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嗣岳大師:杳冥證無為,昏默養丹田

唐嗣岳大師:杳冥證無為,昏默養丹田

《玉皇心印妙經》偈曰:

嶗山留異跡,普天設大教。

無窮仙眷至,空外總呈祥。

十方同法會,丹誠對聖顏。

休道蓬萊遠,雲宴禮虛皇。

賜鸞驂鳳駕,金鼎葯馨香。

深荷三清福,以道證真常。

立教分乘度,洗劫永無疆。

此經稱為《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也稱為《無上玉皇心印妙經》,簡稱為《心印妙經》,或者《玉皇心印經》,是全真道士早壇功課經中的一部。全真道士性命雙修,故而早壇功課經皆以清靜身心、修身養性、證道成真為主旨。此經也是如此,乃命功修鍊法典。小煉則有益身心,延年益壽;大煉則功成飛仙,得道成真。誦持不退亦能開通妙理,漸悟真詮,且能感格上聖高真,資助道力。

經題中的無上玉皇、高上玉皇,即是說此部經乃是有玉皇大帝金口宣說。玉皇大帝全稱為「太上開天執符 御歷含真體道 昊天至尊玉皇大帝」、「昊天金闕 無上至尊 自然妙有 彌羅至真 玉皇上帝」,又稱為「昊天金闕玉皇至尊 玄穹髙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高天上聖 大慈仁者 玉皇大天尊 玄穹髙上帝」,民間稱呼為「天公」、「天老爺」等等。玉皇大帝有「穹蒼聖主」、「諸天宗主」之稱呼,得元始天尊秘授赤字玉文而開天執符,主承太上無極大道之法旨而含真體道,金闕四御輔助,北極四聖佐佑,統御十方,統領萬神,主宰天地,開化萬類,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群生,濟度品物,乃萬天之主,三教之宗。

至大至尊,無限尊崇曰無上,曰高上,即是說玉皇大帝之無上至尊,亦說此經之無上珍貴。

心印者,心為一身之宗,護持不失,勿塞勿閉,四闥光明,天宇泰定,虛室生白。印乃契券之謂,交易之門,神明之宗,吾等學道者,苟能造其理,達其辭,窮神以知化,參玄而入妙,即心是印,即印是心,心印相融,亦心亦印,一靈不昧,善果臻身,上下洞徹,如月現於江,似星涵于海,真空寂照,一性超然,不知孰為心,孰為印,至於心印俱忘,神與道俱,返其天真,則心印之妙,自我而得之矣。

無上玉皇心印妙經,乃玉皇傳心,聖聖相承,以心印道,與道合真,闡敷至道之玄機,剖露性命之根蒂,實登真之徑路,為度世之梯航。

下面我們分幾個部分來理解學習無上玉皇心印妙經。

一、知道者、明道者

經云:知者易悟,昧者難行。《道德經》曰: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則我者貴。《《莊子》》雲: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人之一生,受其成形,既入後天。既入後天,則有賢愚不肖,則有知者、昧者。道本為一,因人而有別,因人為有易悟、難行。知者易悟,悟什麼?看這個悟字,心在左,吾在右,合而為悟,悟的是吾心。所謂知者,或根柢於前因,或誠求於篤好,或脈脈於真師之指授,或兢兢於古訓之昭垂,能返觀內照,返求諸己,外則應諸物諸事而不存於心,內則煉精氣神而固守於無,久久行之,自然飛升,自然易。所謂易者,是指能收心反省,知呼吸往返,合於道者也。所謂昧者,馳心於外而蔽於愛欲,天資不具,兼嗜欲沉淪,茅塞其心而梏亡其性,日迷於霧障,心束於魔王,與道日違,與道日遠,久久如此,自然難行。所謂難,是指昧者不覺不返,縱心於外也。

《太上道德經》曰:知人者智。知之於外,謂之智。知之於內,謂之明。智之一字,正是明於外,不能明於內之病也。人之不能明道,以其不自明,故也。是故知人之人,機智外用,不過是察人情之黑白長短,別人事之是非好歹。自己本性未明,止可謂之智,不可謂之明也。故曰:知人者智。

又曰:自知者明。大凡修行之人,外有一分機智,內必有一分不純。外有十分機智,內必有十分鑒喪。所以精神不可炫露,機智不可外用。當抱朴還淳,少私寡慾。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現前,豈但知人而已!修行人,果能虛靜守篤,內外照徹,古今自無隔礙。真靜泰定之中,如明月當空,毫髮不能漏其鑒也。非本性自知之明,豈能如是乎!

