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地獄烈焰因何起

地獄烈焰因何起

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圓明園被燒的段子:「不是我燒的!叫家長!老爸來了說,老師,多少錢我們賠......」

(某諷刺笑話之截屏。圖片均可點擊放大。)

關於誰燒了圓明園,類似於此的「官場現形記」笑話,我們今天不討論。

很多人也聽過這樣的說法:「英法聯軍搶劫圓明園後, 英軍頭子額爾金為了消滅劫掠的罪證, 因而下令放火焚毀圓明園。」

我國每個青少年都受過類似的歷史教育,尤其是在愛國主義教育環節里,會著重提到上述觀點。

百餘年來,這類觀點深入人心。但這並不確切,今天請聽筆者來簡要分析這把火是怎麼點起來的吧。

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部分組成,據記載始建於1707年(康熙46年),位於當時北京西北郊外,現在屬於北京市海淀區。1709年(康熙48年),被康熙帝賜予當時還是四皇子的胤禛(後來的雍正帝);1725年(雍正3年),雍正帝開始擴建圓明園。此園林到乾隆年間又大規模擴建,中西合璧、極盡奢華;著名的『四庫全書』的正本之一也藏在此園的「文源閣」。紫禁城還有「文淵閣」,請不要混淆哦。

(圓明園遺址所在地圖之位置。)

清廷將圓明園等地真正當成「家」來經營。與紫禁城不同,皇家別館是皇室人員放鬆和休養的地方。在園裡「休養」時,圓明園也自然地變成了另一個行政中樞,皇帝們也曾經在這裡理政。

請看法國耶穌會士王致誠寫於1743年(乾隆8年)11月1日的一封給達索先生的信件片段。

說老實話,公正地說,我很喜歡中國的建築藝術。自從我來到中國以後,我的目光,我的趣味都有點中國化了。我們國內杜維依爾宮對面的公爵夫人的府邸不是很美嗎?它差不多就是中國式的平房。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愛好和習慣。必須承認我們的建築是優美的,宏偉壯麗無與倫比。無可否認我們的房子舒適方便。我們歐洲到處都喜歡一體和對稱,我們不喜歡七零八碎,東西分散,某一部分總和它對面的或背後的那部分相同。中國人也喜歡漂亮整齊的對稱。我在本信開頭提到的北京紫禁城布局就是對稱的。皇親國戚、大臣們及有錢人家的住宅都是遵照對稱的原則。

但是,別宮的各幢房屋幾乎都有某種優美的不規則,不對稱,一切都圍繞著如下原則:要呈現出天然的、粗野的、寧靜的鄉下景象,而不是循規蹈矩地按照對稱的規則設計的宮殿。皇帝的逍遙宮範圍內的一座座小宮殿相隔甚遠,我從未看到它們之間有任何相似之處。可以說每一座小宮殿都根據某一種我們陌生的模式或思想建築的,一切都是即興而就,各部分都不對稱。初聽說逍遙宮這些小宮殿時都以為一定很糟糕,但是一旦身臨其境,想法就不同了,就會對這種不規則的藝術美讚嘆不已。它們情趣高雅,各個方位的視野都非常優美,必須一個房間一個房間去欣賞,真令人流連忘返。

王致誠(本名Jean Denis Attiret,耶穌會士,畫家。)

(節選自法國作家雨果1861年(咸豐11年)11月25日的那一封著名的給巴特雷上尉的信件。)

在這封信中,雨果讓很多不了解東方的人知道了圓明園,了解了非正義戰爭的不人道行為。雨果的話被廣泛引用,似乎體現了他的博愛和對中國遭遇的同情;有一部分出於作家的人文情懷;但要看清楚雨果不是不「為國自豪」的。在強者為尊的叢林法則世界上,要想強國不能靠人同情,只能靠實力,實力在十九世紀就意味著「堅船利炮」。在那個時代的戰爭中,軍事、科技和相對先進的意識形態才能徹底挽救國家命運。咸豐帝在簽訂北京條約後,倍受打擊,結核病加重;於1861年8月22日(咸豐11年7月17日)駕崩。咸豐帝死在熱河,同年10月26日送靈柩回京。1861年11月2日開始,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當時還是懿貴妃)發動「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本來欽定下一個年號為「祺祥」,被清高層廢除。咸豐帝之子清穆宗同治帝載淳于同年11月11日登基,次年正式改元為「同治」。

