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英帝国的战斗民族在山东|大象公会

大英帝国的战斗民族在山东|大象公会

英国人用警察,还得靠咱山东老乡。




文|姚白莞  日飞




2012 年梁振英当选香港特首后,他的原籍山东威海立刻受到媒体关注。




香港虽然是族群纷杂的国际性城市,但八成以上人口来自广东,山东所属的「

中国其他地区

」只占 2.1%,和外籍人士比例相当,能成为特首产地实属不易。







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梁振英父亲的职业:「香港威海卫警察」。




1920 年代,港英当局从山东威海卫殖民地大量引进华人警察。他们不但服从命令、强壮善斗,而且粤语口音诡异,聚居于警察宿舍,难以深度融入香港华人社会,很快成为殖民当局最为倚重的中坚力量。




不过,威海卫警察并不是香港警队的第一支外来力量。为英国殖民当局服务更早更久的,是来自印度的锡克人——他们佩戴着标志性的巨大头巾,在上海租界俗称「

红头阿三

」,在香港殖民地俗称「

摩罗差

」,在大英帝国称霸远东的时代,是这一地区最著名的战斗民族。




锡克人,即上海人俗称的「

红头阿三

」,是信奉锡克教的宗教民族,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锡克男子以标志性的头巾行走世界,辨识度很高





南亚战斗民族



1845-1849 年,英国两次战胜印度西北部的锡克帝国,锡克人从此成为大英帝国的子民。锡克军人的出色战技,给损失惨重的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欧当时正流行一种「

军事种族

」理论,认为某些人类种族在生物学和文化上比其他种族更擅长军事活动。


 


在白人兵力有限的英帝国看来,锡克人正是他们苦寻不得的「

军事种族

」。





锡克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得益于步兵和炮兵曾受过的欧式正规训练,剽悍尚武但拒绝变革的骑兵,反而是军队的短板。图为第一次英锡战争中的 Ferozeshah 战役





英印当局大批招募锡克士兵,频繁用于征战世界各地。义和团运动期间,港英政府担忧义和团南下,即从印度大量聘请锡克士兵。





他们到港后不久即集资建成一座锡克庙,至今仍是皇后大道上的著名地标



英印军官们还撰写了不少吹嘘锡克士兵神奇表现的回忆文字,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的英属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锡克「

军事种族

」的刻板印象。




更可贵的是,锡克人与印度其他族群关系不佳,特别是在 1857 年印度大起义期间,锡克人雪中送炭,帮助英军维持秩序、押送物资,对参加起义的印度同胞更是不乏暴行,与英国殖民者结下了深情厚谊。





锡克人参与处死印度起义者




与此同时,远东其他各殖民地面对着严重的治安问题。在香港和英属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等华人聚居地区,华人秘密社团星罗棋布,从事各类犯罪和阴谋活动,甚至多次策划暴动。




即使是凭借「

华洋分局

」的种族隔离政策而多年和平的上海租界,也在太平军和小刀会的冲击下,不得不接收大量前来避难的华人难民,治安形势急剧恶化,上海沦为著名的远东犯罪之都。(参见大象公会文章《从上海到乌克兰:防暴警察进化史》)







各地警队成立初期,最优先招募的当然是欧洲警员,但他们的工资太高,动辄数倍于当地人,又难以适应当地气候,工作表现也不够出色——来东方讨生活、还愿意当警察的欧洲人,往往不是失业水手就是逃兵,素质低下,甚至腐化堕落。



1860 年代担任香港总督的麦当奴(Richard MacDonnell),曾怒斥香港警队是他见过最腐败低效的组织,在他的强力反贪之下,总数不过百人的欧洲籍警员中,竟有多达八位英籍督察落马,堪称高薪养贪。





麦当奴港督墓




依赖工资低廉的当地人更不明智,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便利,当地警员普遍贪污成风,还容易与犯罪团伙勾结,可靠性堪忧,令英国同事防不胜防。




这些殖民地的高级警务工作者,如果此前曾在印度供职,难免会对物美价廉的锡克同事充满怀念。






▍资料来源:上海档案馆编《工部局董事会会议录》





1865 年,英国警官 C. V. Creagh 从印度转至香港工作后,便向治安困难的港英当局提出建议:引进锡克警察。




锡克人此时也正愿意外出工作,他们生活的旁遮普地区被英国吞并后,仍然以中小农生产为主的锡克人难以与擅长规模化经营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竞争,普遍面临阶级向下流动的危机,外出打工是难得的人生机遇。




1867 年 5 月,第一批 200 名锡克警察被招募到香港警队,成为锡克人移居华人世界的起点。此后几十年间,各远东殖民地锡克人社区纷纷建立,都与旁遮普老家联系密切,由此形成了锡克人自己的移民网络。





