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欽點狀元也可兒戲!盤點一下皇帝欽點狀元的荒唐行為

欽點狀元也可兒戲!盤點一下皇帝欽點狀元的荒唐行為

隋唐時期興起的科舉取士制度,成為歷代朝廷選拔人才重要途徑。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幾乎每年都要上演「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鬧劇。「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多少人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有多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宋朝詞人柳永有一首詞,發泄了他落榜後內心的不滿。

鶴衝天

宋 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而柳永就是因為這首詞,惹怒了皇帝,在下一年錄取的進士名單中,皇帝竟把他除名了。科舉竟然如此兒戲!豈不知,有時候,皇帝在欽點狀元時,也表現出很強的隨意性。在那個一言九鼎的時代,對於為國選材這樣的大事,皇帝竟憑自己的好惡來定奪!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多少在科舉筆試中獲得第一名卻在殿試中狀元花落他人的奇葩情形。

明洪武十八年,會試後的前三名依次是黃子澄、陳子寧、花綸,然而發榜時,狀元卻變成了丁顯。原來,在發榜前,朱元璋發了話:「我夜間做了一夢,神仙告訴我,本年的新科狀元姓丁。」主考大臣只好連忙翻閱試卷,總算找到一個叫「丁顯」的人,但此人名次過於靠後。朱元璋說:「此人姓丁名顯,自然應『顯』,狀元就該他做」。

朱元璋做夢點狀元,他的後人顯然得到了他的真傳。明永樂十九年科舉考試,一個叫劉矩的考中第一名,沒有意外的話,他就是狀元了。可是,殿試前一天晚上,明成祖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許多白鶴展翅翱翔於殿上,時而排成一個「吉」字,時而又演變成一個「祥」字,朱棣見狀,夢中高興地喊了一聲:「好!」,便驚醒過來,覺得這是好兆頭。第二天,他決意要通覽所有考卷。當他見到「曾鶴齡」這個名字時,認為這正應了他夢中之兆,於是龍顏大悅,將曾鶴齡擢升為第一,劉矩只好屈居第二了。

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科,吳情的文才出類拔萃。諧音「無情」的考生可不可以做狀元?考官們爭得面紅耳赤。世宗朱厚熜卻發話了,說:「前夜做夢,西北方天空響雷滾滾,這必是狀元出在西北的徵兆。」這些考官們趕緊翻閱考卷,真找出了個叫秦鳴雷的考生,因太翕合聖意,這狀元非他莫屬。

除了做夢預示狀元,還有各種各樣的定奪狀元的方法。

明永樂二十二年甲辰科考殿試後,孫曰恭被擬定為狀元,可明成祖對此十分不悅,因為「曰恭「二字可以合成「暴」字,而這個字是他非常忌諱的,因為他是採取暴力手段從侄兒朱允炆手裡篡奪的帝位,並且為了排除異己曾大開殺戒。於是,朱棣將孫曰恭降為探花,而將狀元換成邢寬。在朱棣看來,「寬」與「暴」字義恰恰相反,而邢寬正是「刑政寬和」之意。

朱元璋駕崩後,建文帝即位。建文帝年紀太小,大事都依靠內閣大臣辦理。但是他也想要有所作為,所以就很關心他做皇帝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殿試前,主考官要取前10名送來給他欽點狀元,但是他不清楚這些流程,就在一天早朝時問這科狀元是誰。朝中的大臣沒人敢隨便說,旁邊一個太監私下聽說第一名是湖廣一帶的人,一看沒人回皇帝的話,趕忙回了一句說:聽說是湖廣人。這個太監應付皇帝的話,被一個大臣聽見了,心說感情已經內定一個叫胡廣的人做狀元。這個大臣和主考官是關係不錯,就趕緊去通知。主考官聽說皇上要將狀元點給胡廣,連忙把試卷都翻出來找,找來找去,真找著一個叫胡廣的人,就將原本第一名的楊溥排在第二位,將胡廣排在第一位,送給皇帝點狀元。

楊溥是湖廣人,太監是說狀元是湖廣人,不是說狀元名叫胡廣。建文帝還以為主考官選胡廣做狀元,他初做皇帝,年紀又小,做事情不敢自己決斷,就尊重主考大臣的意見,將胡廣欽點為狀元。陰差陽錯,胡廣白撿了一個狀元,而本來穩穩噹噹做狀元的湖廣人楊溥只好屈居榜眼。

明弘治十二年殿試,原定浙江人豐熙為第一名,但因為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為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為一甲第二名,另賜同狀元及第,作為安慰。

