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每周詩語丨安得廣廈千萬間:詩聖杜甫的家國情懷丨語音播報

每周詩語丨安得廣廈千萬間:詩聖杜甫的家國情懷丨語音播報

杜甫身上具有著中國傳統文化里讀書人最高的精神擔當和理想追求,那就是深厚的家國責任和家國情懷,他的詩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著讀者的心靈,激蕩著讀書人的情懷;

所以,在中國古代浩瀚的詩歌星空里,他的詩成了詩史,他本人也被後人尊為詩聖。(點擊下方音頻收聽文章播報)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僅唐朝有名有姓的詩人就有2536名,入選《唐詩三百首》的著名詩人77人,杜甫一個只做過幾天小官吏,大半輩子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小人物又是如何在這眾多的詩人里脫穎而出的呢?

這首先是由於他傑出的藝術成就。杜甫現存的詩歌1400多首,風格或豪邁奔放,或清新雅緻,最多的是沉鬱頓挫的風格。一首《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被稱為千古七律第一,集成傳統,開闢詩歌創作新風,杜甫也因此被譽為唐代律詩的最高成就代表。然而,他明顯高出其他詩人的,還是他那博大深厚的家國情懷。

小人物大抱負。「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是杜甫寫的三首《望岳》詩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陽應考進士,結果落第而歸。但是他落第不失志,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漫遊祖國大好山河,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他在漫遊途中有感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而作。

他熱情地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和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他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可謂大氣磅礴、含蘊無窮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則是杜甫《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中的句子,更是明確表達了杜甫一生的執著追求和政治理想——那就是能輔佐君主,使他的政績超越在堯舜之上;再令江河日下的風俗返樸還淳。可以說杜甫一直胸懷著的都是安邦定國的遠大抱負。

小官吏大情懷。雖然杜甫的人生目標從一開始便是擔任官職為君王解憂惑,為百姓謀福利;但是實際上杜甫一生都沒有實現這一抱負。從他二十三歲參加了進士科舉考試後,三十四歲時又去長安參加了制舉考試,還三次向皇帝獻賦,儘管每次他的成績和表現都很好,卻由於奸相李林甫打壓天下讀書人,向皇帝一個「野無遺賢」的上奏,使得杜甫沒有得到朝廷重用。直到天寶十四年,他才得到一個從八品的小官。

但是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而忘了匡世濟國的責任和理想。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從八品小官杜甫請假自長安回老家奉先探望妻子。途中,他經過驪山,唐玄宗正和楊貴妃在華清宮飲酒作樂。驪山宮裝點得像仙界一般,而宮門之外即有路倒屍,回家後聽聞自己的小兒子被餓死了。咫尺之間,榮枯差別這樣大,他深感唐王朝階層兩級分化嚴重,社會矛盾突出,寫下《了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未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詩歌形象地揭示出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難,揭露了執政集團的荒淫腐敗,敏銳地感到國家的危機已迫在眉睫。

在杜甫四十五歲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心繫國難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線,但被叛軍控制在長安,後得以冒險逃出,為唐肅宗任命為左拾遺的職位,杜甫此時才算是真正的當上官員為國效命。後來嚴武又推薦其為成都劍南節度府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但杜甫因不習慣幕府生活而辭去,之後便再無擔任何官職。

這時候,官職的大小,甚至當不當官對杜甫來說都無所謂了,只有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他一路逃難,寫下了《麗人行》《兵車行》和《三吏》《三別》。寫出了他所看到的民間疾苦及在亂世之中身世飄蕩的孤獨,表達了他對倍受戰禍摧殘的老百姓的同情。

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又輾轉經同谷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多災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詩寫的是自己的數間茅屋,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一句「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現得淋漓盡致。杜甫寫詩,寫苦痛,從來都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

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然而這世間什麼才是詩人筆下「風雨不動安如山」庇護蒼生黎民俱歡顏的「幸福廣廈」呢?那就是一個安定、富足、強大的國家。從古至今,任何個人、小家的幸福生活都離不開祖國、大家的安定強大。

縱觀杜甫的一生,儘管他求仕無門,懷才不遇,生活困頓,但是他從來都是將自己的命運與家國的命運緊緊相連在一起,「位卑未敢忘憂國」,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自覺性和責任心,有著胸懷天下,心繫社稷蒼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博大家國情懷。

他這種深厚的家國責任和家國情懷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里讀書人最高的精神擔當和理想追求。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著讀者的心靈,激蕩著讀書人的情懷;所以,在中國古代浩瀚的詩歌星空里,他的詩成了詩史,他本人也被後人尊為詩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建築,精美絕倫,驚艷世界
《葬花吟》: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
周敦頤:身富不如心富 心貧甚於身貧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