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存世文物看 鼓琴·撫琴·彈琴

從存世文物看 鼓琴·撫琴·彈琴

在現代的古琴演奏中,右手甲肉並用,以彈撥琴弦發聲,是為散彈音,若輔以左手,在一定的徽位處,配合壓按琴弦,是為按彈音,若在徽位上虛按,是為泛音,左手上下撫弄弦,則可發出吟撓綽注之跌宕起伏妙音。因此,彈琴、撫琴一詞常常用來描述古琴演奏,以及和古琴演奏相關的文物。

曾侯乙墓十弦琴

然而,出現時間最早的「鼓琴」一詞卻漸漸淡出今人視野。「鼓琴」一詞常見於《詩經》、《周禮》、《呂氏春秋》等先秦文獻中。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

《詩經·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詩經·小雅·鼓鍾》:「鼓鍾欽欽,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荊門郭店琴

秦漢以後,「撫」「彈」二字出現頻率增加,為詩詞歌賦增添不少意境,但正史及音樂著作中仍有「鼓琴」一詞出現,以表現樂禮的莊嚴。如明代朱載堉《律呂精義》卷九《論近代琴瑟失傳》「今奏樂者以琴瑟為虛器,雖設而不能鼓,隨鼓而不少得正音。」

鼓、撫、彈之琴的相關辯析

琴相傳為舜發明,《禮記·樂記》:「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先秦時代古琴出土實物有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十弦琴,荊門郭店琴,長沙五里牌木槨墓九弦琴,湖南袁家嶺燕子山七弦琴,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十弦琴。

長沙五里牌木槨墓九弦琴

琴大小和弦數不同,其形制卻基本相同。琴面所刻的線條為左手按弦定位提供可能,但起伏的琴面和細長的琴尾使左手按壓並上下撫弄琴弦產生困難,因此,演奏時應該偏重於散彈,雙手掌心向下,手指微曲,其狀如鼓,演奏方法基本與瑟相同,故為「鼓瑟鼓琴」。作為周朝樂師的盲人瞽,在這種不需要太複雜定位的情況下,能夠心不移於音聲,從容演奏,勝任他的職位。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七弦琴

長沙馬王堆三號墓七弦琴,形制無大變化,岳山降低,旁邊有大量摩擦痕迹,表明其為實用器,琴面變平整,琴體變長,為左手可以在起伏的琴面局部往複撫弦提供較大空間,以適用於當時已經融入鄭衛之繁音俗樂等諸多元素的新禮樂的需求。

六博仙人古琴畫像石拓片

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修務訓》中記載:「今夫盲者目不能別晝夜,分黑白,然而搏琴撫弦,參彈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修務訓》為勸學而寫,認為只要通過不斷練習,盲者撫弦也能如小蟲蔑蒙那樣靈活。朝廷對禮樂樂師的選用可能仍然遵循周禮,選用盲人,但是他們演奏的樂曲已經略為複雜,需要快速往複撫弦。東漢四川新津出土六博古琴畫像石(上圖,畫像磚和畫像石人物的左右均以衣衽朝向區分,漢代衣衽一般朝右,所對應的手則為右手),仙人所鼓之器與馬王堆出土琴相似,琴身較短,略有起伏,琴尾微向上翹起。西漢中期以後,經濟繁榮發展,富人增多,人們吃穿住行逐漸考究,對樂的審美需求遠高於對其所代表的禮制的需求。

綿陽新皂鄉出土東漢撫琴俑

東漢宴飲起舞畫像磚拓片綿陽新皂鄉出土東漢撫琴俑和東漢畫像磚《宴飲起舞》,琴人雙腿跪坐,松肩雙手自然垂於琴面,左手稍稍傾斜一定角度,如同現代左手撫琴姿勢,左腿稍向前打開,形成右高左低之勢,琴身從右至左自然垂下,這與東晉墓葬壁畫竹林七賢圖操琴姿勢類似,但後者琴的形制發生改變,琴面無柱而有徽。