【(咸豐十一年秋七月)乙卯,定年號祺祥。(中略,冬十月)庚申,詔改祺祥為同治。出自『清史稿』「巻21 本紀21 穆宗」,筆者注】

咸豐帝不止一次痛心疾首,說自己敗光了祖宗基業;掌權後的慈禧太后終其一生都「對洋人和洋玩意恨之入骨」。可能和演繹的影視作品大相徑庭的是,慈禧太后對先夫很有感情,對「害得自己喪偶」的西方國家一提起來就咬牙切齒;儘管有數不清的珠寶,據說慈禧太后的耳朵上常常離不了咸豐帝最開始御賜的那對寶石耳環(舊時滿族女性有「一耳三鉗」的習俗,也就是打三對耳孔、同時佩戴多個耳環,慈禧太后在正式場合會佩戴當時流行的翡翠和八寶耳環;筆者注)。

(在傳教士們的畫筆下,冠蓋繁華的圓明園曾經是無數西方人對於古老東方最終極的夢想。)

清帝國不止有圓明園,當時屬於北京城郊的「三山五園」都是集藝術之大成之作。曾經包容的清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放在被西洋稱為「舊夏宮」的圓明園等皇家園林里。

【名詞解釋:「三山五園」指的是清國都城北京西郊的一系列皇家園林,主流的看法如下。「三山」是指萬壽山、香山和玉泉山。「五園」為清漪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此外還有附近的暢春園和圓明園,統稱五園(參見《中國古代建築史》清代卷》)。僅圓明園佔地面積就達到約3.5平方千米。筆者注。】

(主流認識的「三山五園」。)

人稱圓明園是「萬園之園」,能到這裡來的外國人等於被請進皇帝自己家,是「至高的殊榮」。然後,樹大招風。很多人覺得清廷不遵守國際規則才惹怒了洋人,沒錯,閉塞的清到了後期已經和世界脫節。但規則本來就是有力者制定的,被人用武力威脅的時候沒辦法討價還價。被人打進家裡,欺負到極點時還要遵守國際法則,也能看出當時自詡「文明進步」的西方國家推銷的到底是什麼。

英法聯軍「縱容」軍紀,搶劫「戰利品」,能拿的都拿走,不能拿的都毀掉,最後付之一炬,但不是為了「掩蓋罪證」。

(福海被毀後之遺址。)

(這兩張圖是「萬花陣」的遺迹。地面上曾經象徵吉祥的花紋中間百花齊放,後來只剩一片焦土。)

(圓明園遺址公園現僅存的單孔石拱殘橋,在鑒碧亭北側。)

「約定俗成」和「司空見慣」並不一定是對的。

試想,如果英法聯軍為了掩蓋罪證,只要帶走贓物並向清廷施壓即可。

放火不是掩蓋,是示威。

(描繪海晏堂西面的銅版畫。)該庭院中間的噴泉左右各有六個獸首人身像,為「十二生肖」,又稱為「十二地支」。

據說這十二生肖銅像實際上是水力驅動的「自動鬧鐘」,每兩個小時(每個時辰)各個生肖從口部依次噴水,到白天正午十二點時,十二生肖一起噴水。除了生肖蛇銅像空著手抱著胳膊,其他生肖都手持各種表示吉祥的傳統道具。比如牛手拿拂塵、兔子搖著扇子、老鼠拿著珠子、狗端著槍、豬拉開弓......

清代把噴泉稱為「水法」,此區域除了有十二生肖對中國皇帝的胃口之外,還有獅子和海豚等等形態的像;大小共54孔噴泉,如今只有幾個被毀的底座還提醒著人們,這裡曾放過多麼貴重的東西。

耗時費工的定時噴泉和吸收巴洛克(baroque、16世紀末至17世紀盛行之藝術風格,滲透在各個領域,表現為誇張不規則、華麗繁複、對比強烈等;筆者注)風格的圓明園西洋樓現在只剩下不忍卒睹的斷壁殘垣。圓明園西洋樓建築群當初由侍奉三朝的郎世寧(本名Giuseppe Castiglione,義大利耶穌會士,畫家)設計,蔣友仁(本名Michel Benoist,法國耶穌會士,工程師及地質研究者)監造。

1778年的清高宗乾隆帝像,Charles-Eloi Asselin查爾斯·埃洛伊·阿瑟林隨Giuseppe Panzi朱塞佩·潘伊所作,現藏於盧浮宮。乾隆後期,這兩位畫家代替了已故的郎世寧和王致誠。再後來,交流的門被清關上了。

(被破壞後的海晏堂。)

(海晏堂廢墟現代的樣子。照片攝於2013年。)

