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神童到一代名臣,他居然兩次名落孫山,不過原因很耐人尋味

從神童到一代名臣,他居然兩次名落孫山,不過原因很耐人尋味

歷史上的神童應該說有很多,但最終能成大事者卻少之又少,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卻是個例外,順利成長為了一代名臣,這當中又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這位主人公就是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張居正。

張居正從小就是湖北荊州遠近聞名的神童,兩歲能識字,五歲會寫詩,七歲便知曉六經典籍,更是以十二歲的年紀就考取了荊州的秀才,才華能力可見一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神童也有名落孫山的時候,還是兩次,這究竟又是為何呢?

張居正少年時代很幸運地遇到了兩位貴人,分別是荊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廣巡撫顧璘。

公元1536年,李士翱在翻閱院試考卷時,對一位名叫「張白圭」的人寫的試卷很是讚賞。這張白圭就是張居正,白圭的諧音就是白龜,據說張居正出生的前一天,其曾祖父夢到水中有一白龜浮出水面,認為這是吉兆,便有了張白圭這個名字。

後來李士翱讓他改名的「張居正」,還各種叮囑他要從小立志,長大後報效國家。接著向湖廣提督學政田頊大力推薦了他,讓其位列榜首。

一年後,正好趕上了三年一次的鄉試,少年得志的張居正便信心滿滿地去參加了。當時的湖廣巡撫顧璘聽到田頊向自己提起,說頭名秀才是個十二歲的小孩,很是好奇,便調出了他的試卷,這一看發現是真好,當之無愧,但又害怕是別人代筆的,於是就打算當場試驗一番。

顧璘將張居正召來之後,指著牆邊的一棵翠竹命其賦詩一首,只見張居正沉思片刻,一首五言絕句立馬就脫口而出了,「綠遍瀟湘地,疏林玉露含。鳳毛叢勁生,只上盡頭竿。」詩中,張居正用「鳳毛」來表達自己壯志凌雲的抱負,這讓顧璘很是讚賞。

然而這顧璘絕非一般人,很是厲害,他知道張居正是棵好苗子,但同時又擔心如此年輕的他一旦中舉,難免會驕傲自滿,必須要加以引導和訓練。所以為了避免這位神童未來的平庸,顧璘在這次鄉試中故意將其除名了,這便是張居正的第一次落榜。

知道事情真相的張居正並沒有耿耿於懷,而是奮發圖強,十六歲那年考中了舉人。這時顧璘又一次召見了他,還送給了他一個犀牛角的腰帶,說他將來的成就一定會在自己之上。顧璘的良苦用心和諄諄教誨,使得青年時的張居正找到了精神上的恩師。

按照當時的科舉制度,鄉試一年後是在京城主持召開的會試,考中的人稱之為「貢士」。這貢士才有資格參加皇帝親自主考的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並被授予官職。公元1541年,十七歲的張居正並沒有去參加會試,而是又靜下心來學習了三年,三年後這才赴京去趕考的。

可出乎意料的是,張居正這次又落榜了。怎麼回事呢?是江郎才盡了?還是考官故意刁難呢?都不是,原來少年的張居正在受到張士翱、顧璘等人的教導後,開始了向「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努力著,因此就忽視了專門為科舉而準備的八股文學習,轉為了一心一意追求真學問的道路。

要想治國安邦,光有文學才華是不夠的,歷朝歷代懷才不遇的文人都只會飲酒賦詩、吟風弄月,即便有了實權,也難以指點江山。張居正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方才改變了讀書的方向,開始大量閱讀政書,有目的的去鍛煉自己,從而導致了第二次名落孫山。

再三年後,張居正又去會試,理所當然地進士及第,殿試過後,被選入了翰林院,從此開啟了他偉大的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明朝少數民族的怪異婚俗,真相令人大跌眼鏡
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除了俠骨柔情外,對於這一現象的批判也很犀利
揭秘:這才是《水滸傳》中解珍解寶能夠進天罡星的根本原因
揭秘:「拖油瓶」皇帝為義父嫡母報仇的過程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