又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勝之之義,在內則為力,在外則為強。世間能有勝人之力者,譬如霸王有萬夫不當之勇;子胥有舉鼎千金之力。此皆是血氣之力,勝之於人也。故曰:勝人者有力。若以聖人比之,不足為有力矣!惟聖人先能自勝,以天地為一身,以萬物為一體。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年劫於瞬息,視古今如剎那。不壞不滅,豈但有力而已!其自勝之力,共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進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

信力者,以信為主。當初心發現,崇信大道,不生疑惑退怯之意,道果終必圓明,聖位終必成就。一切至聖真仙,證無漏果者,未嘗不從初心信力,髮腳者也。是故超凡入聖,總是一個信力精進,始終成就。可知信力二字,即是修真之真種子,入道之大總要也。

舍力者,捐舍布施之謂也。舍力修行,亦有三件: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身心具舍,一切皆忘。如虛空一般,一切福業等事,俱不貪著,是名大舍。中舍者,行道布德,不貪吝財寶,是名中舍。小舍者,行著布施,修有為之功德,利人還求利己,是名小舍。然雖有三等,若是大根大器之人,人我兩忘,色空一致,何有三等之分?是以修行人,不可不以舍力自勝也!舍力既能自勝,道德日進,煩惱日輕,便是自勝者強。

戒力者,斷惡防非之謂也。修行之人,果能內戒於心,外戒於身,用此戒力以自勝,即有司邏十部,戒神等眾,衛護戒子之身。出入動靜,一切善緣相隨;起居坐卧,一切惡業遠避。守戒日久,道可就矣。不但學道之人,當用戒力以自勝。自古仙聖,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玄門弟子,和進道者,或持三戒五戒、初真十戒、九真妙戒可也。果能戒力堅固,功滿千二百善。再修持身之戒、觀身之戒。一百八戒,三百大戒可也。如此漸次進修,道無不成,道無不就者也!是以戒力自勝者,諸天善護,諸魔敬護。此等之人,方可言強也。

進力者,精進不退之謂也。精進之功,妙在專心致志。譬如登高自卑,行遠自近。腳根之下,必須步步著力。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謂之精進也。

念力者,即是止念之謂也。大根大行之人,有念必有覺。惟小根小器之人,有念無覺。只因有念無覺,所以流入邪徑。貪求不已,煩惱熾盛。遂至於劫劫相仍,失其大道之本根也。是以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枉徒然。今修行人,果能認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正覺;不取不舍,空人空法,則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如此行之,念頭從何處起止乎?所以千迷萬執,只在此一念之微。覺照回來,便是聖賢。不能覺照,便是凡夫。

定力者,即是心不散亂,意不邪思,不動不搖之力也。大千法界,無非一體之定性。大定者,真妄不分,聖凡不見。定中之太虛無體;定中之一法不立,是以謂之大定。修行之人,不過遣制七情,斷除六欲。收斂身心,不致散亂。一日神氣少有混合,自謂入定,卻不知竅妙未曾雙忘,真理未得入妙,豈可謂之定乎?倘若逆順二境,一有所觸,識性即生,未有不假託因緣,而根塵互起者也!以此觀之,修行者不可不自勝於此。不但太上,每以經教,演說泰定之旨,成就後學,度脫將來。是故一切教中,不入此定,難以成道。學道者,果能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靜;意靜而神自凝;神凝而氣自回;氣回而精自還;精還而丹自結,所謂金精既返黃金室,一顆明珠永不離。定力有如是之驗!聞經之士,有能以定力自勝者,當詳審其義矣。

