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上甘嶺戰役,無論在親歷者的講述中,還是在戰史專家的筆下,都是一場舉世聞名的極其殘酷的戰役。志願軍英雄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等的壯舉在這裡成為普遍現象,高度表現了志願軍將士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烈焰的敢於作戰、敢於勝利的戰鬥精神和頑強作風。秦基偉將軍寫道:「上甘嶺戰役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在我方,上甘嶺戰役是「朝鮮戰場的淮海戰役」;而在敵方,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那麼,我勝敵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30分,美第八集團軍司令范佛里特通過美聯社駐漢城記者向全世界宣布:「金化攻勢開始了!」半個小時後,美第八集團軍第七師和配屬的韓二師的300門大炮、40架飛機和120輛坦克,向上甘嶺597.9和537.7高地發射炮彈30餘萬發,投炸彈500枚。陣地上空硝煙瀰漫,塵土飛揚,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開始了。

對於這場戰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志在必得。狂妄至極的范弗里特原計劃只用兩個營的兵力、5天時間、傷亡200人便拿下上甘嶺。然而,經過43天的激烈爭奪,「聯合國軍」付出了25000餘人的傷亡,也未能佔領這兩個小小的陣地。11月16日,美聯社悲哀地宣布:「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形山(上甘嶺)是打敗了。」11月25日,「聯合國軍」已無力再發動進攻,其「金化攻勢」被我軍徹底粉碎。上甘嶺成了「聯合國軍」的「傷心嶺」。

這次戰役的策動者范佛里特後來公開承認:這次作戰是「戰爭最血腥的和時間拖得最長的一次戰役,使聯合國軍蒙受到重大的損失」。「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則寫道:「這個開始為有限目標之攻擊,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救面子的惡性賭博,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與此相對照,志願軍十五軍軍長秦基偉則霸氣十足地說:「上甘嶺戰役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金化攻勢』,給敵人以沉重的軍事打擊。美七師、韓二師均被我打殘廢了。」

秦基偉將軍留有一部回憶錄,其中有專門章節總結上甘嶺戰役。由於秦基偉是上甘嶺戰役中國軍隊的主將,因此,他對此問題的認識無疑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他的一些獨到的見解,更能引起讀者濃厚的興趣。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秦基偉對上甘嶺戰役有一總體的評價,他寫道:上甘嶺戰役是一場特殊的戰役,它既是敵我雙方軍力的較量,又是兩種世界觀、兩種價值觀、兩種思想體系的較量。它由高地之爭最終發展成為規模巨大的戰役,由最初的營、連戰鬥,磁石般地吸引雙方力量,最後我十五軍全軍投入,並加強了十二軍部分部隊;敵人方面參戰總兵力6萬人以上,可見該戰役牽引力之大。戰役剛剛開始時,朝鮮其他戰場上還有一些戰鬥,等上甘嶺戰役進入高潮,其他戰鬥幾乎都告暫停,上甘嶺就像一根敏感的神經末梢,動一動,痛全身,全世界的目光都被吸引到這片面積僅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以後有人說上甘嶺戰役是「在小山頭上打大仗」,是「朝鮮戰場的淮海戰役」,這些話是有一定根據的。

關於該戰役取勝的原因,秦基偉總結了以下七個方面:

一、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志司、兵團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的勝利

經過第一、二、三次戰役的戰略進攻,又經歷了第四次戰役的積極防禦,在與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的反覆較量中,毛澤東對朝鮮戰爭的規律的認識逐步加深,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更加明確,並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在祝賀志願軍出國兩周年的時候,毛澤東說過這樣一段話:「此種作戰,在若干個被選定的戰術要點上,集中我軍優勢的兵力火力,採取突然動作,對成排成連成營的敵軍,給予全部和大部殲滅的打擊,然後在敵人向我軍舉行反擊的時機,又在反覆作戰中給敵以重大的殺傷;然後依情況,對於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又說:「此種作戰方法,繼續進行下去,必能致敵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方法結束朝鮮戰爭。」

