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納粹陰影下的聯邦國防軍:重建後退伍軍人的第一反應是「老子不幹!」

納粹陰影下的聯邦國防軍:重建後退伍軍人的第一反應是「老子不幹!」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廣大讀者轉載到朋友圈。

近日,一則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讓聯邦德國國防軍這支不起眼的軍隊成為媒體炒作的焦點:德軍在下薩克森州蒙斯特附近地區進行了一場6公里的輕裝行軍常規徒步訓練,有43名軍官候補生參加此次訓練,其中一人在行軍3公里後突然失去意識昏倒,送醫10天後竟然死亡。據報道當天還有3名軍官候補生先後在這場訓練中暈倒。德國媒體報道說,當天的氣溫只有27.7度,參訓軍人也僅攜帶了較輕裝備,沒想到43人竟出現一死三傷的訓練事故,傷亡率超過10%。

1971年10月11日, 德國科隆 - 波恩機場,西德聯邦國防軍儀仗隊歡迎日本昭和天皇裕仁的到來。1955年11月12日,聯邦國防軍正式建立,國防部長西奧多·布蘭克向第一批入伍的101名志願者頒發了委任狀,標誌著新德軍正式建軍

近年來,德軍醜聞頻發,從欺凌新兵、性騷擾到今年5月有右翼軍官企圖冒充難民發動恐襲,精銳KSK特種部隊有人行納粹禮,如今又出了跑步訓練一死三傷的新聞,年已「花甲」的聯邦國防軍實在流年不利。

歷史上,自從條頓騎士團以來,德意志地區就素以出產驍勇善戰軍隊、孕育鐵血強軍而聞名於世。從腓特烈大帝打遍歐洲的普魯士精兵,到兩度發動世界大戰的皇家德軍與惡名昭彰的納粹德軍,德國軍隊均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在軍事科學方面,德軍也建樹頗豐,向世界貢獻了克勞塞維茨、魯登道夫、古德里安這樣的軍事理論家,首創了現代參謀制度、現代初中高三級軍官教育體系和複雜精巧的總動員體制。如果細數近300年來地面戰爭軍事科學的創新成果,德意志民族無疑貢獻了最多的原創成果。

二戰後,普魯士軍國主義和容克軍官團傳統被認為是引發兩次大戰的重要窠巢,慘遭盟國徹底根除。直到戰後第十年,出於冷戰需要,聯邦國防軍才在一片質疑與漠視中重建於戰後廢墟上。不過在醞釀重建的過程中,聯邦國防軍始終受累於納粹德軍的曈曈鬼影。

充斥納粹亡靈的土地

德國位於四戰之地的中歐,飽受四方戰火蹂躪,日耳曼人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直接吞噬了1/3的日耳曼人,人口損失按比例計算超過二戰。在這種地緣環境下,日耳曼民族要想免於淪為強鄰任意踐踏的腳墊之國,只有在軍事上奮發圖強以自救。也許正是這種歷史淵源,造就了德國深入骨髓的好戰與軍國主義傳統。丘吉爾曾這樣評價德國人:「要麼掐住別人的脖子,要麼拜倒在別人的腳下。」

前駐越美軍司令威廉·威斯特摩蘭將軍少時的一段經歷,使他對德國人的嗜血和好鬥印象深刻。威斯特摩蘭還是個中學生時,因參加世界童子軍大會活動而訪問德國。此前,他曾因車禍在左臉頰上留下一個明顯的傷疤。當他在德國旅行時,比他大得多的大學生從他身邊走過時,總要輕觸他們的學生帽以表示敬意,這讓少年威斯特摩蘭大惑不解。後來他才搞清楚,原來德國大學生們誤以為他面頰上的傷疤是決鬥留下的痕迹,因此而按德國習俗對這位「勇者」表示敬意。

這種好鬥的天性使德意志以「鐵與血」的手段贏得了統一,也使德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對抗全世界。當1945年,燃燒了6年的歐洲戰火落幕時,納粹德軍土崩瓦解,250萬德國士兵被關進戰俘營,當時已經確認有210萬德軍陣亡,還有290萬在戰爭中失蹤,估計大多也已死了。從斯大林格勒的瓦礫堆,到大西洋壁壘殘破的工事,從挪威納爾維克的北極冰水到埃及阿拉曼烈日炎炎的沙漠腹地,到處散落著德國士兵的墳墓。希特勒的「千年帝國」在物質上、思想上、精神上已經被徹底摧毀。

