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些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外來物種之無脊椎動物

那些你知道的不知道的外來物種之無脊椎動物

水生無脊椎動物

中華絨螯蟹

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中華絨螯(áo)蟹,也稱上海毛蟹,俗名大閘蟹或河蟹,是一種主要生長在中國福建沿海河口地區的小型蟹種。這一物種的特徵是蟹螯上的密集的絨毛。蟹體大小大致和兒童的手掌相當。2013年中國線上購物平台淘寶網曾推出過德國大閘蟹套裝,但很快被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叫停,原因是這批大閘蟹並沒有獲得批准進口。

該物種對其他生態具有很強的侵犯性,已入侵至歐洲以及北美洲。大閘蟹造成原生無脊椎動物的滅絕,並會破壞棲地。以及挖掘行為會造成河堤侵蝕,造成每年數十萬元的企業損失(釣魚與養殖業)。雌蟹抱卵二十五到一百萬顆,有人用電網防止螃蟹移入,但是無效。

克氏原螯蝦

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

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又名美國螯(áo)蝦、路易斯安那州螯蝦,中國大陸稱小龍蝦,是最具食用價值的淡水龍蝦品種,也能作為寵物觀賞用途,可培養出橘、白、藍、紅色甚至雙色,在水族業獲有很大好評與商機。但由於物種入侵,對當地生態帶來影響,且生存能力強,建立種群的速度極快,易於擴散,對同一水域的魚類、甲殼類、水生植物、水稻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甚至破壞堤壩。但在肯亞,此螯蝦物種被引進來減少蝸牛的數量,進而降低血吸蟲病的發生率。

淡海櫛(zhì)水母

學名:Mnemiopsis leidyi

淡海櫛水母是可食浮遊動物(包含階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魚卵以及幼蟲的肉食掠食者,並會破壞水產養殖業。俗名為櫛水母或海胡桃(sea walnut)。淡海櫛水母原生於北美與南美大西洋沿岸的溫帶至亞熱帶河口。在1980年代初意外地經由船隻壓艙水傳至黑海,並對當地生態系造成災難性的衝擊。在1980與1990年代,淡海櫛水母入侵至亞速海、馬摩拉海與愛琴海,最近更經由油輪的壓艙水被引入了裏海。

魚鉤水蚤

學名:Cercopagis pengoi

魚鉤水蚤原產於黑海和裏海含鹽量較高的邊緣水域,在中東、歐洲與亞洲的交界點上。它從原產地侵入東歐與波羅的海的一些航道中。曾經被引進北美洲的大湖,很快地建立族群,現在正在增加它的分布範圍與丰度。魚鉤水蚤是一個雜食性掠食者,而且可能與浮游食性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一起競爭。透過競爭,魚鉤水蚤可能會影響吃浮遊動物的魚與仔魚的丰度與族群狀況。它也會黏住漁網與漁具,妨礙漁業活動。

福壽螺

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

福壽螺又稱金寶螺、蘋果螺、大瓶螺。是一種淡水蝸牛,會大量吃掉水中植物,包括蓮花、大黑慈菇、芋頭與米。從它的原生地南美洲藉由水族貿易廣泛地入侵世界各地,也可作為人類食物的來源,它是一個主要的農作物害蟲,在東南亞(主要是米)與夏威夷(芋頭),而且經由可能帶來的棲地改變以及與本土物種競爭,對全球許多窪地帶來嚴重的威脅。

普通濱蟹

學名:Carcinus maenas

普通濱蟹,又名美娜斯濱蟹或三葉真蟹,原產於歐洲及北非海岸,東至波羅的海,北至冰島及挪威中部,是分布地內最為普遍的蟹。被引入至美國、澳洲及南非。它們食量大且為廣鹽性兼廣食性物種。在一些引入此種大食量捕食者的地區,已經造成其它螃蟹及雙殼貝物種的減少。

黑龍江河藍蛤(há)