這是毛澤東對志願軍所進行的持久陣地戰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他還有個通俗的說法:「零敲牛皮糖」。實踐證明,這是「致敵死命」的一個法寶。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堅決執行這一方針,並取得勝利。因此,總結取勝的原因,秦基偉首先歸功於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上級的正確領導。他指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澤東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志司、兵團貫徹「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方針的勝利。五次戰役後,我們落實毛主席的指示「零敲牛皮糖」,不斷地消耗敵人,積小勝為大勝,爭取時間。毛主席的這個指示通過實踐證明是很英明的,特別是在1952年以後,朝鮮戰場上不斷成排、成連、成營的殲滅敵人,不僅從實力上削弱了敵人,更從心理上威懾了敵人,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上甘嶺戰役過程中,毛主席和中央軍委始終對戰事進展密切關注,不斷發來電報,進行戰役指導,對我將士給予了巨大鼓勵和鞭策。志司和兵團直接調兵遣將,全力支援上甘嶺,給了我們無限的力量和信心。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二、一切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鬥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與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造成了為國爭光慷慨赴死的壯烈氣氛

「一生打過許多大仗、硬仗、惡仗,具有出色軍事指揮才幹」的秦基偉說過,「上甘嶺戰役是我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戰場炮火的密度創歷史空前,彈藥的消耗量也十分驚人。「聯合國軍」向兩個小小山頭傾瀉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枚炸彈。最多的一天高達30萬發炮彈,平均每秒鐘就達6發,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枚炮彈。陣地表面工事被摧毀了,草木被打光了,山頭的岩石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戰場上空,昏天黑地,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與此相聯繫的是兵員的傷亡,血肉橫飛的場面司空見慣。

在慘烈的戰役中,志願軍參戰部隊發揚了高度的團結戰鬥精神,表現了特殊的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坑道作戰是最艱苦的階段,坑道里的條件惡劣到了極點。敵人對坑道進行封鎖、轟炸、爆破、焚燒、堵塞,甚至向坑道里投擲毒氣彈、硫磺彈。有的坑口被炸塌,有的被堵塞。坑道里缺糧、缺彈藥,最要命的是缺氧、缺水。缺氧常使戰士頭腦發暈;缺水,戰士只好喝尿,或者趴在坑道壁上舔石頭上的潮氣。志願軍戰士全靠頑強的意志堅持著。尤其是傷員備受煎熬,有些時候,坑道里連一滴酒精,一卷繃帶都沒有,只好任憑傷口發炎、潰爛。為了不影響戰友,傷員都自覺強忍劇痛,一聲不吭,很多傷員都用嘴咬著床單,有的至死嘴裡的床單都拿不下來。

在上甘嶺戰役中,參戰部隊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秦基偉在戰鬥日記中寫道:「四十五師發揚英勇犧牲的戰鬥精神,一人捨命,十人難擋。許多連隊打光了,有的連隊只剩下幾個人,仍然堅持,戰士們是多麼可愛,多麼可敬。」第十五軍所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也有這樣的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哪支部隊敢像十五軍這樣自豪地宣稱此類驚天動地的壯舉為「普遍現象」呢?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秦基偉熱情謳歌慷慨赴死的戰士,他寫道:在上甘嶺戰役中,我們所體現的「不怕犧牲,艱苦頑強,友愛團結,機智靈活」的戰鬥精神,尤其是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的確使敵人大為震驚。我們這支軍隊是什麼樣的群體呵!烈火燒身而紋絲不動直至犧牲的有,以胸膛堵槍眼的有,抱著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的有,用身體給戰友當槍架的有,用身體當電話線的有,把生的希望無私地讓給戰友、把死的威脅坦然留給自己的也有。所有這些,灼痛了西方人的視野。對於中國人,他們應該重新認識了,必須刮目相看了。

志願軍戰地記者洪爐認為,志願軍之所以能在朝鮮戰場與美軍抗衡,戰鬥精神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他說,戰爭的實質是志願軍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如果沒有必死獻身的精神是無法實現的。

秦基偉支持洪爐的認識,總結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原因,他寫道:邱少雲、黃繼光、孫占元等人的壯舉,不僅使敵魂驚魄動,就是在我軍戰史上,這樣的行為也不多見。他們表現了志願軍戰士的偉大氣魄,在戰鬥異常緊張艱苦的情況下,發揚了勇敢和智慧相結合的作風,作戰技巧出神入化,獻身精神一往無前。有如此奮不顧身浴血死戰將士,敵人焉有不敗之理。

三、大量的炮兵參戰,炮火準確猛烈,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的武器裝備處於劣勢,但從志司到兵團乃至軍、師,都盡了最大努力,將炮兵集中使用於戰場,投入輕重火炮總計有五百多門;雖然在數量上仍然不能同敵人相比(敵軍輕重火炮共一千六百多門),但在精神上毫不示弱。志願軍炮兵發揚敢打敢拚的優良傳統,制定了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牢固樹立整體觀念,與步兵密切配合,急步兵之所急,想步兵之所想,步兵指向哪裡,炮彈就射向哪裡。

