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樂評區眾生相:情聖/逗比/野生文青……樹洞式UGC背後的孤獨與信仰

樂評區眾生相:情聖/逗比/野生文青……樹洞式UGC背後的孤獨與信仰

心理學家榮格在其專著《紅書》中有句話:「我倦了,我的靈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尋自己。」

熟人社交體系之下,印象管理變得重要起來,人們越來越多向外界尋求自我的定義。一番經營過後,你以為我刀槍不入,我以為你百毒不侵,互相之間保持著禮貌的距離感,欣賞著彼此的完美蜃景。

GIF/987K

可換個地方就不一樣了,比如音樂軟體的評論區,那裡,是另一個江湖。百態眾生,肆意性情,面具戴久了的時候,過來吸一口煙火氣,感嘆一句:久違了,人間。

GIF/289K

音樂評論區眾生相

情聖/逗比/野生文青/反調愛好者

不管你承認與否,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存在誤讀,以自己的方式去定義周遭環境的時刻,也就完成了某種情感投射,於是不知不覺,入戲了。

情聖

混跡音樂軟體評論區的情聖,擁有隨時隨地為自己加戲的特殊技能。一句歌詞、一段旋律就能牽扯出無限往事,剪不斷,理還亂。比如前段時間,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未圓》大結局,主題曲評論頁面,堪比導演選角現場。

情聖們紛紛把自己代入「周瑩」的人設,追悼著已經逝去的幾段感情,續寫情節的續寫情節,寫詩的寫詩,步伐一致、調性統一。看起來居然有幾分感動,以至於有網友忍不住感嘆:從沒見過一個音樂軟體能聚集那麼多情種。

圖片來源:網易雲音樂

除了是好演員,情聖們往往還是大詩人。拿著「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的勁兒,蕭然孤遠,遺世獨立,永遠是欲說還休,一副滄海桑田歷盡,人生從此只剩懷念的樣子。

且來圍觀一組情聖誦詩會:

#音樂:張一山 《那就這樣吧》

@夢裡一朵花開:我吃完了一個五斤的西瓜,也沒等到回復我的消息,我想,這應該不是你不夠喜歡我,而是這西瓜不夠大。

#音樂:陳奕迅 《最佳損友》

@水滴不停:那些後來躺在黑名單的人,最開始都是踩著七彩祥雲而來照亮過整個世界的。

圖片來源:蝦米音樂

#音樂:徐佳瑩 《身騎白馬》

@如沐:我一生浪費過太多時間,卻突然在意這分鐘。

#音樂:趙雷 《三十歲的女人》

@hugo13:我希望她三十歲沒嫁,我也不希望她三十歲沒嫁。

這波扎心還不算完,情聖們還常常分享自己的故事,當然,不少帶著網文的氣質。看完讓人不禁感嘆:羨慕你們,談個戀愛都和偶像劇似的。

圖片來源:網易雲音樂

除了堪比武俠小說中的情聖,音樂軟體的評論區的另一類主流原住民是中二氣息頗濃的逗比青年。

逗比

這類原著民並不像情聖那麼戲多,他們往往極其接地氣,擁有在紅紅火火恍恍惚惚中「毀掉」一首歌曲的特殊技能。無論空耳還是過分解讀,總之有他們的地方,永遠不怕冷場。

比如歌曲《銀色飛行船》的評論區,簡直成了吹牛battle現場,看起來沒有指名道姓的diss,卻處處散發著「還有誰」的氣質:

「想到當年在阿波羅飛船里聽到這首歌」,「想到當年開著坦克聽著這首歌」、「想起那年在阿富汗服役的時候」......瞧把你們能的。

除了比賽吹牛,我們再來圍觀一下逗比重災區——「神曲」評論。逗比們在鄉村非主流的道路上帶著自己的節奏,隔著屏幕也能感覺到整齊劃一的中二氣質。他們極具內容生產的熱情,在PK誰的腦洞更戳笑點的道路上,他們精益求精。