明崇禎帝即位後,很想有所作為,於是崇禎元年即開恩科取士。殿試後,閱卷大臣精心挑選了前36名的卷子,呈給崇禎帝審定。崇禎帝對自己的才華沒信心,怕選不出好的人才,就用了個極荒唐的辦法:他先將36名進士的名字寫在小紙條上,然後做成鬮兒,再將那些鬮放入罐內。之後,他焚香禱告祈求上天賜真才給他,再用金筷子去夾小紙團,結果夾了三次,夾的都是寫著「劉若宰」這個名字,就這樣,他將本不是殿試成績第一名的劉若宰欽定為狀元。

到了清朝,由於統治者的特殊身份,欽點狀元時就多了幾分考慮。

順治十二年乙未科,考官們擬定的狀元是王揆。放榜前,順治皇帝突然靈光一閃,想起了戲曲《王魁負桂英》,劇中落難學子王魁在歌妓焦桂英的資助下苦讀寒窗,高中狀元後,王魁貪圖富貴,為做丞相家的快婿,背棄了山盟海誓,並設圈弄套陷害焦桂英。王魁的諧音是王揆,順治為了收買人心,將王揆降抑至三甲,第二名史大成被提升為狀元。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殿試,狀元本是趙翼,結果卻變成了王傑。原來當時殿試結束,正好將軍兆惠打了勝仗歸來,高宗厚待他,特派他讀卷。兆惠說他不懂漢文,高宗說卷子已經有各位大臣"圈點","圈"多的卷子就是好卷子。兆惠按高宗說的根據"圈點"多少來檢卷,江蘇常州人趙翼的卷子"圈"最多,定為第一。浙江人胡高望第二,陝西人王傑第三。聽完前三名排位,高宗問閱卷大臣:"本朝陝西曾有狀元否?"閱卷大臣回答沒有。乾隆就以陝西人王傑為當科狀元。

乾隆五十年,高宗在審閱主考大臣呈上的前十名試卷時,發現有一個舉子叫胡長齡,不禁大喜,欽點為狀元。原來,清朝統治者是北方少數民族,為「胡人」,「長齡」象徵其統治長久,同時,當年乾隆已經七十四歲,一心想著長壽,所以要借這個名字求個吉兆。

道光年間,安徽天長縣的戴長芬中了狀元。那次殿試,第一甲第一名是江蘇高郵的史求。最後呈皇上審批,道光一看,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就勾去不取。後看到二甲第九名戴長芬時,心頭頓時狂喜,大清朝天長「第九」,「戴戴」蘭芬,真是大吉大利,道光立即提筆點為了狀元。

同治七年戊辰科,王國鈞的文才錦繡,考官們有意推其為狀元。國鈞這個名字從字面上理解也不錯的,「國鈞者,大清之重任也」。但慈禧太后卻不高興了,說:「『亡國君』?你們簡直是在胡鬧!」結果,王國鈞被抑置三甲第28名。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一個姓王名壽彭的考生被「欽點」為狀元。這一年,老佛爺慈禧太后已69歲,一心想著像彭祖那樣高壽,其70壽慶大典在一年前就已開始籌備。這一回,大伙兒即使是用腳後跟來思考,都知道這狀元「王壽彭」是怎麼一回事了。

光緒三十年,歷史上最後一屆殿試,姓名的好壞依舊起了決定作用。當時一甲的前三名是朱汝珍、劉春霖、商衍鎏。慈禧看著名單就皺起了眉頭,朱汝珍的「朱」是明朝的國姓,同時他是廣東人,這讓她想起了康有為、孫中山;加上她害死的珍妃,對「珍」字也敏感刺眼。再看第二名劉春霖,首先是籍貫好,「直隸肅寧」,當時天下大亂,正該「肅寧」一下;名字也吉利,當時正值大旱,誰不盼著下點「春霖」?於是,慈禧便將劉春霖點為狀元。

和上面這些荒唐行為比起來,宋祁和蘇軾與狀元無緣就多了些人性化。

北宋天聖二年,宋祁與其兄宋庠同舉進士,禮部本擬定宋祁第一,宋庠第三,當時皇帝年幼,章獻皇后覺得弟弟不能排在哥哥的前面,於是定宋庠為頭名狀元,而把宋祁放在第十位。

蘇軾參加科舉考試時,歐陽修任主考官,他在眾多考卷中發現了一篇與眾不同的文章,那時候的考卷都是密封的,誰也不能打開,打開是要殺頭的。歐陽修越看就越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好,便猜想這個考生大概是自己的學生曾鞏,認為唯有曾鞏,才能寫出這樣好的文章。歐陽修本要給他第一名狀元,但為了避嫌,「忍痛割愛」,才把他改成了第二名。殊不知,此人不是曾鞏,而是蘇軾。就這樣,蘇軾與頭名狀元無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的皇后為什麼多數都沒有兒子繼承皇位,是不能生育嗎?
少年太學生(共二文)
數百年前他說「此國不除,必為大患」,數百年後果然生靈塗炭!
尋根問祖,惠來縣各姓氏宗族的源流,看看自己村落從哪裡來?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