬人,以東北人為主,其次是山東人,如果考慮到當時東北人大量是籍貫山東,按照那時候盛行的祖籍分辨習慣,認為俄羅斯華工基本是山東人也完全可以。

1918年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評價華工為「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這應該跟華工以山東人居多密切相關。

中國參加一戰,分軍隊與華工兩部分。軍隊方面,海軍有海容號巡洋艦,陸軍方面有參戰軍與赴俄支隊。參戰軍是邊組建邊訓練邊準備開拔,具有戰略預備隊的意義。參戰軍有三個師,其中馬良第二師駐紮濟南,所部已經向青島移動、整備,隨時準備從海路開拔前線。馬良第二師是以山東人居多的軍隊,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力投入戰場,那麼,首先上戰場的將是山東人。中國方面在前已經投入戰爭的人員是華工,華工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山東人。

所謂華工,實際上就是不拿槍的戰士。凡戰爭,軍隊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只能佔30%-50%,其餘部分需要用於後方防務和後勤;即使投入一線作戰的部隊,也只能是部分投入戰鬥。一般來說,戰爭現代化水準越高,所需要解決後勤、工事等問題的人力就越多,直接投入一線作戰的戰鬥員數量反而越少。一戰的特點是大規模使用遠程火炮、機槍、滑膛步槍、圓錐柱形子彈和飛機,因此,歐洲戰場無論西線、東線,都發生了戰前誰都沒有估計到的空前傷亡,各方出現了兵員嚴重損缺的危機。因此,當華工投入戰爭,協約國就得以將後勤、工事等作業讓華工承擔,抽調兵員補充一線戰鬥。

輸出華工是中國政府與協約國之間的外交和戰爭合作,由於中國直至1918年8月14日才正式向德、奧宣戰,所以,形式就採用了商業勞務輸出的方式,最重要的輸入國是法國、英國、俄羅斯,此外美軍也使用了大量華工。一戰期間中國到底輸出了多少華工,至今尚無準確數字,我估計總數應在25萬人左右。這些華工基本來自於山東、直隸、河南、東北、江蘇、安徽、兩湖、江西、兩廣、雲南等。

法國、英國及美軍使用的華工不少於17.5萬人,其中山東人占的比例應該不少於80%。俄羅斯使用的華工不少於3萬人,以東北人為主,其次是山東人,如果考慮到當時東北人大量是籍貫山東,按照那時候盛行的祖籍分辨習慣,認為俄羅斯華工基本是山東人也完全可以。

法國招工最重要是通過天津成立的以李兼善律師為總經理的惠民公司進行,該公司1917年8月在青島成立由張執中負責的分公司。英國先以威海衛為中心,後來也移至青島為中心在山東招工。俄羅斯在山東主要通過私人公司招工,以煙台為基地。即使他們在其他地區招工,由於通常是在口岸、交通樞紐實行,因此,也是以已經離開故土外出打工的山東人為首選。當然,他們在山東以外地區比如天津、浦口等地,招收到的是否真是山東人也未必,由於他們偏愛山東人,前去應招的其他地區者將自己籍貫填寫為山東也有可能。

在山東本身而言,西部地區應招為華工的人較少,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最多是登州、萊州兩府人士,這是山東最主要的苦力地區。其次是青州、沂州、膠州。西部主要集中在兗州、泰安、濟南。

為什麼如此偏愛山東人呢?從當時中國各地區人的體格比較來說,山東人總體上身材較高,體重較重,有「山東大漢」之稱,比較適合強體力勞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山東人有特別能吃苦耐勞的品格,比如1904年創辦的《東方雜誌》曾經這樣描述山東人:「彼等於旅行途中,能忍風霜雨雪之苦,敝衣襤褸,毫不介意,背負大粗布之囊,內儲自製饅頭,約數十餘日之量。遇食時,則憩息路旁有井水之地,汲井水而食饅頭。其唯一佳肴,則以銅板一枚,購生蔥伴饅頭而食之,入夜不肯投宿客棧,常卧於人家之檐下。一旦從事工作,不辭勞苦,不避艱難,雖酷熱嚴寒,彼等亦無感覺,惟孜孜焉努力於勞動而已。」從當時的戰爭水平而言,除了還沒有軍事技術外,這樣的人已經等於天然的優秀士兵了。1918年協約國總司令、法國元帥福熙評價華工為「第一等工人,亦可為卓越之士兵」,這應該跟華工以山東人居多密切相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瑞 的精彩文章: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結果如何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日本侵華戰爭的引爆點:七七事變的起因及背景
莫斯科保衛戰的結果 莫斯科保衛戰有何爭議之處
淝水之戰謝安取勝後淡定下棋 強行鎮定
捻軍起義對太平天國、回族起義及北方農民起義意義非凡

TAG:王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