針對火力上敵強我弱的特點,和衝擊出發地距離目標較遠的弱勢,志願軍指揮員集思廣益,動了不少腦筋,提出誘惑敵人的炮火和機動地使用自己炮火的二十三條辦法,運用假火力準備、假衝擊、炮火假轉移等戰術。

10月29日,我反擊部隊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恢復上甘嶺表面陣地的戰鬥即將打響。30日22時,密布在五聖山方圓十幾里的山谷中的我軍各炮群,突然咆哮起來。無數炮彈掠空而過,一道道炮彈出口的紅光,像閃電一樣劈開了漆黑的夜空。5分鐘後,炮火延伸,接著響起「噠噠」的機槍聲。敵人以為我軍反擊開始了,紛紛躍出工事。隱蔽在山背後的敵人預備隊也蜂擁而上,企圖像往日那樣先我搶佔陣地。但敵人沒想到,已經延伸的炮火,突然殺了個回馬槍,以排山倒海之勢向敵軍傾瀉,1萬多發炮彈鋪天蓋地落到敵人陣地。已經展開戰鬥隊形的敵人還沒有接觸我進攻步兵,就被炮火吞沒,屍首四處飛揚。

炮兵素有「戰爭之神」的美譽。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炮兵以準確而猛烈的炮火,有效地支援了步兵,取得了輝煌的戰績。根據志願軍炮兵指揮所統計,此役總共消耗彈藥40萬發,這在我軍炮兵作戰史上是空前的;炮兵共斃傷敵人12800人,占殲敵總數的半數以上;擊毀坦克28輛,汽車33輛,毀傷火炮112門;另外,高射炮兵毀傷敵機201架。連美軍也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的炮火像下雨一樣,每秒鐘一發,可怕極了。我們根本沒有藏身之地。」美國的戰地記者認為:上甘嶺「戰鬥的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大炮發揮了驚人的作用」。外國通訊也稱:共軍的炮火經常使「進攻的聯軍陷於癱瘓」,「使那些爬上山頂的聯軍全軍覆沒」。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總結上甘嶺取勝的原因,秦基偉充分肯定了炮兵的作用,他說:「凡參戰部隊炮兵均組織得較好,快、准、狠,不僅本身戰術俏皮,同步兵的協調也十分默契。步兵部隊上下都感到滿意。」「大量的炮兵參戰,炮火準確猛烈,為上甘嶺戰役取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四、堅固和完善的坑道體系,是保證上甘嶺戰役持久防禦從而致勝的重要條件

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並依託坑道作戰是志願軍將士的偉大發明、偉大創舉。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1年6月進入第二階段後,志願軍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當時,雙方在武器裝備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距。美軍一個團的火力強於志願軍一個軍的火力,再加上1500架戰鬥機所帶來的絕對制空權,志願軍在陣地防禦中面臨諸多困難。在敵人密集的炮兵、坦克、航空兵火力的猛烈轟擊下,志願軍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因此,尋找一種有效的作戰方式就成為志願軍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1951年夏季防禦戰役後期,特別是秋季防禦戰役中,戰士們為防炮、防炸彈,在山上挖了一些「貓耳洞」;後來,又把這些「貓耳洞」挖深,把兩個洞連結起來,形成了一個「U」形小坑道。敵人打炮時,戰士們就進去隱藏;敵人炮火向我縱深延伸,敵人步兵接近時,戰士們便衝出來殺傷敵人。這就是坑道工事的雛形。

這種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出現後,立即受到高度重視。1951年10月,志司發出指示,要求在全軍進行推廣。一個全軍性的挖洞子熱潮便在防禦前沿迅速地開展起來。志願軍戰士一手拿槍,一手拿釺,一邊戰鬥,一邊築城。那些日子裡,敵人在上面打炮,戰士在下面放炮(炸洞子),整個防禦地域內,地上和地下,日日夜夜滾動著隆隆的爆炸聲。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志願軍司令部召開軍參謀長會議,進一步統一了對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作用的認識。與會者認為,構築坑道工事不僅僅是為了防禦敵人,保存我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依託坑道工事有效地打擊敵人。會議要求構築坑道必須與各種野戰工事相結合,必須與防禦兵力相適應,必須有作戰和生活設施,使之更符合戰術要求,成為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體系。