東晉墓葬壁畫竹林七賢圖 嵇康

這在東漢另一類撫琴陶俑上有所表現,如重慶南岸出土東漢撫琴俑,琴上無柱,琴尾微收,其琴制結構、撫琴手勢均與後世無異。同時期還有一種琴形體稍小,也為琴面豎起一柱,琴人以平整的姿勢擺放之於大腿之上,聳肩,手腕懸起,雙袖飛揚,手指尖接觸琴弦,進行彈撥。

重慶南岸區出土東漢撫琴俑

如石雕鼓琴俑演奏琴的姿勢與東晉漆盤上的高士和九天玄女相同,但這些姿勢都與撫按琴弦不同,更側重於指尖彈撥。《戰國策》中記錄的「彈琴」,位列齊國眾多民間活動之中,而從考古資料和文獻來看,當時的琴只在正式場合中為一定階層的人群所使用,目前有琴實物出土的漢代及漢代以前的墓葬,其墓主身份皆十分顯赫。

重慶出土石雕鼓琴俑

在先秦著作《儀禮》中,適用於諸侯以下,而且涉及樂的四禮:鄉飲酒禮、鄉射禮、鄉大射禮、燕禮,有瑟卻沒有琴。禮不下庶人,士人所鼓之琴不能隨便出現於鬧市之中。因此,當時蘇秦在齊國可能看見彈箏或者彈瑟。彈箏擊缶是盛行於民間的活動,《史記·李斯傳》中描寫秦國曾非常流行彈箏擊缶,這點也與《鹽鐵論》記載相符。

東晉漆盤高士圖

南昌火車站出土 九天玄女漆盤圖

在現代彈箏演奏中,手腕懸起,並借用義甲,多用指尖部位接觸琴弦,與上面談到的東漢陶俑指法相似。因而有學者認為古文獻中的琴,不單指琴,有時也指瑟和箏,是對絲弦彈撥樂器的泛指,這種用彈撥形式表演的琴可能為小型瑟。

鼓琴、撫琴、彈琴之合流

禮樂與俗樂、胡夷之樂與華夏正樂相諧相融,樂儀、樂曲、琴器隨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

宋徽宗聽琴圖

魏晉以後,琴體逐漸狹長,出現琴徽、琴面與琴底粘合,形成全箱體,並有龍池風沼為出音孔,改善了音色,能使右手彈弦並輔之左手在精準的徽位上下撫弦,即保留了鼓琴之雅靜悠古之風貌,又吸取了其他民俗樂器之亮麗清遠之精髓,可彈,可撫,不但有著與古箏等樂器相同的勾挑抹剔等彈奏指法,還有自己獨到的吟猱綽注等撫弦指法,在有限的七弦上能奏出音域廣泛且貼近於大自然的神奇妙曲,為創作和演奏《廣陵散》、《流水》、《幽蘭》等大型琴曲夯實基礎。

徐次京款紫砂撫琴人物俑

明代以後傳世的古琴譜記載並傳承著先人的樂儀,強調古琴演奏需在幽靜之地,遠離城囂鬧市。演奏者需儀錶端莊、凝神定志,演奏時不能大笑談話,晃動身體,要與自然和諧,心平氣勻,松肩與腕,身體正直但不僵化。

在歷史的長河中,雅樂與生動的民俗音樂不斷交融,其內容與形式在不斷豐富,但萬變不離其宗,千百年來,雅樂禮儀一直在堅持「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的初衷。通過上文對「鼓琴」、「撫琴」和「彈琴」三個詞的調查與討論,我們可管窺蠡測,從另一個角度鑒賞古琴這一雅樂樂器的演變過程和古人的驚世成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被誤解的明代玉器——實則精美!
收藏應注意!這些古瓷中獨特的造型
溫潤和粹的清代玉帶鉤
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明清傢具——庋(guǐ)具
故宮博物院藏 清宮明清傢具——庋具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