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縫紉機樂隊》火了集安,其實那裡的好太王碑更有名!

《縫紉機樂隊》火了集安,其實那裡的好太王碑更有名!

昨晚一個人看了場電影《縫紉機樂隊》。

感覺比那些只為票房胡拼亂湊的商業喜劇片好多了。

我坐在黑暗的影廳里,被這個追求夢想的故事感動了,忽然感覺自己依然年輕,還有夢想的殘餘在心中燃燒。

導演和主演大鵬,是吉林省集安人,因此電影中故事就發生在集安。

東北邊境小縣城走出一個當紅藝人不容易,他如此回報家鄉其心可嘉!

一個電影就這麼輕輕鬆鬆讓全國很多人知道了集安。

這也許就是文化的力量。

我所知道的集安,與搖滾無關。

在民國時集安還叫「輯安」,因為那裡盜匪橫行,治安不好,上級政府名之「輯安」,無非想讓官員有所作為,像《讓子彈飛》里的縣長一樣以求平安一方。

民風剽悍算不算是搖滾的天然基因?

集安那裡到底是不是搖滾之鄉,我不清楚。

但我十分清楚,著名的《好太王碑》就在那裡。

喜歡學習隸書的書家,幾乎沒有不了解這塊碑的。

如果在全國範圍內,選出實物尚存在中國古代十大著名隸書碑刻,我想《好太王碑》應該有一席之地。

集安小城從前之所以聞名,是因為這裡曾經是古代高句麗的都城。

高句(gōu)麗(lí)是古代東北地區一個民族政權。

公元前37年,北扶余之高句麗人朱蒙建國五女山城。後高句麗的第二代國王琉璃王遷都集安。集安作為高句麗的國都,歷時425年,經歷了十九代王。在高句麗王朝鼎盛時期,這裡曾是東北政治、文化、經濟交流的中心。

高句麗滅亡於唐朝。共存世705年,前後經歷28位王。

如今這裡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其中《好太王碑》在書法界久享盛名。

好太王碑是高句麗二十代王長壽王為其父十九代王好太王立的碑。

全稱「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比王羲之寫蘭亭序的永和九年,只晚了61年。

這塊碑石為方柱形,高6.39米,共存1775字,碑文內容涉及高句麗建國傳說及好太王的豐功偉績。1961年被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碑文字為近於楷書的隸書,有「海東第一碑」美譽。

我第一次見《好太王碑》碑片,是在大連圖書館。

那是一次館藏碑帖拓片展。直通二樓6米多高的好太王碑拓片就懸掛在大廳里,一入門撲面而來,不覺為之一震。這氣勢,攝人心魄,如此巨大的碑刻在中國古代恐怕實不多見。

這種拓片質量很好,也很完整。屬於館藏珍品。趁展出的機會,去現場欣賞了兩三次,每次站在拓片面前,都感覺十分震撼。

東晉時,高句麗王朝偏居東北地區,文化與中原漢文化一脈相承,但這件出自少數民族之手的《好太王碑》顯現的出來的古樸、豪放、簡單的風格,還是有些讓人有點迷惑不解。隸楷之間的字體,很多字已經寫得十分超前和現代,其書寫水準一點不遜於中原。集安現屬通化所轄,古時高句麗在書法上如此「通化」,讓人始料不及。

好太王碑一方面字形向楷書進化,一方面筆法延續著篆隸書的古法。

結字求簡,線條有篆籀氣。這種方整純厚、簡單古拙、雄渾豪放、以及濃烈的趣味性,一直為當代書家所迷戀。

其實書法在字體演變過程中,過渡階段最迷人。因為它的不完美,讓學習者有了廣闊的想像力和個人發揮空間。而秦小篆、漢八分和唐楷,由於過於成熟和完善,反而很難寫出新意。

好太王碑就是這樣的一塊在當代書壇依然廣受追捧的隸書名碑。

好太王碑的書法特點:誇張對比明顯,經常改變結構,已經出現草法介入,整體顯得結體方線條圓。舉倒說明如下:

駕、命、資。這三個字的結構對比就十分誇張。

感覺像小孩子寫的娃娃字,一反常規,拙趣十足。

滿、聆。這兩個字的結構,結構改變。

重新組合之後,既融為一體,又充滿神秘感。

道、開。這兩個字已經出現草化。

「道」的走之,「開」的門字,兩筆即成。

簡單的結構,為草書的起跑創造出無限可能。

以「開」字為例。

草從隸來,好太王碑中的這個「開」字與後來的草書,是如此連帶進化的,可謂一目了然。

《好太王碑》為什麼會形成如此鮮明的風格特點?

