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由之路-關於安全感

自由之路-關於安全感

一直以來,穩定基本上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詞。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說,人們一直渴望得到一個安定的生活環境。在遠古時期,各種天災、大型猛獸、部落戰爭都威脅著人們的生存,能夠活下來、吃飽飯是人們最渴望的事情,發展到了現在,哪怕人們不再受這些威脅,但是這種原始思維依然伴隨著我們。

我們很多人在參加工作的時候,首先考慮的就是穩定性。就算待遇不高,只要是鐵飯碗,就會有無數人爭搶。那些在自由市場打拚的人,要麼是天生喜歡冒險,要麼是找不到鐵飯碗之下的第二選擇。

戰國時代的名人蘇秦,全憑個人奮鬥,屢敗屢戰,最後身佩六國相印,無限榮光,但他的心裡話是:假如當年在老家有二頃良田,我也就不會出來打拚了。

1

穩定之所以能給人帶來安全感,是因為人們在穩定中可以獲得掌控感。

掌控什麼?

掌控自己,掌控生活,掌控未來。

表面上人們在追求穩定,但人們真正追求的是掌控感。

很多人在開車的時候跟平時看起來完全像是兩個人,一個本來很隨和的人,在開車的時候可能會變得暴躁易怒,這就是人們平時說的「路怒症」。

當一個人手握方向盤的時候,會感覺自己是一個掌控者。這也是為什麼說,當一個人特別有安全感的時候,就會說自己「掌握了人生的方向盤」。在汽車這樣一個密閉的環境里,每當駕駛的汽車不能按自己設想的路線走,就會感覺自己受到了侵犯,而這種侵犯就會激發人的憤怒情緒。

對於控制感的需求,不但人有,猴子也有,「朝三暮四」就是這麼來的,說的就是虛擬的控制感。

你對猴子說,早上給它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就不高興。然後你表示接受了它們的抗議,改成早上四個晚上三個,它們就很高興,猴子以為自己獲得了控制感。

有經驗的銷售人員知道,當你給顧客打電話推銷,一旦發現對方有購買意向,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一點控制感,最好是讓他感覺是自己在買這個東西,而不是你在賣這個東西。你可以問顧客一些誘導性的問題,給他說話的機會,這樣一來,大部分的話是顧客在說,而不是你在說,你讓他說出各種喜好,他感覺是你在根據他所喜歡東西幫他定製一件產品。

這只是一個錯覺,不管他怎麼回答,你最後推薦的可能還是這個型號的產品,不過現在顧客體驗更好了。

現在很多商家往往會提供個性化的定製給顧客,其實定製的結果大同小異,沒有本質的區別,比如買個手機也就定製了一個外殼的顏色,這大概也是其中一種控制感。

有些電梯開關門的時間是固定的,但是如果添加一個開關門的按鈕,讓人們以為自己可以控制開關門的時間,大家的等待焦慮就會減少很多。

有些中央空調的溫度是統一控制的,但是在房間里添加一些控制按鈕,讓人們可以自己調節,這樣大家的感受就會好很多。

遊戲為什麼讓人上癮?它的即時反饋系統讓人有掌控感。

人們為什麼喜歡看各種架空類或者是穿越類小說?因為當一個人對自己現在的生活不滿意,但是他又沒辦法改變的時候,就需要通過虛擬的控制感來調劑自己的生活。人的大腦是分不清真實和虛幻的,就像你在夢裡不會認為自己在做夢。在小說裡面,他幻想自己就是主角, 是全知全能的人,這樣他就會獲得一種掌控感。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跑步,在跑步的時候會利用各種跑步軟體,上面會記錄一些實時信息和你的身體數據,比如說你也跑了多少米、每公里配速是多少、總共用時是多少,可問題是這些數據到底有什麼用呢?很少有人去做醫學分析,大概也沒有人根據每次的新數據制定下一次的訓練計劃,大家只是單純地把數據記錄下來,然後上傳到社交網路,接受別人的點贊。

這種精準實時的數據也給了我們一種控制感,我們感覺對自己的身體盡在掌握,當然這是一個錯覺。

但是,我們需要這樣的掌控感,因為它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好。

2

1970年代,有人拿養老院里的老人做了個實驗。研究者讓大學生來探望老人,這對寂寞的老人們是個福利,而且每人都會獲得多次探望。老人們被分成兩組。

「強控制組」的老人可以決定探訪者每次什麼時候來和待多長時間:你下周四再來吧,陪我聊一個小時。

「弱控制組」的老人沒有決定權,是大學生告訴老人:我下周四再來,到時候陪您一小時。

兩個組的實際探訪時間其實大體相同。

結果強控制組的老人明顯變得快樂多了,精神和身體狀態都更好,用藥都減少了,所以控制權有利於身心健康,看來古人說孝要「順」還真有點兒道理。

過了兩個月,研究者覺得結論已經非常明顯了,也就終止了實驗。

但是幾個月以後,研究者再回訪養老院,發現一個沒想到的結果:強控制組有好幾位老人去世了!其死亡率比弱控制組高很多,這已經不能用統計誤差解釋。

一個人曾經有控制權,然後你突然剝奪他的控制權,還不如從來沒有過這個控制權。

這跟一切物質條件,包括服務員是否和藹可親之類都沒關係。關鍵在於,一旦進了養老院,你就成了被管的對象。所以對很多老人來說,進養老院之日,就是加速死亡之時。

1990年代,又有人拿養老院的老人做過一項研究。研究者這次沒做實驗,他們只是觀察對比了在養老院里也能活的很好的老人和活的不好的老人,看他們的生活習慣有什麼不同。結果發現,那些在養老院里混得最好的老人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有一種反抗精神。