街头的锡克警察,堪称大英帝国远东殖民地的标志性景观之一,照片拍摄于上海南京路




锡克警察从此冲出印度,走向亚洲。




战斗民族的沦落



锡克人在各殖民地和租界的表现确实不负众望。他们身材高大,头缠红布,满脸大胡子,在镇压暴乱和震慑歹徒方面天赋过人。1879 年海峡殖民地的一场暴动中,仅二十名锡克警察就成功驱散了数以百计的暴徒。




据当时的西方人观察,华人对这些长相奇异、「

大头绿衣

」的黑脸大汉普遍心存畏惧。1898 年的一期《法兰克福报》报道称:「

锡克人也骑马,斜跨着长剑……打起人来很是野蛮。中国人很怕他们,没事的时候根本不敢走近他们……








除了体格强健,作风硬派,受限于语言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锡克人很难融入殖民地华人社会,无从与当地犯罪团伙勾结,确保了对殖民当局较高的忠诚度。 




一段 1901 年的上海南京路视频,45 秒左右锡克巡逻队出场,身高体格对周围的中国人构成气势上的压制





1878 年,港英当局称赞锡克警察是整个警队的基石,政府机构和欧洲人居住区的守卫工作也放心交到了锡克人手里。





锡克人对香港警队影响深远,直到现在很多警署仍有吃咖喱的传统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锡克警察有如此好评。




经历过殖民时代的上海老人,往往对「

红头阿三

」印象不佳。在他们的回忆中,上海租界的锡克警察堪称狐假虎威的典范,在英国主人面前奴颜婢膝,对华人则残忍暴虐。





反映锡克警察殴打华人的漫画




在华人市民看来,锡克警察中文水平低下,行为粗暴。锡克交警为了使语言不通的华人遵守交通规则,不得不频繁使用肢体语言。





作家姚克明《上海洋泾浜》一书中,其父亲回忆,自己仅因乱穿马路,便遭锡克交警一顿痛打




这些彪形大汉并非不懂细致体贴,据《法兰克福报》报道,每当有欧洲人在殖民地酒吧醉酒闹事,局面难以控制时,锡克警察会立即柔性出手,予以保护性逮捕,在亲切询问住址后,为其叫上一辆人力车。





1936 年出版的《丁丁历险记·蓝莲花》中,锡克巡捕试图殴打欧洲人丁丁的情节,在现实中很难出现




不过,对殖民地当局而言,锡克警察也不时令人头疼。随着各殖民地锡克人进一步联络互助,共享移民信息,他们很快就不再淳朴善良,开始漫天要价了。




十九世纪末,由于香港锡克警察的工资比新加坡同行高,引发后者抗议,新加坡当局被迫在 1900 年提高了薪水。消息通过移民网络传回香港后,香港锡克警员随即也集体抗议,认为应该享受同等幅度的提薪,香港当局最终也在 1901 年屈服。


 



大英帝国各殖民地内部形成的跨国信息、人员交流网络,为锡克军警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




香港提薪的消息很快传到上海,还没等租界巡捕房的锡克警察正式罢工,工部局就紧急给予了加薪。




频繁抗议、罢工无非小节,真正不能容忍的是忠诚的贬值。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印度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不少印度独立分子开始利用锡克跨国移民网络传播反殖民主义思想,这些秘密活动严重动摇了殖民当局对锡克军警的信任。




尤为雪上加霜的是,1919 年,英印殖民当局开枪镇压违抗禁令公开集会的锡克教徒,酿成著名的阿姆利则惨案。不但印度各界群情激奋,远在香港、上海的锡克警队也人心不稳。





涉及阿姆利则惨案的英国人奥德怀尔于 1940 年被锡克人暗杀




不过,天下的「

军事种族

」不只锡克一家,愿意给殖民当局当警察的也大有人在。锡克警察不再是基石,梁振英父亲的香港警察生涯即将开始。





来自山东的新战斗民族



1898 年,英国与清朝订立条约,威海卫从此成为英国殖民地,直到 1930 年。





为了这一新殖民地的防务和治安,人手短缺的殖民当局就地取材,招募了一千多本地中国青年,组建了一支被称为 The 1st Chinese Regiment 的雇佣军团,即俗称的「

华勇营

」。




英国对这支军队期望甚高,不但尉级以上军官均从英国正规军调任,而且全部配以马丁尼-亨利式来复枪,甚至配以先进的马克沁机枪。




经过英国军官的悉心调教,这些农民的表现还算出色,英国军官夸赞他们「

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各个都是射击高手,并且很好养活,对食物没有什么要求…

」甚至「

大炮的精准度简直不可思议

」。








淳朴善良方面,威海人表现比锡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英国军官评价他们是「

十分优秀的行军者和挑夫

」,「

很少而走很远

」。





更让殖民当局惊喜的是,中国军团对殖民当局表现出「

过度的忠诚

」,表现远超印度起义中的锡克人。


 