學名:Potamocorbula amurensis

此種以懸浮物為食的雙殼貝原生於日本、中國與韓國的熱帶至溫帶水域。以亞洲或中國雙殼貝著稱,此物種在舊金山灣與加州等地已建立高數量的族群,被視為造成主要生物干擾與生態影響的物種。

地中海貽貝

學名: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地中海貽(yí)貝,殼顏色為紫藍色或黑色,但向淺褐色漸變。原產於地中海海岸、黑海與亞得里亞海。它已經成功地在全球廣泛建立族群,幾乎出現在所有引入的溫帶地區,與大港口附近。經由船舶污水與壓艙水傳布,它對於本土族群與原生貽貝的影響,已經被一些研究與觀察證明。

多棘海盤車

學名:Asterias amurensis

多棘(jí)海盤車,是一種原產於中國、日本、韓國和俄羅斯沿岸的海星。後來被船隻攜帶,引入了塔斯馬尼亞島、阿拉斯加、歐洲和緬因州附近海域。在許多地區它都是入侵物種,更是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多棘海盤車對入侵地的生態和經濟都有重大影響,它既捕食幼年雙殼綱生物從而對當地經濟捕撈產生影響,也造成了一些瀕危物種的數量衰退。即使是在原產地日本,當地海洋養殖業每年也還會花去上百萬美元來控制多棘海盤車的擴張。

斑馬紋貽貝

學名:Dreissena polymorpha

斑馬紋貽貝,的原生區域在裏海與黑海。但現今其族群已擴及英國、西歐、加拿大以及美國。它們與浮遊動物爭食,對天然的食物鏈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干擾原生軟體動物在生態上的功能,並造成經濟上莫大的損害。

陸生無脊椎動物

阿根廷蟻

學名:Linepithema humile

阿根廷蟻已經侵入亞熱帶、溫帶,在全球六個大陸上建立族群。各地引入的族群,呈現不同的遺傳與社會變異,使它具有高度入侵性。(由於蟻群中工蟻之間的合作增加)造成快速成長、高度密集的蟻群,對本土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壓力。舉例來說,阿根廷蟻對各種特有夏威夷節肢動物的生存是最大的威脅,而且替換掉全球原生的螞蟻(有可能是重要的種子傳播者或植物授粉者),結果造成螞蟻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與本土生態系統的崩潰。

光肩星天牛

學名: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原生於中國與韓國。在美國(14個州)及英國也從木材包裝材料中攔截到光肩星天牛。大約在此物種第一次入進美國後10年,它們大量出現在紐約(1996)與芝加哥(1998)。估計在引入澳洲的2到3年後,也就是2001年,也在澳洲發現其侵害。

白線斑蚊

學名:Aedes albopictus

白紋伊蚊,也稱做白線斑蚊、亞洲虎蚊,屬蚊科,其特徵是有帶白色條紋的腿及小而黑白色的身軀。它們來自東南亞,散佈於馬達加斯加往東到新幾內亞,北至朝鮮半島的緯度地區。主要是經由輪胎進口傳入美國與其它國家,起因於存放在外面的輪胎蓄積雨水。與許多人類疾病的傳播有關,包括病毒:登革熱、西尼羅河腦炎與日本腦炎。全球許多國家已被白線斑蚊入侵。歐洲一些疾病的發生,已經證實與二手輪胎輸入有關(義大利、法國、比利時),而其它未知起源的國家(西班牙)與至少一個國家(荷蘭)似乎導因於園藝進口植物。

褐大頭蟻

學名:Pheidole megacephala

此種螞蟻為最具侵害性的種類之一。已知原產於非洲南部,現在已經遍布全球溫帶、熱帶地區。它會取代原生的無脊椎動物,而且會吃種子與草食昆蟲,是一個農業害蟲,減少農作物生產力的,嚴重威脅生物多樣性。熱帶大頭家蟻也會喝灌溉水,吃電話纜線及電線。

瘧蚊

學名:Anopheles quadrimaculatus

瘧(nuè)蚊,在北美洲是瘧疾的主要傳媒。偏愛有積水床、漂浮的樹葉或突出水生植物的棲息地。幼蟲通常被發現於有豐富的生根水生植物的地方,例如稻田與毗連的灌溉溝渠、淡水的沼澤與湖、池塘、水庫的邊緣。