比如說,他們在吃飯前非得搞個私下的食物交換活動。有個老人是這麼解釋的:今天發給我的是蛋糕,我本來也更願意吃蛋糕,但是我寧可跟別人換一個別的東西吃。換來的東西至少是我自己選擇的,給我什麼就吃什麼,這個我不能忍。

他們會把自己房間里的擺設改動一番,甚至要拆了傢具再重新組裝,有時候都會損壞傢具。養老院的管理人員跟老人開會商量,你們下次想要改動傢具,能不能跟我們說一聲,讓我們幫你改?這些老人的態度非常強硬:第一,我不需要你們幫忙;第二,我不需要你們允許;第三,下次只要我想改,還是自己改。

他們是拒絕被人設置生活的人。

而這項研究發現,恰恰是這些不服管的人,比別人活得更健康,壽命更長,生活更快樂。他們每天走動的距離是其他人的兩倍以上,他們吃飯能比其他人多吃三分之一,他們也最能記得服藥和鍛煉身體,他們跟親友的關係也更好。

事實上,這些不服管的老人剛進到養老院的時候,身體狀況跟其他人是一樣的,畢竟體格健壯的誰去養老院?真正的區別在於那些認命的被管者被養老院的固定生活模式給摧殘了,而這些反抗者沒有。

被別人控制是一種很難受的體驗,對生活掌握控制權,非常重要。

掌控感讓人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從而保持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

之所以說「權利是最好的春藥」,就是這麼來的。

3

老話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老話又說「細節就是魔鬼」。

這兩句話哪個是對的?

它們都是對的,只是適用場景不一樣,細節真正的意義在於獲得「掌控感」。

每當我心情比較亂的時候,我就會打掃衛生。看著乾淨的地板和桌子,對於自己的生活會有一種莫名的控制感,思緒也會慢慢變得有條理。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種能力非常重要,那就是:感受漸變的能力。

大部分事物的發展都不是突變的,或者即便有所謂的突變,也一定是積攢了一定的漸變之後發生的。比如陪在孩子身邊的父母可能感受不到孩子每天的成長,但是許久不聯繫的親戚朋友來串門的時候,他們就能發現孩子在這段時間漸變的結果。

這種感受漸變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們後天慢慢訓練的。

很多人學習瑜伽也好、學心理學也好,都是為了獲得了自己對身體的掌控感。當你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了解,也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越來越強,在生活也就越來越有信心。

獲得掌控感是自我提升的核心。

如果我自己有安全感,我就不需要別人給我安全感。

車子有油,手機有電,卡里有錢,這就是安全感。指望別人賦予安全感都是扯淡,再牛逼的副駕駛,都不如自己緊握方向盤。

4

在人們獲得掌控感的路上,有一個坑,無數人掉了進去,那就是:他們不但希望掌控自己,還希望掌控別人。

這麼做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

為什麼人們能接受最真實的痛苦,唯獨不能接受欺騙?

因為人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

當一個人試圖隱瞞事實,誤導大家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被控制的感覺。

遠離《孫子兵法》,遠離《老狐狸經》,遠離《厚黑學》,這些東西都是讓你去控制別人的。

《聖經》里說:你不定別人的罪,別人就不會定你的罪。

在微博上,很多人說這個人應該跟那個人在一起,那個人應該跟那個人離婚。把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在別人的身上,為了別人的事情操碎了心,然後回過頭來又埋怨自己的父母,逼婚、逼孩,干涉自己的人生。

再也沒有比這更讓人分裂的了。

5

很多父母希望子女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生活,然後按照自己的規劃讓子女結婚生子,只有這樣,自己才有安全感。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每一個父母都本能的認為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他們有無數的人生經驗來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對的,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苦,希望孩子能避過自己年輕時遇到的坑。

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能得到經驗,是因為他經歷過失敗。對於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來說,所有的經驗和教訓都是紙上談兵。小馬過河告訴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最重要,但我們總是畏首畏尾;刻舟求劍的故事告訴我們,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曾經的經驗並不能指導未來。

這些小學課本上就學到的道理,有幾個人能做到?這年頭,誰還不會講幾句道理?

