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反坦利器:「巴祖卡」火箭筒

反坦利器:「巴祖卡」火箭筒

面對逞威一時的坦克,步兵需要的僅僅是將兩種新興技術結合起來:聚能炸藥和火箭發動機,誠然,兩者在20世紀40年代初都已算不上什麼新鮮事物,但隨著技術的進步、新型材料的問世和新想法的應用,融為一種革命性的武器———「巴祖卡」。這裡對早期的「巴祖卡」型號做一個簡單介紹。

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獲得採用後,軍械部的工程師們修改了武器的設計,改進擊發系統、瞄準設備並縮短身管,使其滿足生產要求,簡化破甲彈和訓練彈以適應大規模生產。為了讓軍械部接受,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製造改進原型,當第14個原型終於通過了驗收時,離預定的投產日期僅剩8天了。通過召集其他部門的工人、職員和行政人員來運作這條臨時的生產線,他們總算是在截止日期結束的89分鐘之前完成了任務,褪色的木質肩托封裝時甚至還沒有干透。1942年6月24日,軍械部將改進後的版本稱為60毫米M1反坦克火箭發射器,火箭彈則被稱為M6型破甲彈,由於鋼管供應不足和一些次要的設計缺陷需要改進,批量生產再次延遲。火箭彈由費城的巴德(E.G.Budd)公司生產,該公司戰前生產汽車車身和不鏽鋼鐵路車廂,戰爭期間總共製造了112790具M1火箭筒。

巴祖卡部件圖

M1巴祖卡火箭筒結構出奇的簡單,能夠低成本地大批量迅速生產。這些特點也使得它很容易維修,在遭受嚴重損壞時丟棄也毫不心疼。M1火箭筒可以左右手通用,但是這個功能後來被認為沒有必要,所以後期的生產型和其他改進型中取消了這個設計,改為只能扛在右肩發射。前端瞄準具是位於管口左右兩端的框架式瞄準具(後期型號只有左端的瞄準具),刻度為90米到365米之間,間隔為90米。尾部的窺視瞄準具位於管子前端1/4處,可以旋轉到左邊或者右邊。

量產型M1巴祖卡,缺少了尾部瞄具和能夠左右肩射擊的前端。在管子下端的臉部擋板被裝在肩托上面,可以防止射手的臉部被管壁的高溫燙傷

發射器有兩個木製握把,尾部把手有可供戴手套的兩根手指動作的護圈的扳機。部分最初生產的型號在前握把前方有可摺疊但無法調整的兩腳架。木製的肩托安裝在火箭筒中部,在肩托底部的搭扣式活蓋盒子內有永備(Eveready)公司的791-A電池和備用電池,這種電池其實是裝在硬紙板箱內的兩節標準C型手電筒電池,也可以用BA-42型電池作為替代。在肩托前段上部分有一個圓形的空間,裡面裝有電力裝置。左端有紅色指示燈,當扳機被壓下時,燈泡會亮表示正極接觸,備用的指示燈泡在盒子的蓋板上。在管筒長度的3/4處是連接盒,從中牽出兩根導線,一根與肩托內的電池相連接,另一根則通到扳機,用來控制線路的閉合。盒子上裝有控制安全(裝填時扳到下方)和發射模式(扳到上方)的槓桿。由於設計缺陷,在極少數情況下火箭彈發動機會在管內爆炸,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後來的M6A1火箭彈對這一點進行了改良。各種型號的60毫米巴祖卡都可以6支一箱封裝運輸。

一名士兵正在示範M1巴祖卡火箭筒,它有著可左右通用的前部和尾部瞄具。在射手肩部上面可以看到裝有連接器的接線盒。其尾部的槓桿被撥到上方設置成開火狀態。火箭筒尾部上方的炮閂將火箭彈固定住。這支巴祖卡沒有裝填,因為如果裝填了的話能從管筒尾部看到火箭彈的尾翼。

包含兩顆標準C型手電筒電池的791-A永備牌電池從M1火箭筒的肩托盒子內取出。圖中露出的其實是備用電池。使用中的那枚電池被這名第29步兵師的士兵用食指抵在盒子里

60毫米M1A1型反坦克火箭筒

1942年至1943年,軍械部對巴祖卡M1型的改進被整合進了新的型號。60毫米M1A1反坦克火箭發射器於1942年7月5日定型,幾個月後就被投入實戰。M1A1和M1外形類似,全長1.37米,重5.8千克,但只有位於炮口左側的前端瞄準具,射程刻度更為實用地被劃分在90米到275米之間,摺疊式的後部窺視瞄準具取代了左右通用的旋轉瞄準具,肩托和電池系統沒有改變。面部護板位於肩托上方管筒的上半部分,防止射手的臉部被高溫燙傷,和後期型的M1一樣,管筒後部纏繞鋼琴弦以防止火箭過早爆炸。