(據說是曾經的「圓明園四十景」圖之一。)

(「九洲後湖」之遺迹。)

(「坦坦蕩蕩」景點之遺迹,真的是「大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了。)

(現在的圓明園遺址供人憑弔。個人認為不必在遺址上「翻故紙堆」重建,而是留下舊的傷痕警示後人為好。)

(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William Alexander於1793年所作之「帶槍的八旗兵」。該畫家擅長淡雅和諧的水彩畫,1792年隨「Macartney Embassy」馬嘎爾尼使團訪華。)

很多人批評清國君臣對於英國使團的態度,說閉目塞聽。面對不遠萬里來炫示軍事實力的英國人,講究低調內斂的東方人的反應肯定不可能是看什麼都稀罕。說一句「沒什麼稀罕,不看也罷」看來是要面子吧。至於說「以為火輪船系用牛拉」的官員,多半是醜化和想當然。不是主要抓某項工作的官員問出外行話也可以理解。清軍很久沒遇到對手,漸漸地武備廢弛,裹足不前。乾隆時期的火繩槍對穿鎧甲的清軍來說並不是首選。但經過半個世紀,英國早已通了火車,清國還在拉弓射箭。

在電視劇里,乾隆帝的重臣和珅像個搞笑的酒囊飯袋;歷史上真正的和珅不僅不算顢頇愚蠢,也並非腦滿腸肥的醜陋形象。和珅在乾隆後期作為重要的政客和財務專家做了很多切實工作,並憑藉情報部門一直留心外界,他比林則徐更早地成為「開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乾隆死後,和珅被嘉慶帝反腐「雙規」,嘉慶帝是為了錢,跟理念無關。

和珅通曉四種以上民族語言,和當時一般」搞特殊「的八旗子弟不同,和珅是個好學的人。在著名的英國使臣來「祝壽」(炫耀國威)並請求通商時,和珅惡補英語,並最後一次讓外人見識了清帝國的手段。這次通商無果,半個世紀後,同樣惡補英語並拒絕應酬、不吃「保健品」的「鬼子六」恭親王奕訢(常寫成奕欣,主辦外國事務、排行第六,所以人稱鬼子六;筆者注)灰溜溜地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很早以前的電影里,清國的僧格林沁和英國的巴夏禮摔跤,把後者扔進池子里;現實中,巴夏禮等人是因為「失禮」被清國直接扣押的。

這種舉動給了英方口實,巴夏禮不僅是翻譯,還是中國通。他懂中國習俗,會鑽制度的空子。當時北京城內基本沒有外語人才,據記載巴夏禮故意用印度語寫了自己的簽名、日期,清廷也怕吃虧,到處找人翻譯。英法聯軍據此認為這是耽誤時間,說「被扣押的人在清國監獄裡被虐待致死」。可能是傳染病?因為死亡太迅速了。朝廷轉而對巴夏禮等人以禮相待,已經來不及了。現在看來,只可能是巴夏禮和某些隨員接觸到某種傳染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潛伏期,在被關押時集中發病死亡。被清廷扣押的時間只有四天,據英方記載是「饑寒交迫、虐待致死」;確實有誇張的成分。天氣並不冷,這些人也沒有進監獄,而是軟禁,還派了醫師診治,倒是巴夏禮鬧著不進食,還有腹瀉的病人出現。英法聯軍見死了人,正中下懷。

(清文宗咸豐帝奕詝,讀音為zhu3。)

(第一代恭親王奕訢,1860年11月2日攝於北京。)

(1858年,清國與英法美俄簽訂天津條約。)

(1860年的北京條約,清國與英法俄簽訂;作為對天津條約的批准交換和追加條款。負責交涉的恭親王和後來的李鴻章一樣被罵慘了。)

侵略者的胃口是填不飽的。列強要求清開通商港口、享有治外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租借、割讓領土......慾壑難填的侵略軍在遭遇反抗時,為了給清廷上一課,不僅明搶暗偷,還縱火焚燒圓明園;「弱國無外交」,曾經逃到熱河的咸豐帝自己都成了難民之一。

(英法聯軍打贏了「北京攻略戰」,於1860年10月上中旬在北京安定門城牆上攝影。)

1860年9月22日(「八里橋之戰」英法聯軍獲勝的翌日),奕訢致函英法聯軍兩位領導,開始屈辱地議和。

在奕訢的信中說:

「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和碩恭親王為照會事: 現因怡親王載、兵部尚書穆辦理不善,已奉旨撤去欽差大臣。本親王奉命授為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即派恆祺、藍蔚雯等,前往面議和局。貴大臣暫息干戈,以敦和好。為此照會。」(恭親王的話選自《籌辦夷務始末·咸豐》,筆者注)