在傳統的封閉社會,衡量人是有標準的,所以人才會有優點、缺點的說法。但是,在一個開放型社會裡,如果一個人有一個獨特的優勢,都有可能創造非凡的成就。這也是為什麼表面上看有缺點的人能夠成功的原因,這個機制在進化論上也可以解釋。

進化的原理是適者生存,也就是誰更能適應環境,誰更有機會生存下來。如果環境變了,原來的優勢隨時可以轉換成劣勢,缺點反而可能變成優點,所以在自然進化的過程中,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優勢、劣勢可言。

野生的水稻在成熟的時候都是要自然脫離的,就是水稻的殼要打開,把種子也就是大米蹦到外邊兒去。如果不能及時打開穀殼,就沒有辦法繁衍下一代,這是一個缺點,但是後來人類馴化水稻偏偏要挑那些成熟以後稻殼還是不打開的個體來育種,這是為了方便收割,否則一到成熟大米撒了一地,再撿起來成本太高了。

在生產隊大鍋飯的時代,人們對一個人評價的好壞就是這個人要聽話。現在,聽話不再是一個優點,當然也不是說它是一個缺點,而是「能力」成了更大的優點。因為你有能力,你能為別人賺更多錢,所以你才會被給予更多的信任。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能力越大,你闖的禍就可能越大。在一種僵化的體制下,不犯錯比得到好處更讓人放心。

在現代社會,周圍環境快速變化成了常態。文革、改革開放、互聯網時代,種種變化應接不暇。只有不斷適應變化,才能獲得更多優勢。

對於很多做子女的人來說,他們認為父母的期望是自己最大的枷鎖。這麼想是錯的,他們真正的枷鎖是:順從父母帶給自己的安全感。

我們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陪伴下長大,父母是自己的依靠,這使得我們不敢輕易違背父母的意願。這種想法一直延續到成年,大部分人依然擺脫不掉,他們可能從來都不敢承擔自己的責任。

那些順從父母的意願,工作和生活不開心的人,真的就一點過錯也沒有嗎?這些人也許是在想:我現在過的不開心,完全是父母逼的,而我只是在盡孝。

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不開心的責任甩給父母,這是大多數人在做的事。

理解父母的想法和按照自己想法去做事,這中間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

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夠生活的很好,但是他們擔心你做不到,在他們看來,還不如別瞎折騰了,直接聽他們安排就好了。

作為父母其實很矛盾,他們既希望子女超越自己,又希望子女可以聽自己的話。但這兩件事是矛盾的,一個人的複製品永遠不可能超越自己。

有些人覺得,自己要做成一件事來證明自己,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並不是這樣,你跟父母的每一次交流都在向父母證明自己的能力,越是能心平氣和、邏輯清晰的把未來規劃講清楚,父母越認可你的能力。

很多時候,來自父母的阻攔也是對你的考驗。你是否有勇氣面對自己的人生,做出屬於自己的決定,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社會之所以進步,是因為年輕人不聽老年人的話。

6

安全和安全感是兩碼事,雷雨的天氣能找個地方躲起來是對的,但是躲在樹下就不對了。

人在規劃自己未來的時候都是在追求一個安全感,但是有一點是最重要的,未來是不可知的。如果你已經知曉了未來的所有可能,你在制定一個安全的計劃,這是可行的。但是如果說未來是不可知的,總是有意外發生,那你追求的這個安全感還有什麼意義呢?

如果你想要從穩定的生活里獲得安全感,那麼你永遠都不可能獲得百分百的安全感,因為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是這個世界是變化的。

世界在不斷變化,你只有跟得上這個變化,並與這個變化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你才會安全。而追求安全感的人是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當中,不出現任何意外,這是不可能的。

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想要安全感,但不能得到安全。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斷的冒險才能安全,追求安逸反而是一種危險。

7

在《肖申克的救贖》里,老布出獄後就自殺了,因為回到正常社會讓他沒有安全感。監獄雖然囚禁了他,但監獄也給了他安全感。

人們一邊追求自由,一邊卻追求安定;一邊追求獲得更多的財富,一邊追求更多的福利。這是人性中的矛盾,很多情況下,兩者只能選擇一個。網路上各種各樣的爭論歸根結底來源於兩者的矛盾,這無所謂對錯,只是選擇不同而已。人性不變,對於兩者的爭論永遠不會停止。

許多人說渴望自由,但什麼是自由?隨心所欲才是自由,但是這正是安全感的大敵,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有力量面對自由。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習俗和文化觀念來約束個體,保持群體的統一性,這時候,禁忌就是無形的監獄。

在生活中,我們會通過別人的認可來賦予自己安全感,被越多人認可,安全感就越強。

結婚、生子、買車、買房,每一樣事都不落人後,這並不能讓你有安全感。站在大多數人群中間會有安全感,但這個安全感也許並不是你真正想要的。

這個世界上,要想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是需要超越本能的。

這就像是你被魚鉤刺中了手掌,由於魚鉤上有倒刺的緣故,你的本能要求你馬上拔出魚鉤,結果就是倒刺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也讓傷口更難癒合。所以,正確的處理方式是超越本能,你要強忍疼痛,用力讓魚鉤刺穿手掌。這時候,你的手掌上會留下一個貫通傷口,但它要比生拔出來的撕裂傷好得更快,傷疤也更小。

很多事做多了就習慣了,慢慢來,你會習慣的。

推薦電影

《我去哪兒》--導演:Gennaro Nunziante

《肖申克的救贖》-- 導演:Frank Darabon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隨風 的精彩文章:

TAG:王隨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