普通黃胡蜂

學名:Vespula vulgaris

胡蜂築巢於地下、樹洞或建築物的隙縫中。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現已經引入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它除了有引起人類刺痛的螫針,還會與鳥類及其它捕食性昆蟲爭奪昆蟲與花蜜的資源。它也會在垃圾筒及野餐區尋找水果及腐肉取食。

長足捷蟻

學名:Anoplolepis gracilipes

長足捷蟻,亦稱細足捷蟻、長腳捷蟻,原產地據推測可能是西非,已經被引入世界各地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該物種可以寄生在肉桂、柑橘、可可和椰子樹等許多植物上,因為其巢穴就在樹榦中,因此極容易被運送木材的船隻攜帶、進而傳播到別的地區。已經侵入本土生態系統而且造成從夏威夷到塞錫爾群島與桑給巴爾的環境損害。在印度洋聖誕島,他們已經形成多蟻皇后超級蟻群。他們也大量消滅紅色陸蟹(Gecarcoidea natalis)族群。發狂的螞蟻也吃或干擾森林底層與頂層的多種節肢動物、爬蟲動物、鳥與哺乳動物的繁殖。他們會飼養、保護吸植物汁液的有鱗昆蟲,損害森林頂層,聖誕島是較令人驚訝的例子之一。雖然目前聖誕島只有少於5%的雨林被入侵,科學家擔心瀕臨絕種的鳥類,例如亞培鳥,會無處築巢,最後由於棲地變更與螞蟻直接的攻擊而消失。

柏蚜

學名:Cinara cupressi

柏蚜,是柏蚜屬下的一種蚜蟲,以吸食大型針葉樹的樹汁為食。其行為會對樹木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可以導致樹木的死亡。它是在列的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入侵地主要在歐洲和非洲。

扁蟲

學名:Platydemus manokwari

扁蟲是一個掠食性扁形蟲,威脅原生特有的腹足動物,例如稀有的太平洋島蝸牛。無脊椎動物的保護研究,嚴重不足,因此對大多數無脊脊動物的基本知識缺乏了解。為避免滅絕的危機,必須強調這些議題,而且需要更多的教育倡導,使大眾了解無脊椎動物(例如非海洋軟體動物)的重要性與其角色,以及它們作為一個全球遺傳基因多樣性的主要組成。

台灣乳白蟻

學名:Coptotermes formosanus

台灣乳白蟻,又稱家白蟻或台灣家白蟻,是一種原產於台灣(也是此生物的名稱來源)以及日本、中國東部的白蟻。台灣乳白蟻的破壞能力相當強,又稱為「超級白蟻」,這種白蟻會建立大群體,並快速消耗木頭。大約在1600年代擴散到日本,並於1800年代後期到達夏威夷。在1950年代,南非與斯里蘭卡皆有報告此物種的存在。1960年代以後,則出現在美國德州、路易斯安那、南卡羅來納。1980年,佛羅里達也發現了台灣乳白蟻。

非洲大蝸牛

學名:Achatina fulica

非洲大蝸牛,為陸棲蝸牛,俗名褐雲瑪瑙螺、菜螺。原產地為非洲東部,但目前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濕熱地區。非洲大蝸牛威脅到本土的生態系統與農業的持續,對本土動物有多種負面衝擊,從競爭資源到傳布疾病再到直接吃本土植物。脆弱的島嶼生態系統中的本土蝸牛,例如夏威夷與法屬玻里尼西亞島特別容易受到非洲大蝸牛及其它入侵蝸牛負面的影響。

舞毒蛾

學名:Lymantria dispar

舞毒蛾是北半球各地的耐蔭樹種、果樹及園藝樹種之最具破壞性害蟲之一。也是闊葉林之主要害蟲。其幼蟲會造成嚴重的葉量損失,導致生長遲緩甚至樹木死亡。所導致之落葉及樹木死亡、排泄物覆蓋危害地區及其所吐的絲會破壞當地的美感。曾經一度美麗的景色,因而被點狀分布的枯木所破壞。而且,毒蛾幼蟲及其卵塊上的毛會引起過敏。