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常明。內無法塵之起滅,外無根塵之染著。遠離塵緣,照破識性。雖十方法界,純是一個靈光妙覺!所以萬象皆空,六虛洞徹。學道者,若或慧力不舉,則慧性不現;慧性不現,則識性用事;識性用事,則根塵互起;根塵互起,不染於有,必染於無!有無相生,煩惱取捨,無所不至矣。當此之時,認識為心,依塵現妄。六識一動,慧性之真體隱矣。慧性既隱,六根俱是魔軍;心性返為魔主。如人背明入暗,終不能得光明大道也。是故慧力之用,修道者,不可不自勝矣。

智力者,即是慧光圓通,無礙之妙。慧光從定性中所出,不有大定,慧光不生;不有慧性,真智不出。智為真水,慧為真火。能用智慧力者,乃是以真水真火,煉真如之妙性也。學道之人,果能用此智力,除惑斷妄,破愚去執,智力道力,無有不勝者!

道力者,真常體用之力也。道力之用,一切物慾不能勝,慧性常明。所以修真之上士,常具道眼,常懷道心,常守道力,常修道身;一動一靜,無往而不以道自強也。今之學道者,當以道力自勝,自強而不息者可也。

德力者,心體純粹,性中自善。德非道而不立,道非德而不成。是故,德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德之所失,即道之所失。道與德,原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能修德以全道,可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無所往而不善也!

以上十力,皆是修真之徑路,入道之梯航。能具十力,是謂自勝者強也。

二、修鍊的基礎

經曰: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昔者神農氏嘗百草,將天下活人、益人、利人、醫人之金石草木之類,名之為葯,分為上等。上藥即是最上等,最有效之葯。對修行人來講,上藥即是最根本的葯,能了脫生死,超出輪迴之葯。三品,即是三種。《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萬物之真數,人生天地之間,亦合三才之道,故曰三品。三品大葯即是人身中之神氣精。《黃庭經》云: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修行人以精氣神為葯,以四大假合之軀為爐灶,以積精累氣為方,醫藥合一,便是仙人,便是成真。

人之精氣神從何而來?經云:恍恍惚惚,杳杳冥冥。《道德經》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又曰:杳杳冥冥,其中有精。由此可見,恍惚者,杳冥者,道也。道之混沌,道之圓融,道之無處不在,道之無物不含,道化而為三,則為人之精氣神。人之積精累氣,則是返本還元,與道合真矣。

經云: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人各有精一句,從後天形身成立之始言之。《易》曰: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參同契》曰:人之受生,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氣托初。蓋人之初生,受炁於天以為性,秉氣於地以為結胎之始,而性命合二為一,彌歷十月,元精應感而入,據我中宮神室,作我主人,而生身矣。從此能食,能動,能言,能仁,能義,以至幼少壯老,而死仍歸空。精者人之至純至粹者也。資生六脈,周流一身,若人精全,則五內發光,神完氣周,百病不生,精竭則神光落而致死亡矣。神乃一身之宗,精固且足,則神住舍而不外馳矣。氣者一身之帥,神定則氣和,氣和則氣不散。精氣神三合為一,則為真,則為道,生育天地,主握性命。精氣神之在身,榮衛一身之天地,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根,倘若耗散,則失其本真。《清靜經》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心耗散本性,則人有精氣神之名,而無精氣神之實,人失其真道,則強名曰得道。大道本無名,強名非道。故曰皆是強名。

又雲: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神者,形之主。形者,神之舍,神非形不生,形非神不立,形神俱妙,則與道合真矣。本德之厚,如松如柏,根株不改,枝葉長春,終年青青,人能養其神而保其氣、固其精,則此形身,亦若如松柏之茂而永壽延年。

經云: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天道有陰陽,一元之所化。人身有三品,一理之所涵。故精氣神,天之所賦,道之所含,不離人而命名,精有盛衰少壯,氣有長短屈伸,神有清濁昏明,判之為三,煉精化氣,鍊氣化神,合三為一,一則為妙為道。玉韻琳琅,萬神敬禮,非世可得而聞,豈不言妙不可聽哉。

