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外國人與中國人一道經歷了抗戰烽火:上海僑民集中營

外國人與中國人一道經歷了抗戰烽火:上海僑民集中營

文| 黃薇

1943 年1 月到1945 年8 月,日本侵略軍在上海設立盟國僑民集中營,關押了英、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 多名僑民。這段歷史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都曾長期被忽略,甚少有人涉足。

戰爭爆發後,日軍迅速佔領上海租界,於1942 年1 月20 日開始對僑民進行人口登記。佔領當局規定,從10月1 日起,敵國僑民凡滿13 歲者均須佩戴紅色臂章,上面用一個英文字母代表國籍,美國為A,英國為B,荷蘭為N,其餘小國為X。凡佩戴這類臂章者,不得進入戲院、電影院、舞廳、夜總會、回力球場、跑馬廳等公共娛樂場所。佔領當局並對「拘押者」和「集團生活者」進行區別,分別對待。

1943 年1 月29 日,集中營正式啟用。第一階段8 個集中營共收容英美等國僑民5258 人,到1944 年9 月底,全部收入集中營的僑民達6200 人,年齡最小的是6 個月的嬰兒,最大的88歲,各種職業的人應有盡有。

1942-1945 年龍華集中營內建築分布圖

在集中營,所有人都只有代號,沒有名字。每天早晨、夜晚,樓管一聲令下,所有人到自己屋子的門邊,由守衛清點人數。許多人因為沒能在儘快站在正確地點而被拳打腳踢。R · F · 斯各特,曾經是上海殼牌石油公司的僱員,他就是成功從龍華集中營逃出的一員。1944 年5 月22日,他和另外4 名同伴切開兩排帶鉤子的電纜,躲開逃亡路上的崗哨,在麥地里藏了一天以躲開日軍搜查的飛機。一個小女孩闖進麥地與他們不期而遇,後來帶來一個男人將他們領到附近的村莊,原來共產黨的游擊隊駐紮在這裡。游擊隊決定協助斯各特等人逃亡,給他們提供路費,一路照料,甚至在其體力不支時背他們走。6 月2日,斯各特一行到達浙江臨安天目山。

在各方協力下,這支5 人國際逃亡小分隊歷時3 個月,共走了3000 英里,最後達到重慶。斯各特從那裡回到澳大利亞與家人團聚。另外幾個人去了昆明,轉道印度,其中一人去了美國。他們的經歷後來還被英國BBC拍成了紀錄片。聖約翰大學老校長卜舫濟的兒子、任聖約翰大學教務主任的卜其吉,在逃出集中營後輾轉去了昆明,參加了陳納德領導的飛虎隊,後血濺碧空。

龍華集中營內運送食物的畫面

「日本人在戰爭初期比較順利,所以對待上海的敵僑還算優厚。但最近他們在西太平洋和緬甸戰場上屢遭失敗,因此遷怒到敵僑頭上。」有的集中營條件惡劣、飲食不合口味,還有人「要通過瑞士領事館提出抗議」。1945年,美日之間戰爭激烈時,日軍曾經將滬西第三集中營( 今上海動物園) 關押的僑民轉移到楊樹浦,那裡是日本在滬軍事設施和工業設施相對集中的地區。滬西第三集中營多收容老人、體弱多病者、幼兒等,日軍此舉是將僑民當人質,以阻止美軍對軍事目標的轟炸。美國從國際公約出發,對日本提出了嚴厲警告。

1944 年11 月,集中營的人們開始意識到勝利曙光即將到來,他們聽到了美國空軍轟炸龍華機場。1945 年4月,美國飛機在藍天排成「V」字形從龍華集中營上空飛過,傳達歐戰勝利結束的消息。8 月15 日日本投降當天,瑞士方面接管了集中營,人們重獲自由。成百上千的人們從上海四處趕來,看望劫後餘生的友人,相擁而泣。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日本投降後,關押日本俘虜的地方,正好就是此前關押英美僑民之地。

許多年後,健在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後代都曾陸續到上海回訪。貝蒂· 巴爾後來有了一個中國名字白麗詩,嫁給了一個中國人,改革開放後一直生活在上海,「這裡有我童年時代最悲慘與最美好的記憶。」J · G · 巴拉德在集中營生活過去40年後,寫作了小說《太陽帝國》後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我花了20 年去忘記上海,又花了20 年去回憶。」熊月之說:「上海集中營是日軍侵略行徑的直接見證者,眾多外國人與中國人一道經歷了抗戰的烽火,他們都是生命的奇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兩個偉大民族,同時遭遇空前的悲慘命運,惺惺相惜,結下深厚友誼
中國的辛德勒,用簽證解救數千猶太人,難民後裔為他建紀念碑
北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值得討論的細節
為什麼東漢以後皇帝下葬不再穿玉衣?
史量才辦《申報》:了解真實的晚清社會,必讀《申報》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