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大學士為何對宦官有所顧慮,乃至客氣

明朝大學士為何對宦官有所顧慮,乃至客氣

內閣被稱為政本之地,重要性遠超六部衙門,作為輔佐皇帝決策的機構;內閣彌補了明朝廢除宰相的權力空間,內閣大學士也常被人們稱為相,但是內閣的形成卻並不等同於相權的回歸;內閣大學士只是皇帝的助手,並不能像宰相那樣成為政府首領自主決斷事務,除去內閣大學士本職的官位,大學士的品階並不高;故大部分大學士都是兼任來提高大學士的話語權和威信。所以基本上內閣的成員都是某某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等。

明後期的首輔大學士徐階說:

閣臣之職 止是票擬。

內閣大學士要想行駛某些舉措或者彈劾某位官員並不能直接上奏,而通常需要囑咐六部、都察院或者各省官員,通過奏疏的形式來發起建議,再通過自己的票擬來實現自己的意志。同時內閣經常會發現自己處於艱難的夾縫之中,一方面他們要儘可能地為皇帝分憂,以保證他們得到皇帝的信任,另一方面他們卻還要面對來自官僚集團的壓力。在皇帝與文官政府就某些問題僵持不下時,內閣大學士在其間的調和人的角色頗為尷尬,而且內閣大學士的權利嚴重束縛於君主的專制權力,總之一切的最終決定權在於皇帝不在內閣。

在內閣權力上升的同時,宦官權力也在增長,內閣獲得票擬權的同時,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最重要的機構——司禮監也獲得了批紅的權力,批紅是指司禮監秉筆太監按內閣票擬的意見經皇帝審批後,用硃筆代皇帝寫出。如此一來,章奏批答多半經由宦官之手,故有:

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

的說法,這裡的寺人就是指的宦官。

為此明末思想家黃宗羲就說:內閣非但沒有宰相之名,而且沒有宰相之實,有宰相之實者,今之宮奴也。正統末年,宦官王振就是因為掌管司禮監,而成為明朝第一位專權的宦官。

在明朝,隨著太監的權力越來越大,內閣諸臣由於需要頻繁與太監打交道,對於太監也越來越客氣。萬曆初年的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權傾朝野,是明朝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內閣首輔,但他也必須結交太監,因為如果沒有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等人的支持,張居正無法取得兩宮太后的支持,也就無法坐好內閣首輔的寶座。內閣、司禮監、東廠、錦衣衛諸如此類互相制約的機構在明朝並存,使皇帝對朝政的控制力達到了空前。即使嘉靖皇帝三十年修道煉丹,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都絲毫不影響他們牢牢的把握著最高統治權。

然而,曾幾何時,這種超乎尋常的制度制約使得整個政權的內部缺乏了生機,除了控制還是控制,除了制約還是制約,沒有新鮮的風吹來,朝廷成了一潭死水。自張居正之後,從中央到地方普遍存在萎靡拖沓的作風,大臣們唯皇帝之命是從,明哲保身,一味因循守舊,進而貪婪腐敗,越來越保守,顯然這樣的體制出現了巨大的弊端。

紫禁城高高的紅牆,曾如銅牆鐵壁一樣將明朝的中樞密不透風的環衛起來,文淵閣也在其內,由內閣起草的詔旨可以傳送到整個國家的每一個角落,文淵閣已經離不開紫禁城,在高牆環衛中,內閣權力曾經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由於始終籠罩在皇權的陰影之下,內閣沒能展現出新的生機,而是註定要伴隨著腐朽的皇權政治一起消失於落日餘暉之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將軍打敗仗讓朝廷損失慘重,皇帝說:繼續給你陞官,導致擁兵自重
明朝萬曆皇帝為何要找張居正秋後算帳?
明十三陵——每個景區單獨售票,性價比還可以,買聯票不值得
朱元璋這麼殘暴,為什麼明朝沒有二世而亡,就靠這八個大字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