谷斑皮蠹

學名:Trogoderma granarium

谷斑皮蠹(dù),原產於南亞,是世界上最具毀滅性的農業害蟲之一。因為即使沒有食物也可以存活很長時間,所以這種昆蟲很難根除。此外對許多殺蟲劑都有免疫力。在美國甚至有專門為檢測進口的大米中是否有谷斑皮蠹的聯邦檢疫措施。甲基溴煙熏法是最有效的驅除這種昆蟲的方法,在印度也用使用印度楝粉末的驅除法,不過這種方法產生的強烈氣味只能熏走昆蟲,而不能將他們殺死。

小火蟻

學名:Wasmannia auropunctata

小火蟻,是一種小型的切葉蟻,原產於中南美洲,現已擴張到北美洲、以色列、和一些太平洋島嶼(加拉帕戈斯群島、夏威夷、新喀里多尼亞和索羅門群島),此外東北澳大利亞的凱恩也發現了其蹤跡。小火蟻會減少自然界之生物多樣性,尤其會減少飛行性及樹棲昆蟲的總量,以及蛛形綱動物的族群數量。以其能令人疼痛的螫針聞名。在加拉巴哥群島,此種火蟻會吃掉剛孵化的小龜,並攻擊成年陸龜的眼睛和泄殖腔。現今這種火蟻被認為是太平洋區域中最具威脅性的螞蟻。雌雄兩種都可以無性繁殖,是世界上首個被發現兩性都可以無性繁殖的動物。

紅火蟻

學名:Solenopsis invicta

紅火蟻是一群廣食性的掠食者,發生時常常以具大的數量出現,且能掌控大部分的食物資源。它們的繁殖及擴展的速率非常快;一旦巢穴被干擾,它們能很快的移居以確保整個群體的存活。它們能善用螫針而讓獵物癱瘓或驅趕與其競爭的大型脊椎動物。也是農業及醫學害蟲,源自於南美洲。它在1930年代傳入美國,並於2001年及2002年透過貨櫃運輸及草皮外銷等途徑從美國蔓延至澳大利亞、台灣、中國廣東省吳川縣,繼而蔓延至廣東省其他城市以及香港和澳門。

玫瑰蝸牛

學名:Euglandina rosea

玫瑰蝸牛,是食肉動物,捕獵其他蝸牛和軟體動物為食。原生於美國東南部,特別是佛羅里達。現已被引入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以及百慕達與巴哈馬,引入目的是作為另一種入侵物種非洲大蝸牛(Achatina fulica)的生物控制手段。然而,它並不專吃非洲大蝸牛,也不是一個有效控制手段。在法屬玻里尼西亞,行動迅速的玫瑰蝸牛,很快地移除本地的特有種。另一群受威脅的物種是Partulid樹蝸牛,它們是彼此隔離在山谷里,展現多種特殊特性的蝸牛。許多Partulid樹蝸牛已經滅絕了,現今生還者活在動物園,與世界第一個野生蝸牛保護區中。為了引入一個生物控制劑,造成一個生物多樣性嚴重的損失。

煙草粉虱

學名:Bemisia tabaci

煙草粉虱除了南極洲以外已經遍及所有大陸。煙草粉虱已入侵超過900個宿主植物,據報導會傳輸111個病毒品種。一般相信它經由運輸植物產品已經傳遍世界各地。一旦建立族群,煙草粉虱很快地傳布,而且經由它的食性與傳輸疾病,破壞全球農作物。一般認為煙草粉虱是一個複合種,有數個公認的生物類型,其中兩個為現存的未發現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不懂常識 的精彩文章:

工地挖到神秘怪物 美國冰河現神秘生物
流星雨來了,今晚將出現不可思議的夢幻天文奇觀!
「引力波」為啥辣么轟動?因為還有個大秘密沒告訴你!

TAG:懂不懂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