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的皇后為什麼多數都沒有兒子繼承皇位,是不能生育嗎?

明朝的皇后為什麼多數都沒有兒子繼承皇位,是不能生育嗎?

古代傳位制度「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中國古代是皇權政治,皇帝把皇位傳給兒子,這就是「家天下」。古代的皇帝多妻多子,該把皇位傳給誰呢?

這個問題從理論上早在春秋時代就解決了。《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注意,這裡邊有以下幾點:

▲春秋公羊傳

第一、立儲首先要看血統而不是看能力和年齡,所以儲位要傳給嫡子而不是賢明的或是年齡大的兒子。什麼是嫡子?「嫡」是指正妻,與「嫡」相對的就是「庶」,側室。所以嫡子就是指正妻生的兒子,而庶子就是測試生的兒子傳位要傳給嫡子而不要位給賢明的兒子,這是為了使兒子們「無爭」,如果立「賢」,那麼誰是「賢」?最終就會讓兒子們爭先恐後地爭取繼承權,這樣就有可能是家國內亂,而嫡長子是以出生就定的,定他為繼承人,那麼別人就不會爭取了。

第二、血統一致的情況下,立儲遵循長者優先,如果嫡妻生有許多兒子,長子有優先權。如果嫡妻沒有兒子,那麼就要把兒子按照年齡排序,年長者優先。這主要是著眼於避免大權旁落。

從此,我們就能列出一個接班人順位:嫡長子>嫡次子>庶長子>庶次子。

▲嫡長子繼承製示意圖

這樣一個接班人順位是為了避免爭鬥。但是,這只是理論上了可以避免,實際上爭鬥在哪朝都不曾歇止。

因為本文原因,我再多說一句《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所說的第二句「立子以貴不以長」,如果有嫡子,但嫡子年齡小,而庶子年齡大,那麼也要立嫡子。這有些不合理,所以我們從「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一舉就能看出。「福」不常有,但長子常有,你立長子的話是的社稷有一位「長君」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怎麼還用期盼的態度?這就說明如果有嫡子,就算再小也要立。

著名的例子就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嫡子是皇二子胤礽,上面還有一個哥哥胤禔。皇帝立太子立胤礽,胤禔不服,還曾經在康熙一廢太子時建議康熙殺死胤礽,後面還被揭發曾經魘鎮(詛咒)胤礽,最終落得個終身高牆圈的下場。

▲明朝版圖

>>>>明朝很少有嫡子

但是明朝很奇怪,那就是皇太子很少是嫡子。

明朝(除去南明和追封)一共有皇帝十六位,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後英宗復辟)、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明神宗朱翊鈞、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以及明思宗朱由檢。

這其中,拋開明太祖朱元璋外,另除去以長孫繼位的朱允炆、篡位的朱棣和三位兄終弟及的朱祁鈺、朱厚熜和朱由校和明穆宗朱載垕以遺照繼位外,一共還剩下九位皇帝。在這其中,嫡子身份的只有朱高熾(明仁孝文皇后徐氏)、朱瞻基(明誠孝昭皇后張氏)和朱厚照(明孝宗孝康敬皇后),其餘全部是庶出。

那麼,是不是有可能因為皇后不能生育?這個有可能。但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 明宣宗行樂圖

>>>>胡皇后離奇「讓位」

明宣宗朱瞻基原配胡皇后原名胡善祥,山東濟寧。於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選為皇太孫朱瞻基妃;又於洪熙元年(公元1378年),隨著丈夫朱瞻基升格為太子升為皇太子;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她立為皇后。但是雖然她貴為皇后,且忠厚善良,但她沒有生育兒子,不過有兩個女兒。料想不過數年,一定能產下嫡長子。但是,歷史弔詭的一幕出現了。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宣宗最寵愛的女人孫貴妃,誕下了皇長子朱祁鎮(後來的明英宗),之後,朱瞻基竟然在宣德三年春,以胡皇后無子多病的理由,命令胡皇后上表辭去皇后之位。胡氏廢居長安宮為道姑,賜號靜慈仙師,然後冊立孫貴妃為皇后。