如果說神曲本身佔了題材的便宜,那麼下面這些靠著空耳毀掉一首歌曲的逗比原住民可謂充分暴露本色了。憑藉諧音,逗比們能打破語言巴別塔,翻譯整首歌曲,並且做到有情節,有邏輯,符合本國國情。

不少人說,自從看了評論,一首悲傷的歌總能笑出眼淚。

當然,和現實世界一樣,音樂軟體評論區也不乏鄙視鏈的存在,這在第三類原著民中非常明顯,野生文藝青年大概是靠diss來保持藝術品位的。

野生文青

野生文青和家養文青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往往並非學院派出身,因此通常內心有幾分自卑,所以評論總是自戀氣息頗濃,喜歡通過指摘歌詞、歌手或者其他評論者來顯示自己的獨一無二。

圖片來源:QQ音樂

除了喜歡diss,野生文青們還喜歡懷舊和感嘆,但也不是所有作品擁有此份「殊榮」,往往得是大眾中的小眾,經典而又不那麼多人知道。比如下面這兩首歌曲下面的評論:

#音樂:朴樹 《清白之年》

@SE7EN:我想明媚這個詞是不能形容一個男人的,除了這裡。

#音樂:young and beautiful

@燕返:突然明白了蓋茨比對物質世界的失望,他所期待的,也許只是碼頭對面的那展綠燈,而不是在錢堆里的黛西。

少數席位:雞血黨/nay-sayer/點評狂

除了這三類原住民,音樂評論區還盛產幾個小眾派別,雖然單拎出來人數都不多,但加起來規模不小。因此,從長尾的角度考慮,還是點到為止地介紹一下:

雞血黨,主要特點是無論什麼歌曲,無論什麼曲風、什麼歌詞、什麼歌名......他們都能用來鼓舞自己,變成「相信吧,加油吧,明天會更好的佐證」。

#音樂:Blind Tom

@大熊家的窗帘:Tom其實是幸福的吧,雖然命運坎坷,但是經歷過愛和失去,有自己的天賦,也該沒什麼遺憾,相信還有明天,日子才能過下去。

nay-sayer,一群愛唱反調的人,最大的特點是頻繁使用反問句:「難道不是xxx」,「是xxx才對好嘛」......可能也是音樂評論區最讓人討厭的一類人,無論什麼歌曲,他都看不上,並且一番指摘之下,讓你興味全無。

#音樂:趙雷 《成都》

@破窗而入:成都不是這樣的好嘛,不了解不要亂唱,真是拿把吉他就以為自己是鮑勃·迪倫了。

點評狂,這類人會把自己當成職業樂評人,大有指點江山的架勢,先不管意思到位不到位,先點評了再說。覆蓋面也極廣,從歌詞、旋律到樂器使用,甚至是別的網友的評論是否專業等等。總之,行走的量尺。

#音樂:《達摩流浪者》

@碧血連天202:萬曉利的歌,總像握著拳頭緩緩地一下一下地揮落著唱,眼神還流露著淡然地水晶晶明亮亮的恰似不知在哪裡聚焦~

如果你足夠「無聊」,點進以上任何一類典型原住民的個人空間,會發現他們評論生產的熱情之高漲令人驚嘆,比如情聖們,在不同的情感歌曲之下,竟然大段大段地分享著不重樣的愛情故事。這種熱情從哪裡來呢?