構築坑道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志願軍投入的人力、物力難以計數。據統計,至朝鮮停戰,志願軍構築的大小坑道總長1250多公里,挖塹壕和交通壕6250公里,比中國的萬里長城還要長,共開挖土石方6000萬立方米,如以一立方米排列,能繞地球一周半,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作戰,頂住了狂轟爛炸和連續進攻,令敵人不能越雷池一步,並大量的殺傷敵人。美國新聞界在專題評論中說:「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537.7高地北山)和爸爸山(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在給美國總統的報告中沮喪地寫到: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曾經自吹打敗天下無敵手的美軍不得不承認中國軍隊是世界上的「頭等陸軍」。

美國軍事史專家沃爾特·G·赫姆斯在《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一書中認為:「無論是從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里的敵人消滅。」「這場有限戰爭的優勢是在防守一方。」

堅固和完善的坑道體系,是保證上甘嶺戰役致勝的重要條件。對此,秦基偉也有切身的體會,他在總結中指出,在上甘嶺戰役中,坑道發揮了巨大作用:

首先,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削弱了敵人火力優勢的作用。客觀上使我與敵在裝備上的極大懸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從而為我挫敗和戰勝敵人提供了物質基礎。戰役實踐證明,如果沒有堅固的坑道工事做依託,在敵人以絕對優勢火力對我實施瘋狂的、持續的、曠世罕見的猛烈轟擊下,要奪取戰役的最終勝利,將要付出難以想像的代價。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其次,坑道工事也為我長期固守和與敵反覆爭奪創造了有利條件。即使我表面陣地被敵佔領,部隊也仍能堅守坑道,從坑道內不斷以小分隊主動出擊,零敲碎打的收拾敵人,破壞其修築工事,使佔領我表面陣地的敵人,如坐火山之上,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利用坑道囤積了大量糧彈,從而保證坑道分隊的生存,不僅大量消耗陣前之敵,也為最後的反攻儲備了有生力量。

秦基偉還寫道:上甘嶺地區作戰從戰術性發展到戰役性的規模,持續了43天。戰鬥是敵人挑起的,但發展成戰役規模,還打不打,怎麼打,就不是他們說了能算的。到了最後,敵人幾乎是被迫的硬著頭皮往「無底洞」里填,我軍的坑道築城則顯示了堅韌的持續力。

五、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以十五軍第四十五、二十九師為主體,各兄弟部隊配合參戰的結果

在回憶錄中,秦基偉強調十五軍各師之間、十五軍與十二軍之間的密切配合、團結戰鬥,是上甘嶺戰役勝利的重要原因。他寫道:這次戰役,雖然最初主要投入了四十五師,但在我十五軍內部,也是密切配合,情同手足,出現了許多感人的故事。為了有力支援上甘嶺作戰,堅守西方山、鬥牛峰的四十四師部隊,一方面嚴陣以待,一方面積極出擊。師長向守志同志說,敵人在東邊打,我們在西邊打;敵人打我上甘嶺兩個山頭,我們也打敵人幾個山頭。這是對上甘嶺作戰的直接配合,也是對四十五師的最好支援。四十四師部隊尋機而出,遇敵便打,西方山的槍炮聲熱辣辣地溫暖了五聖山我四十五師部隊的心。除了戰鬥上的配合以外,四十四師還先後派出兩個慰問團,往五聖山上送菜送彈藥。

在上甘嶺戰役中,十五軍的另一支精銳二十九師,發揚了無私的品格和無畏的精神,配合兄弟部隊共同作戰。根據兵力部署要求,他們以一個團配屬四十四師,堅守西方山,以兩個團配合四十五師,後又配合三十一師戰鬥在上甘嶺。當戰役處於最艱苦階段時,他們把上萬斤蘿蔔、西紅柿送到四十五師;在大反擊前,師政委王新親自率領兩個營,把幾萬發炮彈和手榴彈送上五聖山。他們可以說是我十五軍的一支沒有機械化的機動部隊,哪裡情況緊急,哪裡需要,他們就飛馳哪裡。一句話,沒有兄弟部隊的伴奏,上甘嶺的鑼鼓就不會敲得這麼動聽。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秦基偉特別指出,第十二軍的參戰對上甘嶺最後勝利的重要作用。他寫道:十二軍是在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情況下投入戰鬥的。當時,十五軍的二梯隊已經拉上去了,敵人又調來了韓九師3個團,韓二師集中最後力量,加上美軍空降一八七團、衣索比亞營、哥倫比亞營等投入戰鬥,597.9高地的戰鬥發展到決戰階段。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李德生同志的到來,三十一師投入戰鬥,使我們更加增強了取得戰役全勝的信心。可以說,十二軍部隊的參戰,保障了上甘嶺戰役的最後勝利。