英法聯軍並不給面子,並於1860年9月26日派偵察隊摸清了通往紫禁城的路。當時清國在遭受恐嚇之下,為息事寧人撤兵;英法聯軍認為道路已經「清障」;於1860年10月5日至同年10月13日攻陷北京。

英法聯軍的暴行在持續,恭親王等人對皇帝上奏摺稱: 「該夷(指英法聯軍,筆者注) 已抄至德勝門土城外, 暗襲僧格林沁、瑞麟之後, 我軍不戰自潰, 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 夷匪亦銜尾而來……佔據園庭, 焚燒附近街市, 令人髮指! 」

這並不是完全的軍事行為。

然後, 就有了1860年10月18日開始的大火。48小時的烈焰吞噬了六代皇帝的心血,同時也是咸豐帝的家。

【資料:10月18日這一天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約翰·米啟爾將軍率領英軍第一師第60來複槍團和第15旁遮普團,連同騎兵旅共約3500人,向圓明園進發。米啟爾把指揮所設在正大光明殿,並一一指定了應予搗毀的建築物,包括圓明園(含長春園和綺春園)中所有的皇家宮殿、花園,以及今天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宮殿和花園,甚至更遠處玉泉山、香山上的佛塔。約翰·米啟爾爵士允許士兵們把所有能搬得動的東西全部搬走,據為己有。在遭焚毀之前,圓明園又經歷了一次新的更大規模的洗劫。英國人下手了,軍官們有組織地掠取大而笨重的物件。後勤軍需的搬運車全部被徵用了,還向北京及附近的居民租用了很多大車。隨後的幾天里,北京通往通州的大路上,到處可見裝載得滿滿當當的大車,浩浩蕩蕩,絡繹不絕。鄧恩上尉毫不諱言地說:「對圓明園和附近官員府邸的第二次搶劫,比第一次更有收穫。」

......「一處處熊熊燃燒的大火和一堆堆的瓦礫攔住了我們的去路,大火已經殃及附近眾多的農民房屋。我們走出圓明園的大宮門,興奮中帶著一絲感傷,回首望去,只見火苗跳躍著、飛舞著,像一道道飄動的垂花飾和花彩環,點燃并吞噬了一個個門扇。與此同時,一根巨大的黑色煙柱從大宮門倒塌下來的屋頂那裡升上天空,給這幅火焰構成的生動畫卷加上了一道邊框,火舌呼嘯著,劈剝作響,彷彿為周遭的毀滅而歡呼。」......「連續兩個整天,濃煙形成的黑雲一直飄浮在昔日繁華富麗之鄉的上空。西北方向吹來的輕風,將這濃密的黑雲刮到我們的營地上空,繼而推進到整個北京城。儘管都城與圓明園相距甚遠,但濃煙帶來大量熾熱的餘燼,一浪接一浪地湧來,落在大街小巷,無聲地述說和揭露皇家宮苑所遭受的毀滅與懲罰。在這兩天里,營地和圓明園之間,日光被天空的濃雲所籠罩,彷彿一場持久的日食一般。周圍的地區也是一片昏暗。」(根據英國領事、翻譯及在場軍官等人的回憶。筆者注)】

英法聯軍犯下如此獸行,他們的眼裡都是「歡呼」。

咸豐帝抱恨終天,慈禧終身排外(後來更是要「向全世界開戰」)。清末的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的生活墮入深淵。

英法聯軍也不講究「國際法」,搶奪財產和縱火等等絕不是戰爭中能拿到桌面上講的行為。英法聯軍毀滅人類文明和破壞和平的「業績」屬於「反人類罪」,應該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圓明園的美是不可複製的。不用費心去「重建」,讓每一個人看見舊時的傷痕並不是丟人的事。清廷曾經勞民傷財只為了一家私利,最後國破家亡。百年前的一把火留下的教訓就是國力必須強盛起來,否則再美的園林也只是一個夢境。

一定要記住過去,記住我們民族苦難深重的過去;吸取歷史教訓、開放進取,才能創造更好的未來。

英法兩國互相爭搶數百年,在面對清國時他們居然穿了一條褲子,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公園 的精彩文章:

高速飛行列車離現實有多遠
七分鐘了解什麼是量子計算機
負荊請罪負的什麼荊?
柿子的營養保健價值多大?吃柿子真的有那麼多禁忌嗎?

TAG:科學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