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澶淵之盟,籠罩宋朝的一團陰影!

澶淵之盟,籠罩宋朝的一團陰影!

宋朝的開國者趙匡胤在50歲那年遽然離世,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位者並不是他已經成年的兩個皇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匡義。令人蹊蹺的是,在趙匡義即位不久後,他哥哥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一個因謀反被迫自殺,一個原因不明死去。雖然至今沒有確鑿證據說明是誰幹的,但較之於哥哥趙匡胤,弟弟趙匡義的疑點和陰暗面顯然不少。但不論怎樣,這位宋太宗即任以後,能忠實地執行他哥哥遺留下來的政策沒有跑偏,這一點倒是有目共睹。

說起來,在宋朝太祖、太宗年間,之所以能有三十多年時間,來專心搞好國內的各項建設,而沒有像以前中原政權普遍面臨的,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騷擾和侵犯。主要原因就在於,其時北方強大的遼國,正忙於激烈的內訌而無暇顧及南下搶奪。但等到宋真宗即位的第三個年頭,遼國處理好自己國內的事務後,當時執政的遼聖宗,就親自下達了討伐宋朝的戰書。

事實上,宋遼兩國彼此之間的怨恨由來已久。具體說,早在五代十國期間,後晉的石敬瑭在篡位過程中,為取得遼國的兵力支持,承諾事成之後,把燕雲十六州在內的大片土地割讓給對方,並且也得到了實現。但到了後周時代,這其中的瓦橋關、益津關以南的地區,又被世宗柴榮強力回收。這次遼聖宗打出的開戰旗號,就是要收復當年這些所謂的「失地」。

對於宋朝來說,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石敬瑭以前拱手讓出的燕雲十六州,不僅是失地,更是恥辱。所以也是想藉此一戰,把以前的舊賬和遼國算清。矛盾在於,到了宋真宗時代,滿朝大臣中,文官佔據了很大的比例。因為奉行文官治國的政策,導致武將的地位相對下降。在沒有多少人願意從軍的情況下,軍隊的實力自然會日漸衰弱。

所以,面對遼國20萬兵力的氣勢洶洶,朝廷內部自然會產生恐懼害怕的情緒。宋真宗和大臣們商量對策的結果,竟然是遷都避戰的意見佔到上風。在這時候,只有寇準一個人站出來主張全力迎敵。經過唇槍舌劍的當堂辯論,最後宋真宗採納了寇準的建議,並且決定自己御駕親征。

當大宋將士看到宋真宗渡過黃河,親自來到宋遼兩軍對峙的澶州前線時,士氣大振。連對面的遼軍,也為這種威武的陣勢震懾不已。事實上,這種情況下,遼國並沒有徹底擊敗眼前這支同仇敵愾隊伍的信心。而據可靠線報,當時西北方向的党項族,也正在對宋朝虎視眈眈。擔心腹背受敵的宋真宗,因此在制敵的信心上也會有所動搖。

用談判來解決問題,看來是雙方當時最好的選擇。遼國的要求是,希望宋朝歸還關南地區的「失地」。真宗的想法是,只要不失去事關面子的領土,可以給予遼國一定的貨幣財物。幾經撕扯之後,在把自己的特使曹利用同學,派往遼軍進行最後一輪談判前,真宗給他說,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也可以給遼國百萬貨財。但強硬的寇準聽說這件事後,把曹利用叫到跟前,對他說,如果談判結果超過30萬,回來後我就把你殺掉!

談判的結果是,領土維持現狀,宋贈予遼每年絹20萬匹,銀十萬兩,兩國結為兄弟關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也正是籠罩在大宋王朝上空的這片陰影,使兩國的關係,在此後保持了大約40年的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