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安新片好不好看?我們找導演製片記者聊了聊

李安新片好不好看?我們找導演製片記者聊了聊

如果告訴你,李安導演的新作品與戰爭無關,更適合女性觀眾來看,你會怎麼想?事實上,這也是120幀/4K/3D版本《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第一次在內地放映後的反饋結果。

李安導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足足掉了內地觀眾兩個月的胃口——從9初月份荷蘭的片段放映再到九月底台灣的11分鐘,所有人都驚訝於這種技術的對一個近乎全真的世界的再現。

然而10月14日,電影在李安的福地紐約電影節以全片示人之後,這位兩度拿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華裔導演,似乎被媒體們認為這次的嘗試馬失前蹄了。在影評人們嘗鮮了120幀/4K/3D的技術之後,潮湧般的好評並沒有如期而至。

在結束放映之後,爛番茄的評分只有47%。而《好萊塢報道者》的影評更表示,電影最後呈現的觀感並沒能重新定義「此前一直誇耀的技術進步」,並提到,新技術使得觀眾們常常齣戲。而娛樂網站The Wrap也批評電影有些人物清晰的像是從雜誌上剪下來的貼畫,而新技術讓李安的電影看起來就像是1980年代的錄像質感。

而與美國影評人們相反,在11月6日《比利·林恩》內地第一場放映結束後,李安的這部新電影再一次地贏得了華語觀眾的心,網易娛樂此番採訪了眾多行業內和媒體工作者的想法,看看他們是如何評價李安這次大跨步式的前進。

在說起為什麼會選擇李安做這部電影,《比利·林恩》的製片人之一,羅德里·托馬斯說:「沒有人能像李安一樣如此誠實而感性地講述這個故事。」而他在小說出版八個月前便讀完了全書。托馬斯在2012年便買下了《比利·林恩》的改編權,他和另一位製片人史蒂芬·康沃爾覺得,這部小說反應的是一個電影還沒有來得及開始去思考的時代。

採訪中康沃爾說:「改編這本小說的最大難度是如何讓所有故事圍著比利林恩去發生。如何不藉助傳統的敘事便能安排人物、將他的觀察與視角放到整個故事的中心。在改編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尋找最好的方法去呈現比利的視角——如何能讓觀眾們察覺到這是電影文本下的第一視角?如何能通過電影語言讓我們去走進比利的大腦,跟隨著他一起走完這段旅程。」

李安承認自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接下了《比利·林恩》的導演一職:「我一直希望能夠和觀眾聯繫的更緊密。對我來說,看電影,一直像是我們隔著一點距離去看別人的故事。我希望能用新技術創造一個更私密的體驗——去真正的感受一個年輕士兵內心的掙扎。」

無論是製片人,還是李安導演本人,對他們來說《比利·林恩》這個項目,一直是關於如何將電影拍得更像是一次主管視覺上的旅程——改變人們看電影的習慣,通過新的技術,真正地讓觀眾能夠對電影角色所經歷的一切感同身受。

然而在新技術的採用被猛烈宣傳的當下,觀眾們能不能感受到這份用心良苦又是另當別論了。

在看過電影之後,一位參與到《比利·林恩》項目的工作人員告訴網易娛樂,此前一直在擔心電影的口碑問題,害怕內地觀眾無法理解這次的電影內核。甚至連11月6日的120幀媒體試映場也是考慮再三才最終敲定。

「我覺得宣傳以及名字上進入了誤區,」這位工作人員說:「觀眾們以為這是個戰爭片,其實這就是個描寫男生成長的故事。看過電影后有幾處讓我覺得特別真實,例如場面混亂、家人吵架的部分。還有那句我愛你。我覺得很符合李安之前的電影說,人要在每一次分開前都要好好告白。」

這位工作人員預測,可能《比利·林恩》的故事在國內,會更得女性觀眾的心。事實也恰恰如此,在媒體場的放映後,不少女記者都表示被電影的細膩情感所打動。一位門戶網站的女記者表示自己完全不理解先前的差評:「那明明是他們期待錯了,要大場面戰爭戲,好萊塢能拍的人多了去了,李安幹嘛要拍?」她表示,新技術讓觀眾對演員的情緒,很細微的都有感受到。

這位女記者還表示,沒有120幀的技術,可能感受會稍欠一點。「不能明顯感受到一個人害怕了難過了,他的鼻頭到整個臉怎麼變紅。然後恐懼、憤怒,眼睛裡那些紅血絲慢慢暈開。」