經云: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人之有生非自生也,以其精氣神三者共聚而生之,得一聚三則有,失一散三則零,人之輕死,非自死也,以其精竭氣散神亡而死之也。

三、修鍊方法

經云: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履踐之言,講煉己之初,全在真履實踐也,即由後天返先天之道也。天光者,太極中之陽炁也,即丹書所謂先天之真陽是也。乾為天,於無形屬金,剛健中正,自強不息,天體至虛而至靈、至明,無所不覆,故陽炁無形而有象,積而為日,無所不照。履者,天澤履,易曰,上乾下兌。孔子曰:履者,德之基也。修道象卦,自履下手。履者,循其跡。踐者,步其紀。天不自光,以日月星為光,循其跡,則日有昏曉,月有弦望,星有建次,所以觀天也。步其紀,則迎日推月合辰,所以執天也。觀天執天,履天踐天,人合道並行一致也。呼吸者,口鼻出入之息也。《莊子》曰:真人之息以踵,常人之息以喉。踵者,其息深深之義,真息,胎息是也。口鼻呼吸,為外呼吸,凡息,後天之呼吸。日月一往一來,而四時成。呼吸一往一來,而人壽成。人以氣為息,氣周行於形身,役使五官、百骸、四肢、九竅,以成動作。氣盡則人死,而呼吸頓滅。凡人之息為生命之根,真息為修道根基。育者,孕育也。清者,真呼吸之元氣也,即凡人之息中育出真息也。呼者,濁氣從有而出;吸者,清氣從無而入。存無守有,有形之氣與無形之炁,同源而出。口鼻呼吸停,則身中真息自生,心中妄念凈盡,口鼻呼吸乃住,所謂呼吸元氣以求仙也。

經云:出玄入牝,若存若亡,綿綿不絕,固蒂深根。玄牝者,不依形而立,惟體道而生。玄為天,屬陽。牝為地,屬陰,非人身中之竅。出玄入牝者,即出陽入陰也,出有入無也。玄牝則是真陰陽,真息呼吸,於無形中,運行周天,修道根基全在於此。若存若亡者,言若有若無,調後天呼吸,以求真息,全在有意無意之間。綿綿不絕者,亦若有若無,若斷若續。綿者,極細,極長也。《道德經》云:綿綿不絕,用之不勤。《胎息經》曰:吐謂細細,納惟綿綿。此皆調息之法。日日如此,刻刻如此,行住坐卧,須臾不離,久久行持,根自深而蒂自固。根者,性根,先天之性也。蒂者,命蒂,後天之命也。性根即玄牝,命蒂即真息,惟其出玄入牝,而根蒂日益深固,性命日益融合。根之深者,華自茂;蒂之固者,實乃堅。

四、修鍊所需時間

經云:存無守有,頃刻而成。《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為萬物之母。又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又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有無之用也。存無守有者,不空不色,非無非有,合於道樞也。《《莊子》》曰: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得其樞,守其環,則謂道也。存而守者,謂含光內照在有意無意之間也。所謂道者,惟是煉精鍊氣煉神,復化有為無,而結大丹之體也。頃刻而成者,謂金丹不期得而自得,不執有而自有,不居無而自無之神之速之妙也。

經云:迴風混合。百日功靈。古人云:人身為四大假合組成,分別為地火水風。這風便是人之呼吸,曰迴風,曰混合,則是講自然之呼吸,真氣之往來,無影無聲,至神至速。風為巽,巽風無孔不入,無處不在,鼓風則生中宮之離火,火燒一分,葯化一分,錯落零星,有如黍米,混合而成一粒之珠,其色紅黃,其形圓固,可謂之丹成,可謂之胎結,煉至此中境界,迴光返照,初鍊度之時,相距百日矣,三三九九之歸數。至功而曰靈,以示神異也。萬年不朽之榮華,次開宏基於百日,如此之神,如此之效,可不謂靈,然修丹煉己須百日靈驗,而欲奪天地造化,則須積功累行,三年九載斯至上聖高真之地位。