皇后沒有兒子,但是並不是不能生兒子。生下兒子不就是嫡子么?可為什麼朱瞻基迫不及待地逼她讓位,然後把太子之位授予庶長子朱祁鎮呢?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後更名朱見濡

之後的蹊蹺事越來越多。

明憲宗朱見深的生母是朱祁鎮妃子周氏,他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未滿兩歲的朱見濬被立為皇太子,當時皇后錢氏尚在;明孝宗朱祐樘的生母是紀氏,他於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被立為皇太子,當時皇后王氏尚在;明神宗朱翊鈞的生母是李氏,他於隆慶二年(公元1568)當時皇后陳氏尚在;明光宗朱常洛生母王氏,他於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被立為皇太子,當時皇后(同樣姓王)尚在;比較特殊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他父親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時太子妃已死,且繼位未滿一月就死了,所以談不上皇后。

而且當皇長子降生並被封為皇太子後,皇后就再也沒生育。這說明什麼?皇帝基本不去臨幸皇后了。

▲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揭開蓋子的是明神宗

明神宗時期有一個長達十年的「爭國本」事件,說的是明神宗長子朱常洛遲遲不被封為太子,因為明神宗喜歡老三朱常洵,想立他為太子,但是朝臣們不答應。明神宗為堵悠悠之口,宣稱長子非嫡子,要等皇后降下嫡子再說,結果引發大臣職責皇帝很久不去臨幸皇后。

之後,就在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年正月,明神宗又出招數——為了能冊立朱常洵,下詔書給首輔王錫爵,要將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皇五子朱常浩一併封王,以後再擇其中善者為太子(目的是提高皇三子的地位,使之與皇長子地位相同,以便能更容易進一步),王錫爵鑒於嫡子說法,上疏請由皇后撫育長子,如此長子就是嫡子,但此舉頓時引發朝中嘩然。因為王的說法,等於指朱常洛還需要補辦一道特殊手續(由長進嫡),質疑了朱常洛做太子的合法性,因此引發大臣們指責,結果王錫爵無奈自劾請辭,而明神宗也迫於眾議收回了成命。

這從事實上證明了筆者的兩個推測:一,大臣們根本蔑視嫡子,只要是長子就要封太子,不管他是不是嫡子;二、皇帝在講下長子後就不再去找皇后。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

>>>>原因究竟是什麼?

因為在敬天法祖的大明,朱元璋曾經頒布過一部《皇明祖訓》,其中規定:「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式。」這裡邊規定的比較模糊——在朝廷無皇子、必須採用兄終弟及時,須立嫡長子,這就是說,當必須從皇帝的弟弟中挑皇位繼承人時,「立貴不立長」。那麼,如果皇帝有兒子,既有長子又有嫡子呢?朱元璋並沒有說。這裡邊的原因可能是,朱元璋的馬皇后並沒有兒子。

當時的皇太子朱標並不是嫡子。後世史書中稱他為嫡子,但當時就有人懷疑——據明末清初的潘檉章等人考證,朱標應為朱元璋的側室李淑妃所生。從《皇明祖訓》裡邊朱元璋的話也能反證:如果朱標是嫡子的話,那麼為什麼不寫上「凡立皇太子,須立嫡不以長」,這裡邊應該是朱元璋自己也猶豫了,如果這麼些,大明朝自他開始就要破壞他立的規矩了。但是幾千年的規矩又使他不得不妥協,最終只好提出這麼一個模糊的說法。

▲《皇明祖訓》明洪武刻本

好了,自從祖宗那時開始就不立嫡子了,以後更不好堅持。尤其是從朱棣起兵靖難,就更不好提嫡子繼位——朱棣曾經謊稱自己是馬皇后兒子,但是當時大臣們都懷疑。

這更加證明了筆者剛才的兩個推測。至於第二條,恐怕是大明皇帝還是畏於幾千年的成例,不敢在有嫡子的情況下立庶長子,因為害怕嫡長並存,故而只要立了太子,就不能再讓皇后生孩子!

歷史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牛奕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尋根問祖,惠來縣各姓氏宗族的源流,看看自己村落從哪裡來?
明朝國恥:俺答汗以蒙古一個部落的兵馬擊敗百萬明軍 圍攻北京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