1942年6月,希特勒與馬克西米連·馮·魏克斯商討作戰方案,阿道夫·豪辛格(左一)、弗里德里希·保盧斯(左二)在他身後,豪辛格曾任希特勒的總參謀部作戰處處長,是戰後德軍重建的靈魂人物之一,曾任新德軍第一任總監

為落實盟國佔領委員會「非軍事化」的政策,德國戰敗後被徹底解除武裝,國防軍被解散,黨衛軍被宣布為非法組織,一切民兵和雜七雜八的准軍事組織全被取締,戰後從盟軍轟炸下殘存的德國軍火工業也被系統摧毀,克虜伯、毛瑟、梅塞施密特等一連串聲名赫赫的軍火巨頭,要麼被強令解散,要麼被強制轉產。僅僅為掃清戰時遺留水雷,德國海軍保留下一點掃雷艇部隊,作為廉價炮灰供佔領當局驅使。德國的國防由美、英、法、蘇四大國佔領軍全面接管。

為了根除德國數百年的軍國主義傳統,盟國對德的非軍事化改造嚴厲程度世所罕見。遍布德國大小城市和鄉村的各種軍事紀念碑、雕像、紀念物,凡是能讓德國人聯想到過去軍事傳統的,上自神聖羅馬帝國下至納粹時代,無不在被摧毀之列;為了徹底摧毀德國軍火工業,歷史悠久的玩具槍和玩具兵製造業都在取締名單上。盟國甚至強令禁止了包含歌頌當兵打仗內容的德國兒歌和搖籃曲,非軍事化從娃娃抓起。

但是從下面這則新聞中,不難窺探到德國人內心深處對軍事的迷戀——《法蘭克福評論報》1947年8月的一篇報道說,埃森城市委員會決定,電車售票員可以佩戴類似德國陸軍中尉以前佩戴過的肩章。在擁擠不堪的電車上,售票員難以指揮乘客,據說佩戴一些軍人的標誌,可能有助於恢復良好的秩序和公共紀律。

1948年6月,蘇聯加緊對柏林同盟國佔領區(即後來的西柏林)的封鎖,美國派出大批飛機向西柏林居民大規模空運糧食及各種日用品,7月,一架負責柏林空運的飛機飛過上空,柏林工人們停下工作,抬頭仰視

痛苦的重生

朝鮮戰爭突然爆發後,美、英、法及其他北約國家的國防開支都急劇上升,由於軍備需求猛增,大批機械工具和汽車等重工業產品訂單湧入德國,德國意外享受了一把戰爭紅利。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德國經濟在短短几年內實現了初步復興,在高利潤、高工資、高分紅、高生產率及良好的社會保障基礎上,德國國民實際收入翻了三倍。在經濟空前景氣的樂觀中,二戰後遺症的陰霾在逐漸消散。經濟的復甦帶來政治上的穩定,西德正從被佔領狀態逐步向恢復主權邁進,重建軍隊則是恢復主權繞不開的步驟。

二戰後德國男丁數目減少,清理廢墟的任務落到了女人頭上,圖為 1946 年 4 月 29 日,柏林,正在清理磚塊的「瓦礫女人」(Rubble Women)

在德國內外,這個問題是個異常敏感的政治話題。不但曾遭到德國侵略的蘇聯、東歐各國、法國、荷蘭等國反對聲浪強烈,德國國內主流媒體也都持反對或漠不關心的態度。戰後德國男性人口損失慘重,婦女挑起家庭和社會經濟重擔,飽受戰亂摧殘和生活重擔折磨的德國女性先天就對軍事和為國服役缺乏熱情。甚至從戰場上回來的數百萬退伍軍人,大多也受夠了軍隊,當有報紙就重建軍隊問題進行讀者調查時,退伍軍人群體最常見的反映就是「老子不幹」!

