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茶里的「苦靜凡放」,「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

茶里的「苦靜凡放」,「十年修酒客,一世做茶人」

茶與佛教的最初關係,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則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與茶中,都包涵有「苦靜凡放」四字。一茶一禪,曲徑相通。

一、「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苦、集、滅、道」四諦。四諦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中的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茶性亦苦。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二、「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但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三、「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此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瑣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靜慮,從平凡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四、「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彆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十八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鬆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水秀山清,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放下一切瑣碎和心事,「偷得浮生半日閑」,是多麼自在的境界。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做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漢唐明月宋時風,禪意的芬芳,隨茶香彌散了千年。茶與禪,以如此優美婀娜的姿態沁入我們的生活,沁入我們的心脾。泡上茶,打開經書,喧囂擋在心外,一切都將變得純凈輕盈。時間在茶中過得舒展而緩慢——彷彿,光陰在此停留,這一切的安靜,都是踏實的,這光陰的老去,都是心甘情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夷茶 的精彩文章:

對於茶,你最關心的是什麼?
醒茶在泡茶中尤為重要!
在你看來,多少年的茶才算得是「老茶」?
秋季飲茶,給你的腸胃減減負吧!

TAG:武夷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