1899 年 5 月 5 日至 6 日,英国官员在勘定威海卫边界时,遭到上千村民的武力阻挠。面对老乡,华勇营士兵没有犹豫,果断开火,当场打死 29 人,其中包括华勇营第四连某士兵的父亲。




按照英国人的一贯思路,又一支「

军事种族

」得到钦定。






1900 年,义和团之乱爆发。威海卫华勇营派出 363 名官兵随英军参战,先后参与了联军对天津和北京的进攻,阵亡 20 人




实际上,英国人对「

华勇营

」的印象主要源于带兵军官的回忆录,出于邀功心理和个人感情因素,内容常有意夸大其词。




所谓遵守纪律更是无稽之谈,根据英军资料,1899-1901 年三年间,共有八百多人开小差,相当于跑掉了整支军队,甚至经常有父母跑到军营来把孩子带回家。这些信息在回忆录中只字未提。




威海人愿意为英帝国服务则实属正常,由于租期较短,殖民当局除了维护治安外,对威海卫居民的风俗和生活方式几乎完全不加干涉,甚至到 1920 年代仍不肯禁止妇女缠足,只是提醒大家早做准备,等威海卫回归祖国怀抱以后,中国官员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1954 年出生的梁振英,就曾因深情回忆他的「扎脚母亲」,与大众对民国女性的理解有较大反差,而遭到香港媒体质疑




1922 年,香港发生海员大罢工,部分广东籍警员镇压不力。紧急关头,港英当局果断前往威海卫招募警察。




当局认为:威海卫人虽与广东人同为华人,但南北两地语言文化差异巨大,天然隔膜,不容易受粤港等地政治风潮的影响,忠诚度足以保证,作为锡克人之后的新军事种族,正合适负担起香港的治安。





▍威海卫警察在香港生活多年仍口味不改,不但各警署要配鲁菜师傅,据说对违法摆摊的水饺档都网开一面,著名的「

湾仔码头

」即起步于这样的水饺档





为避免警员受民族主义思想的蛊惑,募警标准主要看重身高体格,对文化素养并不重视。1924 年底,到达香港的威海卫籍警察已达 275 人,占到全港警察总数的五分之一。




这些威海卫警察被单独编队,接受比本地广东籍警察严格得多的训练,甚至还要掌握轻机枪的使用。驻守地点主要位于港督府、立法院、高等法院等核心政府部门和山顶欧洲人居住区,受器重的程度非同一般。






受训严格的威海籍警察,长期垄断港警的仪仗队,警容警貌一流

/ 图片来源:《香港威海卫警察纪事》





除了保卫核心市政机关,香港警队中专责应对暴动、骚乱和紧急事故,被誉为「

暴动杀手

」的冲锋队,一线警员也几乎全由威海卫警察充任。








1967 年,受大陆文革影响,香港左派分子掀起六七暴动。冲锋队作为平暴主力,一面保卫港督府,一面外出直面暴乱分子,并在左派工会、学校和商号缴获大量攻击性武器。暴动后期,冲锋队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处理满街乱滚的土制炸弹,曾一次就缴获炸弹 200 多枚。




威海卫警察的英勇表现,引起了广大暴动者的极大愤慨,甚至有人向荷里活道警察宿舍投掷炸弹,宿舍不得不封闭大门禁止出入,由警方运送日常饮食。





▍著名的荷里活道警察宿舍,曾出现在《三更之回家》等不少影视剧中。由于威海卫警察粤语发音不佳,常被戏称他们住在「

糊里糊涂

」(荷里活道)




不过,长期为英国人效力,并没有磨损炎黄子孙的成色,威海卫警察依然心系祖国。




1980 年代,曾有威海籍警员回大陆家乡的公安局交流访问,看见满院子的制服人员,不是地上蹲着就是角落蜷着,实在有辱警容,当即给予了亲切又严肃的批评教育。




英国殖民者对威海卫警察的偏爱,并不限于香港一地,在汉口、上海、厦门鼓浪屿等地,但凡有英租界的地方,一般也都活跃着数目可观的威海卫警察,他们最后大多都落户当地,融入所在城市。





▍刘恺威的祖父也是威海卫警察





落户上海的威海籍警察不会想到,除替子孙谋得宝贵户口,他们也不经意间为山东老乡挣到了意外的历史遗产。




据葛剑雄《上海人说上海话》一文的说法:上海人虽歧视苏北人,却并不歧视山东人,因当年租界有大量华人巡捕操山东方言,得罪不起。






▼ 点击阅读原文,向大象公会提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公会 的精彩文章:

这儿有一条锦鲤等你转发|大象公会
为什么旅游街都大同小异|大象公会
识相一点,自己去死
识相一点,自己去死|大象公会
为什么要保护长城|大象公会

TAG:大象公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