早在1950年,西德總理阿登納就已在悄悄籌劃重建軍隊了。為了與過去臭名昭著的納粹國防軍和聲名不佳的魏瑪防衛軍徹底切割,自由民主黨出身的前國防軍第5裝甲集團軍司令哈索·馮·曼陀菲爾提議把新軍命名為「聯邦國防軍」,這一提議在將來獲得了德國聯邦議院確認,並成為新軍的正式名稱。

1951年,在盟國許可下,德國成立了一支擁有1萬名兵力的輕型准軍事警察部隊,叫聯邦邊境警備隊(FederalBorder Protection Force),協助盟軍管理西德邊境,這是戰後德軍重建的起點。

納粹亡靈籠罩下的聯邦國防軍

1955年6月7日,聯邦德國國防部正式成立。當年11月12日,這一天恰好是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將軍200周年誕辰的日子,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瑙曾聯手在耶拿戰敗後重建了普魯士軍隊,並創建了普魯士參謀部。當天西德國防部在政府所在地波恩舉行了一次小型儀式,國防部長西奧多·布蘭克向第一批入伍的101名志願者頒發了委任狀,標誌著新德軍正式建軍。

西德軍隊重建時,絕大部分將領都是前納粹高級軍官,有7人還曾被盟國或蘇聯軍事法庭列入戰犯名單。新建的軍隊於1956年1月開始正式運轉,最初只招募志願人員。1956年7月20日,西德聯邦參議院通過了阿登納政府提出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的法案,規定徵召18歲到45歲的西德公民服兵役。第一年年底時,到新軍隊服役的士兵人數只有約6.6萬,1957年時擁有了5個師,到1959年底為止,聯邦國防軍已建成8個師,24萬人,約佔北約中歐盟軍司令部下屬地面部隊總數的一半。

新德軍的軍官和士官均來自原納粹國防軍,到1958年,聯邦國防軍中有1.29萬名軍官曾在納粹德軍中服役過。這與戰後日本形成鮮明對照,雖然日本海上自衛隊和航空自衛隊留用了大批舊日軍骨幹將校,但因為舊日本陸軍是軍部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最主要的元兇和禍首,日本本國也深受舊日本陸軍軍閥橫行之苦,首相吉田茂和眾多自由主義政治家提到舊陸軍就恨得牙根痒痒,所以在組建時,陸上自衛隊堅持舊日軍大尉以上的軍官一個也不要,徹底與舊陸軍做了切割。顯然,聯邦國防軍中舊軍隊的血脈要比日本陸上自衛隊濃厚多了。

1956年1月20日,西德總理阿登納(前排中)在國防部長西奧多·布蘭克(前排左)、聯邦國防軍總監豪辛格(前排右)陪同下視察新德軍,阿登納為新軍確定的基本建軍原則是「穿制服的公民」,類似拿破崙戰爭中為反抗法國統治而集結起來的非職業化全民軍隊,這是刻意要與過去的普魯士軍事傳統徹底切割

聯邦國防軍使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制服、勳章、徽章符號和頭盔,刻意保持較為鬆懈的軍紀,甚至廢除掉了普魯士傳統的踢正步,一切能讓人聯想到舊德軍的事物都在禁止之列。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他們連大蓋帽都很少戴,正式閱兵場合也僅佩戴較為平民化的貝雷帽。德軍常年對軍人進行反納粹和反軍國主義教育,鼓勵士兵質疑上級命令合法性,以免像納粹軍人那樣盲目服從存疑的命令,這令外界譏笑聯邦國防軍矯枉過正,培養出一大批多愁善感、好爭辯的人。

20世紀60年代的聯邦國防軍,他們使用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制服、勳章、徽章符號和頭盔,刻意保持較為鬆懈的軍紀,甚至廢除掉了普魯士傳統的踢正步,70 年代以後,聯邦國防軍連大蓋帽都很少戴,正式閱兵場合也僅佩戴較為平民化的貝雷帽

1985年,前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上將(前納粹空軍上校、王牌飛行員)同90歲高齡的馬修·李奇微將軍(二戰中指揮大名鼎鼎的82空降師和18空降軍)在卑爾根-貝爾森集中營遺址前握手言歡,象徵著經過40年的歲月洗禮後,德、美二戰老兵相逢一笑泯恩仇。

德國重新統一後,聯邦國防軍與東德國家人民軍合併,新聯邦國防軍逐步轉型並走向新的世紀。

註: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抓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詞天地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人格的文化屬性
故宮的「門」字為什麼不加鉤?
最美人間尤物是青衣
國外流傳最廣的十首唐詩,第一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愛的深沉,黑的漂亮!這些詩人的感情是壓不住了!

TAG:詩詞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