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战国青铜之“滇”文化,随葬品多与牛相关、男女老少都爱喝酒

战国青铜之“滇”文化,随葬品多与牛相关、男女老少都爱喝酒

事死若生 随葬品

虎噬牛铜枕

虎噬牛铜枕,战国,江川李家山17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器整体为马鞍形,翘起的两端各站立一头圆雕封牛,中部内侧为回纹图案,外侧为三组虎噬牛浮雕图像,双旋纹地。滇国墓葬中出土了多件此类青铜器,多置于死者头部,有的表面尚存人齿遗骸、头骨残片及耳环等物,遂定名为“枕”。

这件铜枕上的虎噬牛雕像与牛虎铜案主题相通,以牛、虎等代表财与权的兽纹作为装饰,可见此器当为古滇国贵族厚葬之明器。

立牛伞盖

立牛伞盖,战国,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伞盖整体似炊锅覆置状,盖面铸有细密的平行沟纹,边沿为一周网状纹,顶部焊接一圆雕立牛。伞盖内侧边沿有十个小环耳,原来可能用于悬挂小铃和璎饰,另有两个较大的半圆穿耳,供装木柄用。

这类伞盖在出土时,盖下大多压有头骨残片或牙齿,由此推知随葬于墓时,此器系放于木棺头端或撑于死者头部,似为招魂护主之物。在滇国其他的墓地曾出土过大型铜佣,手中即执有此长柄伞,即出土滇王金印的滇王墓葬。尚处奴隶制社会的古滇国,其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数量、粗精程度等,都是由死者生前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经济状况的优劣所决定的。能与滇王享受同样的随葬品,出土此铜伞的墓葬主人想必也是位高权重,富甲一时。

自在之民 礼乐饮宴

立牛铜壶

立牛铜壶,战国,江川李家山18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器为滇国时期的盛酒器,其阴刻纹饰与流线器形的结合,使整器呈现出灵动多变的美感。滇文化形成初期,由于当时的云南边疆与我国内地尚少来往,当时的滇文化多是一种区域性的土著文化,甚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包括中原地区的汉文化。反映在这一时期滇国的青铜器上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风格。

随着西汉王朝在滇池区域设置益州郡后,内地的汉族移民大量迁入云南,受汉文化的影响,此时的滇国日常生活用具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具有滇文化特征的立牛盖铜壶、双鹿柄铜勺及高壁铜杯等,也被中原地区的铜釜、甑、洗、鐎斗、耳杯等一类汉式器物逐步取代。

踞坐俑铜勺

踞坐俑铜勺,战国,江川李家山11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勺体为球形,正面开一圆口;柄端饰一圆雕男子像,男子裸身,梳螺髻于头顶,背靠杈形板,双手抱膝踞坐于圆形墩上,张口瞪眼,表情夸张有趣。在滇国墓葬的发掘报告中也表明此类铜勺多与尊、壶共出,可知其为从尊或壶中取酒倒入杯中的斟勺。

立牛铜葫芦笙

立牛铜葫芦笙,战国,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

此笙整体仿葫芦形,用青铜铸造笙斗,柄部弯曲,柄端铸一圆雕立牛,背面有一圆形吹孔;下端呈圆球形,其上有排列整齐的五个圆孔,出土时笙腹内有残断的竹管痕迹,说明此笙原五孔处当插有竹制笙管。滇国青铜器上屡见吹笙乐舞图像,由此可知此器为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吹奏葫芦笙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我国古代乐器八音分类中就有用葫芦制作的匏类乐器。《诗经·鹿鸣》中“吹笙鼓簧”即指此。今天,云南的诸多少数民族如彝、佤、怒、拉祜、傣、德昂等仍流行吹奏葫芦笙的传统。

从出土的大量滇国酒器和青铜器上的饮宴图像看,当时滇国饮酒风气尤甚,特别是在祭祀场所或节庆活动中,男女老幼多以酒助兴。如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祭祀场面贮贝器上,曾见有人手持酒壶饮酒的场面;在纺织场面贮贝器上,监督织布的贵夫人面前也放置有壶、豆、盘等器皿;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房屋模型中,也有壶、尊、勺、杯等酒器供参加祭祀者饮食之用。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藏】头条号!

漫谈:古玉色沁的分类和成因

清宫旧藏十三件宣铜器的科学检测结果(上)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家》杂志App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战国 的精彩文章:

带你走近曾侯乙墓,感受战国古玉的辉煌!
法家在战国是儒家分支,成就儒家战国第一学派!
记住两个词,春秋和战国不再傻傻分不清
日本战国题材新游《战国幻武》首度曝光
战国古墓发现“现代”水晶杯,真是古代制作非“摸金校尉”遗留

TAG:战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