要知道,同一時代的東晉時代,王羲之已經把楷書、行書和草書都推上了一個高峰。手札尺牘的行草書,在南方已經是流行書風。為何東北的高句麗寫碑時依然是隸楷之間的過時狀態?

也許是地域差異使然。文化中心與邊遠地區的書法發展不同步現象所致。

還有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漢文化的不平衡,造成書法的不同步現象。

南派書法,楷法成熟,促進行草發達,以韻勝。

北方碑版,以隸楷為主,性格與刀工使然,以質勝。

字體的演變十分緩慢,最後到隋代,依然隸楷碑版常見,到了唐朝隸意漸失,才徹底融入唐楷之中。

但這些又不是絕對的!別忘了,當年郭沫若發起「蘭亭論辯」,就是因為發現南京出土的東晉王興之夫婦墓誌,與《蘭亭序》字體區別巨大,而斷定《蘭亭序》不真。

看一下這件東晉墓誌,書風與《好太王碑》倒很相近。

這說明南北方的書風差距並不是想像中那麼明顯。

這可能與書寫載體與用途有關。如果拿十分莊重的墓誌刻石與文人之間的手札書信相比,肯定是寫信更隨便一些,而刻石必須以古法為之,以顯對逝者尊重。這麼說,好太王碑也是如此。想像一下,東晉時的高句麗文人寫信的風格也大概和王謝家族子弟差不太多吧。

集安除了這塊東晉高句麗《好太王碑》,還有一塊刻石值得關注。

那就是魏《毌丘儉紀功碑》。

在高句麗立下《好太王碑》之前的172年前。也就是正始三年(公元242年),曾一度歸服的高句麗反叛魏國。曹魏朝廷下令命幽州刺史毌丘儉率大軍征剿。

正始六年五月,大敗高句麗,凱旋。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

這次毌丘儉東征,是中原王朝對東北地區有史以來最遠的一次征討,魏之勢力遠至今俄羅斯濱海地區,高句麗幾遭滅頂之災,以後四十餘年,高句麗不敢再向遼東入寇,並頻頻向魏、晉納表稱臣。

1906年, 吉林集安鄉民築路,發現此殘碑。殘長39厘米、寬30厘米、厚88.5厘米。漢字陰刻,可見7行47字,另有三字雖殘但可辨識,共得50字。

此碑現藏遼寧博物館。

毌丘儉紀功碑書法是標準的魏晉時期隸書風格。

承東漢八分書的余續,明顯受熹平石經影響較大,並進一步規範化與工藝化。

由於石質粗糙的影響,顯得金石氣很濃。

有意思的是,毌丘儉攻陷丸都山城之後,以為高句麗已滅。掠近萬奴隸撤軍中原。生命力極其頑強的高句麗,70年後又重返丸都城。後來又經前燕大軍再一踏平丸都山城,給予重創。但到了好太王時代,高句麗又一次捲土重來,開疆拓土,並迎來高句麗王朝的盛世。

小小的集安城,承載著兩千年的風起雲湧,見證過一個高句麗王朝的興亡。

如今,古迹猶在。好太王碑依然不朽。

有機會我一定要去趟集安,不去找什麼廣場上的大吉他,而是懷著一顆虔誠之心,好好看一下1600年歷史的《好太王碑》。

————————————————

王百會,網名牧雲軒主人、龐坨子。

生於遼西黑山,現居大連,職業報人。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

牧雲軒聊書法

不一樣的原創!喜歡就加關注!

蘋果用戶讚賞專門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牧雲軒聊書法 的精彩文章:

80歲的陸遊,用猩猩毛筆寫了一件傳世書法!
日書三萬字!色目人康里巎巎把書法寫飛了!
祝枝山的章草難得一見!這篇《書述》寫於臨終那一年
文徵明大器晚成,89歲臨《蘭亭序》出神入化,不服不行!
《因明入正理論後疏》寫卷,代表敦煌草書最高水平!滿眼繁華而又字字簡約!

TAG:牧雲軒聊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