然而不少男記者們的想法則與之截然不同。

「可惜,我只能說這兩個字。」在台灣的媒體場放映結束後,一位台灣男記者這樣對網易娛樂說。可惜的原因則在於,新技術被用於大場面的拍攝上還是太少。「對於那些來看新技術的人來說,可能十分鐘過去後,他的注意力就已經消失。因為他已經看完了所期待的部分。整個故事並不是像他此前所期待的那樣。如果第一部電影是一部戰爭片,或者科幻片,可能效果會更好。」

這位台灣記者更表示,在午夜的這場放映結束後,整場十分安靜,沒有響起一點掌聲。「看進去的人可能還在思考,沉浸在故事裡。「喜歡《比利·林恩》的他這樣說。

而一位內地門戶的男記者態度就顯得格外激烈,他甚至給了這部電影兩星的差評。給出這個評價,則是建立在李安導演個人的體系之中。他覺得,從《少年Pi》開始,李安的故事便越來越淺。在」著了魔「似的推進技術發展之後,表達實實在在的倒退,已經沒有辦法像他以前那樣直擊紅心了。

當然也有被電影打動的男性觀眾,影評人皮革業已經是第三次觀看120幀版本的《比利·林恩》了,在他看來,這種」頂配「技術營造出的那種沉浸感可能是很多VR項目想做而沒有做到的東西。

「就個人感受而言,我覺得「頂配」技術最大優勢就是真實,特別是那種近似人眼效果的視覺體驗。但技術只是工具,不見得適合所有題材、場景,更何況這部電影只是邁出嘗試性的第一步。」

但為什麼在敘事上,李安這次飽受詬病,皮革業說:「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李安把精力幾乎都放在技術上了;二是他有點著急,太希望儘早看到實驗的結果。李安拍《比利·林恩》,是好學生的一次冒險,有風險,但傷不到本錢,說到底,還是優等生心態下抉擇的結果。」

李安導演到底希望觀眾們怎麼去看待這部電影?在6日的北京發布會上,他用了1個小時的時間,去談論和《比利·林恩》有關的一切。

發布會上,李安本人強調最多的,是放下過往的觀影習慣。他說:「這樣電影是體會跟情感經歷還有看故事是同等重要的。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拍攝的時候放棄種種的心裡障礙和依賴,有時候依賴也不行,那怎麼拍電影。差別就是看電影共識上不一樣,個人差別很大,相信自己放鬆讓它進來,我想應該是最好的狀態。」

為了這部電影,他親自調了數個版本,120幀版本之外,還有60幀和24幀,每個版本都需要重新調光、調色。

而對於採用的120幀4K3D技術,對李安來說,是和電影文本相輔相成。他甚至表示,沒有這個高科技,甚至沒有興趣來拍這部電影,因為新技術給這部電影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觀察,像是兩人面對面的交流,用眼睛掃描彼此:

「這樣看待其實是一種尊重,有種幾乎愛他的在裡面。批判的時候對他有一種恐怖的感覺,把人看透的時候不光犀利還有同情心,大家用同理心去看不光是數學的角度去解破,不是那麼殘酷的,是真人不是假人可以看透,人會投射更多同理心。我剛才琢磨怎麼掌握它運用它,第一次需要真實呈現它,我確實感受到有種美感在裡面。」

在美國首映結束之後傳來的種種差評,李安導演自己也表示,技術和內容永遠都是一體:「故事本身講的一個年輕軍人打仗時候那種亢奮狀態,那種觀察的眼光再到檢驗我們社會行行總總,還有內心的思緒。本身形式就是內容,就這樣體會和感受是很不尋常的。我解釋就是說觀影習慣,有條紋有閃動,我打破。就好象軍人在戰場很多被打破,看得特別清晰,信息記錄非常真實非常充足。」

所以到底應該怎麼理解《比利·林恩》這部電影呢?目前已有的觀影經驗都在告訴我們,首先要將期待從看一部戰爭片扭轉到看一部劇情片上。如果看到的是120幀的版本,去感受整個電影所傳遞的細膩情感與細節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李安導演在採訪中自己說的:「電影告訴我,它要變了。」所以我們能做的,自然是暫時放開自己已有的觀影經驗,選擇進入這個新的世界。

(本文感謝蔡世偉、皮革業、以及眾多不願透露名字的媒體老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娛樂 的精彩文章:

半年以後的鹿晗能挺住么?
趙麗穎或許真的沒有時尚感 但尖酸刻薄嘲諷的那些人過得也應該挺苦的吧
揭直播網紅的「中國式成功」 :東北人佔半壁江山
「原來冠軍被我內定」

TAG:網易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