火箭彈導線的接觸線圈以及接觸彈簧和防護裝置位於炮尾兩側,原有的接線盒和安全槓桿取消了。標準的M1型網狀吊索配件被裝在握把和離炮口3/4處。管口加裝了直徑二十多厘米的錐形擋焰圈,以更好地保護射手免受尾焰的傷害。由於在實戰中這個擋焰圈容易被植被或其他障礙物掛住甚至掛掉,士兵們常常把它取下來。M1A1的這些改動提升了安全性和可靠性,更易於使用。然而只有59932具M1A1火箭筒被生產出來,僅相當於M1的一半。經過改進可以發射M6A1火箭彈的M1改進型繼續在部隊中使用,但這種巴祖卡連同之後的型號均無法發射原來的M6火箭彈。

60毫米M9火箭筒

1942年11月,空降指揮部表示需要一種「可摺疊的巴祖卡」,現有的M1和M1A1型長1346毫米,難以被空降兵攜帶空投。解決方案是將其設計成可以拆分成兩段,可由卡口式接頭附件組合起來。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後,火箭筒僅有80厘米長,攜帶它的步兵更容易穿過茂密的樹葉,提升了在叢林、山地以及其他困難地形作戰的能力。更容易被裝上載具,更長的身管也帶來了更高的射程和精度。

1945年2月,德國,兩名士兵在展示舊的M1A1火箭筒(左)和新型處於拆卸狀態的M9火箭筒。由於相對之前型號的各項改進,前線士兵很樂於接受M9。海外服役袖條(每一條代表在戰區服役6個月)並不應該如圖中所示的被戴在野戰服上,而是應該戴在右邊袖子上面。

M1和M1A1火箭筒的雙電池電源擊發系統在實戰中被證明並不可靠,在低於零下19度的溫度下不能產生足夠的電荷。在寒冷環境中,士兵們將電池放在內口袋裡保溫。M9和後續型號上電池被位於握把內的更可靠的磁力發電機取代,這個小型發電機由數個內含線圈的磁鐵構成,線圈中有一個鋼製轉子。當扳機被擠壓時,轉子轉動線圈產生電流,產生的電流比電池組更強,可更加有效地在極端天氣、潮濕和熱帶條件下使用,還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流

60毫米M9A1型火箭筒

M9火箭筒的兩段之間始終存在連接問題,於是連接處的衝壓加強筋被改為螺母,改進後的實驗型T9E1於1944年4月被命名為60毫米M9A1火箭筒。除了連接處設計不同之外,M9A1和M9並無二致,但耦合維度的變化導致M9和M9A1的前後兩根管子不能通用,在前管連接處前方塗有白色的M9A1字樣。M9A1的產量則為277819具,M9和M9A1都由通用電氣公司生產。1944年7月,位於春田的切尼·比奇洛(Cheney Bigelow)制線工廠也接到合同生產了40000具M9A1。該廠的M9A1生產編號由CB200001開始,而通用電氣生產的編號沒有前綴,兩家公司均從1944年9月開始生產M9A1。

分解運輸狀態下的M9A1火箭筒

M9/M9A1的前方有一個喇叭狀的消焰器,發射管固定插銷位於炮口之後,筒鉤位於炮尾之前,兩者接合後可將前管和後管掛在一起攜帶。後管包括了射擊和瞄準裝置。兩個部分通過前管的三凸槽間斷螺紋連接螺釘連接在一起。後管的連接螺母插入前管並轉過60度以鎖上。拆解時,操作者將連接槓桿扳到握把右邊以解除鎖定。握把(塑料手柄)和扳機就在連接處的後方,雙指扳機由大號的扳機護圈保護,戴著連指手套也能扣動扳機開火。安全槓桿在握把的上方尾部,扳到上方是安全狀態,下方是開火狀態,擊發用的發電機裝在握把裡面。M1型掛索連接在握把底部和炮尾擋板。M9A1擯棄了木製肩托,轉而採用金屬條彎曲而成的金屬肩托。發射筒固定栓和開啟手柄就位於握柄之後和發射筒末端右側,瞄準具與接觸彈簧之間的管身纏繞著加強線。一根加固過的電線從手柄處向後延伸到接觸彈簧。

前段瞄準具被取消,瞄準具裝在握把尾部左側,M9/M9A1早期生產型使用的是T43可摺疊桿式瞄準具。210毫米長的握把上有一顆小小的飾釘作為準星,後面有一個覘孔式瞄準具。距離指示器可以設定估算的距離。射程以45.7米為間隔從0米劃分到550米。當設成開火狀態時,桿式瞄準具伸到管間連接處前方,在行軍時繞著雙接頭連接轉到後方。鉸鏈連接的桿式瞄準具在戰鬥中會產生偏差,影響精度,於是1944年9月之後,T90型光學反射瞄準環替代了原來的桿式瞄準具,新型瞄準具可以直接安裝在已有的瞄準框內,摺疊起來和目鏡靠在一起。瞄準鏡沒有放大功能,距離劃分和桿式瞄準具相同。

本文摘自《單兵裝備0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巴祖卡」火箭筒閃耀歐羅巴
風起雲湧的1911,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軍閥影像
二戰德國空軍飛行員的近身防禦手槍
「希特勒的電鋸」,二戰德國MG42通用機槍
二戰德軍國E系列坦克的夜視裝置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