六、上甘嶺戰役的勝利,還仰仗於後勤保障有力

現代戰爭是立體戰爭,在空中、地面、海上、前方、後方同時進行,或交叉進行。戰爭不僅在前方打,也在後方打。而後方的戰爭,不僅決定了前方戰爭的規模,而且也決定了前方戰爭的成敗。

在上甘嶺戰役,陣地上進行激烈、反覆的廝殺,志願軍後勤戰線也進行著殊死的戰鬥。後方時刻關注著艱苦卓絕的坑道部隊,因為誰都明白,只有坑道部隊的堅持,才能消耗敵人,才能贏得準備反擊所需要的寶貴時間。因此,十五軍後勤部門不惜一切代價,組織機關和部隊靠「匍匐運輸」、「接力運輸」等方式,將3萬發迫擊炮彈和大量食品、物資送入坑道。雖然從後方到前沿坑道只有幾百米上千米,但這幾百米上千米的距離確是險情密布的死亡地帶,中間有敵人的幾層炮火攔阻線和步兵火力控制網,越是靠近坑道,遭敵殺傷越大。有時送一袋蘿蔔或一桶水,往往有許多同志獻出生命。為了鼓舞士氣,軍首長甚至提出「誰能送進坑道一個蘋果,就給誰立二等功!」這是上甘嶺戰役堅持坑道戰的立功標準。

整個上甘嶺戰役運輸人員傷亡達1700餘人,占我軍整個傷亡人數的14%。秦基偉深情地對十五軍後勤部部長尤繼賢說:「打罷上甘嶺,給後勤記頭功。」

總結上甘嶺戰役取勝的原因,秦基偉特彆強調後勤保障的作用,他指出:上甘嶺戰役越打越大,其他戰線上就相對安靜下來,整個朝鮮都在看著上甘嶺打。所以我們要什麼,上級給什麼。志司後勤司令員洪學智同志親自抓上甘嶺的後勤保障,二分部全力以赴,使我十五軍「兵馬壯、糧彈足」,戰役過程中的糧彈供應,滿足了戰鬥所需要的大量消耗。運輸部隊在敵火下晝夜不停地前運彈藥、後轉傷員,是戰役勝利的重要保證。

七、在上甘嶺戰役中,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給了我們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秦基偉寫道:戰鬥緊張時,祖國慰問團來到我軍,帶來了祖國人民的關懷。物資力量是可貴的,精神力量更可貴,它時時在鼓勵並警示我們前方的同志,身後就是祖國,背後就是親人,為了祖國的安寧,親人的幸福,就是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要忍受,再大的犧牲,我們也絕不能後退。

揭秘:抗美援朝上甘嶺不敗之謎 竟有七大隱情

秦基偉還寫道:戰役中,朝鮮人民踴躍支前,也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在支前的隊伍里,大部分是老人和婦女,其中有一個21歲的姑娘叫石吉榮,是朝鮮民主青年同盟盟員。在支前中,她的左腿被美軍飛機炸斷了,康復出院後不能運送彈藥傷員,便在轉運傷員的路邊設了一個茶水站,自己拄著拐杖給傷員送水喂水,每天早晨頂著月亮開始,晚上頂著星星收工,一直幹了四十多天。

還有一個叫李春實的姑娘,因為擔架隊只要男同志,她便同另外三個姑娘女扮男裝,自己做了一副擔架,到火線救護所抬傷員。在許許多多支前事迹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朴在根老人。我們幹部戰士,都喊他阿爸基,他的確是一位很好的阿爸基。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頭參加了擔架隊,搶運傷員,像愛護自己的兒子一樣精心護理我們的傷員。一次,擔架隊遇上敵人空襲,周圍都是炸彈,躲避不及,朴在根毫不猶豫地撲在傷員身上。傷員保住了,朴在根老人卻被彈片穿透背部,後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光榮犧牲。

在回憶錄中,秦基偉沒有談個人的作用,這是他的謙虛。但是,筆者認為,在這場空前殘酷的戰役中,戰場高級指揮員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上甘嶺戰役不僅是兵力、武器裝備的較量,更是意志、智慧、膽略的較量。在這後一點上,美國將軍敗在中國將軍的手下;「聯合國軍」敗在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手下。

(轉載歷史檔案揭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