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必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以下簡稱馬克思主義「三化」)。馬克思主義「三化」既是我們黨走向勝利的重要法寶,又是永葆生機活力的戰略任務。只有明確優勢所在,才能增強底氣、蓄勢前行。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魅力

馬克思(資料圖)

一種理論、一種主義,要存在和發展下去,必須具備為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的內在魅力。開啟西方解構主義的後現代主義理論的法國學者雅克·德里達曾說:「不去閱讀而且反覆閱讀和討論馬克思——可以說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學者式的『閱讀』和『討論』,將永遠都是一個錯誤……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馬克思主義就是這樣一種具有魅力的科學理論。

一是富有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將人的本質歸結為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基礎上所結成的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並考察了決定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原因,得出了物質生產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源這一科學論斷,得出了是人民群眾而不是少數傑出人物創造歷史的科學結論。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發展之謎的破解,引導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依靠力量,也改變了世界格局和走向。他還發現了資本主義致富的秘密和發展的軟肋,得出「兩個必然」的著名論斷。薩特認為,「只要決定當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東西不變,就沒有人能夠超越馬克思」。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引起人們對當代世界社會制度和思想理論的深刻反思,馬克思主義再次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

二是富有實踐性。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的核心和支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就是為了指導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使人民群眾用科學的理論觀察和改造世界。世界社會主義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國家何時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何時就能取得成功,相反,必然走向失敗。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成功,都充分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魅力。

三是富有人民性。馬克思主義是為指導世界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進行革命鬥爭實踐而誕生的,其目標不僅要解放世界無產階級,而且要解放全人類,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所描繪的人類宏偉圖景,即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這在當今世界上仍代表了人類的最高境界,永遠是人類發展道路上的指向標。

四是富有開放性。馬克思主義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和情況的變化而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摒棄過時的內容,不斷吸收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使自身得到不斷完善和發展,永遠保持勃勃生機和強大生命力。

五是富有世界性。馬克思主義吸收了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得到了世界文明的滋養,既擺脫了各民族自身的狹隘性,又對各民族歷史發展過程和結果進行了科學總結和提升,為各民族提供了具有普遍適應性的一般原理。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定力

《秋收起義》 何孔德、高泉、紀曉秋、陳玉先1973年作

中國共產黨最富有定力,這種定力首先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並把馬克思主義「三化」不斷推向前進。

一是不屈不撓地追尋。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過程就是探索中華民族復興道路的過程,探索中國革命和建設發展方向與道路的過程。為了找到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鴉片戰爭後,中國先後有大批仁人志士探求救國救民道路,但均告失敗。只有到20世紀初,中國共產黨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才真正給民族復興帶來了曙光。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過程仍是一個艱辛的探索過程。面對反革命武裝力量的殘酷鎮壓,革命不能不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而黨長期處在農村,鬥爭環境十分艱苦,最初並未認識到要實現工作重點的轉變。作為共產國際的下屬支部,中國共產黨不能不執行主導共產國際的蘇聯共產黨的指導意見,一度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因此,在大革命後期和土地革命前期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土地革命戰爭後期至抗日戰爭後期的10年間,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深入探索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形成了第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這場前無古人的偉大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血與火的考驗,犧牲了數百萬優秀黨員和上千萬英雄兒女,使得中華民族走上人間正道。

二是始終不渝地堅持。鄧小平曾說:「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們成功建立新中國,但探索的道路並不平坦,把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設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堅持和探索的精神是不可能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地評價毛澤東並糾正其晚年所犯的錯誤,積極應對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特別是近些年社會上出現了諸如新自由主義、新左派、歷史虛無主義以及所謂「普世價值」、西方憲政民主等錯誤思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旗幟鮮明、理直氣壯地與各種錯誤觀點作鬥爭,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群眾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做到「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三是與時俱進地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先後努力探索和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革命」,「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兩大理論成果。這不但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更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在這兩個時期執政的合法性來源。此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繼續推進。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應運而生。黨的十六大以後,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迅速蔓延,高速發展的中國面臨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對「應有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匯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成果——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回答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至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加豐富和成熟。我們黨的各項事業穩步發展,經濟發展速度一枝獨秀,「中國道路」和中國的前途命運被世界普遍看好,社會主義在中國大放異彩。

中國成功實踐積累的實力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江澤民、胡錦濤在主席台上。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首先,這種實力源於新中國成立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40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為: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綜合國力邁上新台階,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大的滿足,社會和諧穩定得到鞏固和發展,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國家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真理性日益被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可以說,在當代中國,只有這個理論而沒有別的理論能夠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並更好地促進世界的和平和發展。

其次,這種實力源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根深葉茂。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不僅作為主導意識形態在中國有著日益鞏固的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積澱為大眾文化心理結構。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已經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基本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已經成為主流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範式,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概念已經成為中國大眾話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立足於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當代中國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了涵蓋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動力、發展方式、發展條件、發展戰略等一套比較系統的中國特色的經濟社會發展理論。這一切都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建立在「北京共識」基礎上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具有世界推廣價值,對於發展中國家如何尋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可以說,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馬克思主義「三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再次,這種實力源於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不斷加強。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我們黨歷來重視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特別是黨中央決定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後,極大地推進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深入。這一工程意味著中國共產黨對自身的理論要求不斷提高,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理論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能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首要任務和黨最根本的思想建設。

中華文明特有的包容力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並由多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多種民族文化、多種地域文化在中國特有的人文環境和地理環境中長期並存,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呈現開放性、多樣性、包容性、多層次性特點。同時,中國文化不具排他性。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對印度佛學的包容和轉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外來文化的傳入,不只增進了對外來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

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這個民族從來就是接受外國優良文化的,相信外國的東西搞久了就成為中國的了。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具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特性,對任何外來文化都採用兼收並蓄的態度,以博大的胸懷不斷地吸取著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包容性,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也必將有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三化」向前發展。

(作者系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放軍報融媒體 的精彩文章:

五年來,寫在軍人家庭相冊里獨有的獲得感
10.20我恍然大悟,原來班長是個托!
今天,我們怎樣托舉信仰?
報告!我是新兵,我要為自己代言
10.19咱當兵的,不就得哪裡需要就去哪裡!

TAG:解放軍報融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