樹洞式UGC怎樣聚合

表達,其實是種情感需求

和音樂軟體們獨特的UGC生產環境有關,這裡觸發的內容生產,很少會同步出現在微博/朋友圈等個人社交媒體上。或許對於評論者而言,一個基於興趣的陌生同好圈層,與暴露在熟人目光之下相交,前者更有安全感。

情感需求>社交需求

採訪了兩位資深音樂軟體使用者@小錐子大步向前和@該隱,他們都表示,所有發在音樂軟體評論區的故事,是絕對不會發在朋友圈的。「場景不一樣,就好像是水草,只能放在康橋的河裡,撈出來曝露在陽光下就毫無美感。」小錐子說。

我是覺得,兩者承擔的功能不太一樣,朋友圈/微博更多的是社交功能,大家線下還是要見面的,生活中是有交集的。無論是朋友關係還是工作關係,我總不希望你覺得我是個矯情或者逗比的人。而在音樂軟體評論區基本沒有這種困擾,想到什麼也就說了。」該隱這樣解釋到。

或許對於她們這些用戶而言,音樂評論區並不是一個承擔社交功能的地方,而是滿足自己情感需求/傾吐需求的地方,如同一個「樹洞」,用戶把自己的故事埋進去,就像掛在風鈴上的,寫著「出入平安」的小字條。其實並不在意有多少個人看到,它的存在本身,只是一種儀式感。

更強的圈層認同

音樂軟體的評論區還有一個很有趣特徵,即往往整體調性風格統一,如果此評論區被情聖攻佔,則高位評論清一色的都是深情畫風;如果被逗比攻佔,則會生髮更多腦洞言論;如果被野生文青帶起節奏,那一定變成散文體朗誦會......這背後其實是一種認同感的建構。

GIF/445K

如表現主義的創始人肯尼斯·伯克在對「認同」的闡釋中所說的:認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聖體共在論——耶穌的身體和血與聖餐中的酒與餅融為一體。」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往那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是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傾聽者可以從表達風格和內容中,感到與傳播者相同的興趣。

最初的認同來自對同一首音樂的關注,而情感表達牽引之下,各大派別都熟稔用符號來建構起認同感,比如情聖的詩、逗比的段子、野生文青的鄙視鏈等等。而一旦當某個派別取得了對歌曲的」情感投射」的控制權,認同感就開始起作用,生髮越來越多的同類內容。

孤獨的個體&豐富的個體

在@該隱看來,她之所以會混跡各大音樂軟體評論區,「很多時候,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表達欲,你知道,很多話現實生活中是沒辦法說的,說了也沒有聽眾,還得努力挽尊,但在音樂的評論區,似乎是另一種評價體系,自在一點」。

這多少有點讓人想起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那段著名論述:「原始人與文明人之間差別的根源在於,原始人只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中,而文明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他們僅僅知道按別人的意願來生活,以至於似乎只有別人對他的評價才能體現他自己生存的意義。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喪,採訪中,@小錐子大步向前說,她選擇在音樂軟體上寫評論的時間段往往是深夜,「多半是聽著聽著想到了什麼,就會寫兩句,一段時間之後你回過頭去看,不自戀地說,會發現自己其實是個挺有意思的人。」

她信奉黑格爾的那句名言:「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寓言式抽象品。」「所以,你在評論區看到的人總是性格鮮明,有趣一些。」@小錐子大步向前說。

GIF/482K

和所有人都在嘶喊,恨不得向全世界告知:我很有趣、我很高級的個人社交媒體相較,評論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更真實。

如果朋友圈像每個人都在兜售自己的大型標籤市場,那麼評論區就有點像個旅遊景點的留言牆,人們因為不同的原因到來,留下隻言片語,然後轉身離開,繼續著自己的百年孤獨,單槍匹馬,卻也落落大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媒派 的精彩文章:

國產「慢綜藝」霸屏,以田園牧歌賺眼球,卻看不到慢下來的詩與遠方
iOS11剛上線AR功能,Quartz新聞客戶端就來搭車搞事情了
評論區已成大型學術battle現場!圍繞假新聞,全媒派讀者都說了些什麼?
十月第一瓜:大型「心崩」事件之後,我們來談談社交網路上的「戲精」文化
編輯判斷or個性化推薦?《紐約時報》的入局嘗試提供借鑒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