經云:默朝上帝。一紀飛升。上帝者,一曰上天也,先天也,道也,在人身中求即是先天之精氣神。默朝者,即在在念念,刻刻時時,存守先天也。二曰居高上洞元之神明也,朝者以下奉上也,復初返元之意。一紀者,亦有二,一曰一年,星紀一周,斗柄循環一遍,言人煉藥一年胎成,出神而飛升成仙。二曰十二年,《道德經》曰: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古亦有言,建非常之業而責成旦夕之間,則根源未極于堅深,一發而旋枯旋竭,修行者經一紀之易筋洗髓,精氣蕩滌,以十二載之行持,成億萬載之德業,功成飛仙,即謂飛升也。

五、功成之時

經云: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本無形,化生萬有,步日月而無影,入金石而無形。以其之虛,無微不入;以其之靈,無往不利。且神為一身之主,精神之根,精氣因神而妙合,則有形之身亦能隨神變化。神舉則形舉,神隱則形隱,神之妙用,於人急難之中可以見之。如人遇水火之災,雖千斤之物亦能執舉,萬仞之牆亦能躍下,即心神專一而忘形也。

經云:七竅相通,竅竅相通。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七竅者,七元之孔竅也。見聞聲嗅之憑依,一塞則皆塞,一通則皆通,照見五內皆發光明。聖日聖月者,坎離之真光也。聖日者,元神。聖月者,元炁也。元神元炁和而為丹,其光明照耀金庭之中。金庭者,黃庭,中宮也。

經云: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還丹之理,至簡至易,一得則永得。大修行人若能夙植靈根,得遇明師,指開心腑,瞭然頓悟,立躋聖位。丹道在身,自然輕快,乘風御氣,出有入無,逍遙快活,豈非身輕乎?太和,元氣也。《易》曰:保合太和,各正性命。即保守和合太和之元氣,自得性命之正也。乾陽之氣,清輕和煦,故謂之太和。得丹之後,遍體純陽,太和之氣,自中達外,充於一身,而溢於毛孔毫竅之外,似有金光罩體。《悟真篇》曰:近來遍體金光現,不與旁人話此規。

經云: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孕育乾坤,調和陰陽,丹之為用,誠大矣,然得不得存乎己,靈與傾不在人。得則七竅明,察來彰往,飛形入石,而上達乎天。不得者,則漏鼎搖風土燥水涸火焦,傾者,固其所傾而誰執其咎,且丹之得也,本無色相之可名,非白非青而靈光湛湛,小藏一芥,大載天地,故得之者反求諸己,而心印融一也。傾者,精神離體,魂魄飛揚,傾刻殞身而已。

六、感格高真

經云:誦持萬遍,妙理自明。凡書必有理,理必求於明心,心印一篇,無量度人之真諦也。經者,非可以言語求之,誦非口誦,在誦以心。既誦經典,當明其理。欲探其理,求其旨,熟誦萬遍,則神明自現,靈府自開,玄妙之理自得矣。

正所謂

寂寂寥寥性居山,是是非非只等閑。

杳杳冥冥證無為,昏昏默默養丹田。

鬱郁蒼蒼靈根現,蕭蕭瑟瑟大葯煎。

物物般般離心上,念念處處守不偏。

澄澄湛湛絕塵埃,飄飄搖搖朝聖顏。

以上是一點淺見,值丁酉戒壇殊勝之期,不揣鄙陋,敢與眾享,伏望人人離俗以登真,斷塵而得道。

(轉自中國道教協會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江蘇茅山乾元觀
道家秋冬季節養生的十大智慧,必讀
不要像玻璃那樣脆弱,而應像水晶一樣透明
九皇會期家觀投誠拜斗,是九皇誕還是另有深意
挫敗使人苦痛,卻很少有人利用挫敗的經驗修補自己的生命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