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這些九位傳奇制壺人物都不知道,還談什麼「玩壺」?

這些九位傳奇制壺人物都不知道,還談什麼「玩壺」?

紫砂在我國一直都很盛行,從明至今五百年來,各朝各代都不乏名家輩出,紫砂的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而民國紫砂界,也有著這樣九位傳奇制壺人物.....但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的身影也漸漸地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如今玩壺的壺友們,你們還記得民國時期紫砂界有哪些傳奇制壺人物嗎?

1.程壽珍

清咸豐至民國初期的宜興人,是一位勤勞多產的紫砂壺名家,師承其養父邵友廷,擅長制形體簡練的壺式。作品粗獷中有韻味,技藝純熟。所制的「掇球壺」最負盛名,壺是由三個大、中、小的圓球重疊而壘成,故稱掇球壺。其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

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中年至晚年僅制三種,掇球、仿古、漢扁。技藝嫻熟,是個多產作家。

2.陳光明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名工。字匡廬,名潤寶,小名順定,籍貫金陵,自幼僑寓蜀山,善作玩具和果品,如核桃、菱角、栗、柿、橘子、靈芝等,細巧玲瓏,色形逼真,洵絕技也。

顧景舟記曰:「陳光明,字匡廬,小名潤寶。中年以後,依其女僑遇上海。技藝較同輩精緻,被同代藝人譽為二陳,即清初陳鳴遠,清末陳光明」。

3.俞國良

俞國良:造壺精工,氣格渾成,擅制傳爐壺,勻挺有力,樸質工整,彷彿天成。顧景舟評曰:「俞國良,原籍無錫,1939年卒,享壽六十五歲。傳器製作嚴謹,器形格調雅緻,是晚於黃玉麟的名手,但總的表現,又遜於黃玉麟一籌。」

他曾受聘到蘇州金石家、書法家吳大溦家制壺,用印「愙齋」,意在謹慎恭謙,款式有「漢君壺」、「乳鼎壺」、「白泥大壺」等。清末為兩江總督端方制壺,用印款為「陶齋」、「寶華庵」。民國四年1915年,為葛德和陶器公司、利用陶器公司制壺,所作「四方傳爐壺」,作為中國送展紫砂產品之一,獲1932年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優秀獎。

「紅大傳爐壺」,為名泥「大紅袍」所制,色澤朱紅,肌理滋潤,結構自然,做工精良,是俞國良最佳傳器,是宜興朱泥器中之罕見者,現存於馬來西來,蓋鈐「國良」篆文小方印,底鈐「江蘇省物品展覽會特等獎,俞國良,民國念六年,時年六十四」楷書方章。

4.李寶珍

蜀山南街人,大個子,臉上有疤,為人忠厚誠實。貧民出身,師從俞國良,制壺技藝十分精良。1915年由宜興利永公司推薦,與楊阿時、吳雲根同赴山西平定縣創辦平民陶器廠,任技師,時約三年,回蜀山後添置平房三間,成家,其妻張苟鳳,在紫砂合作社成立後在廠做傳爐壺。

他曾於1933年赴蘇州興辦陶器廠並任技師,為時二年。李寶珍藝精到,甘願受貧,也不肯製作粗貨,生不逢時,故他不讓兒子學制壺。其傳器有「葵仿古」、「紫砂大磨壺」、「竹鼠壺」、「傳爐壺」、「魚化龍壺」、「圓條壺」、「犀登壺」等。

5.蔣燕亭

清末民初宜興紫砂名工。原名宏高、鴻鵠,曾用名志臣,後改名燕廷、燕亭,江蘇宜興川埠潛洛村人。工治壺,尤擅仿作。二十世紀初在上海,為仿製陳鳴遠作品主要人物之一。

燕亭為當代名師蔣蓉伯父,蔣蓉曾隨之學習仿製古代紫砂技藝,後由燕亭介紹蔣蓉至上海古董商虞仁恩處仿製紫砂古壺。燕亭技藝全面,所制質樸精工,名聞一時。擅制水盂、水滴、文房用具、雜玩等項,尤以雕塑器型為佳。30年代進入成熟期,被聘至上海專門仿製古董及紫砂名器,「為他人作嫁衣裳」,真假難辨。雕塑作品有「鐵畫軒」款的「東坡玩硯壺」等。

6.汪寶根

號旭齋,宜興蜀山西街人。他粗識文字,隨伯父汪春榮學藝,出師後曾在蜀山利用公司、宜興吳德盛陶器公司、上海鐵畫軒公司當技師,製作高檔紫砂陶。汪寶根秉性耿直,好強爭勝,1935年宜興陶業紫砂公會籌措展品之際,曾費時數十天,製成「大東坡壺」和「三友壺」,以加芝加哥博覽會,並獲優獎,為一時佳話。後名聲大振。

汪寶根制壺,要求很高,時常向名師黃玉麟求教,所制魚化龍頗負聲譽,龍鱗細膩,龍頭、龍舌能動,十分精美。他是創新品種較多的近代紫砂藝人之一,有數十種,以上合梅、上圓竹段、五瓣上合桃、六方竹鼎、高梅段、葵仿古為最。所作壺,喜用櫻桃小嘴的包嘴型顯其特色,出水流暢,廣受喜愛。汪寶根的《上桃合菱壺》現為宜興陶瓷陳列館收藏,《線雲壺》則被紅學專家馮其庸珍藏。

7.馮桂林

宜興蜀山人,民國時期紫砂藝人的傑出代表。年少時,是江蘇省立陶器工廠「陶工傳習所」第一批藝徒,師從程壽珍、范大生等名師,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先後為汪裕泰、利永、吳德盛等公司制壺,聲望日隆。1930年前後,汪裕泰聘馮桂林去杭州制壺,壺鈐店齋號記,馮只以「卷翁」作印章款。

其仿古作品和傳統產品,有「佛手壺」、「柿子壺」、「線圓壺」等,俗中出新,多有新意,尤善以竹入壺,變化多端,竹身筒、竹節嘴、竹筒把、竹節鈕,銳意提練,巧妙組合,生動地描繪了竹的生機,如「竹根壺」、「四方竹段壺具」、「五竹壺」、「上圓竹段壺」等。其壺藝特徵,既有整體的完美氣勢,細部刻畫也絕不含糊,每成一作,常屬精品。

馮的傳世作品有「福壽蟠桃壺」、「龍頭玉環壺」、「笠壺」等。受聘於吳德盛陶器公司所用,壺底有「金鼎商標」印記;受聘於潛洛許立生,制器則用「立信」印章。還受聘于吉德昌。不僅精於壺藝,還有觀音等佛像、三腳蛤蟆等雕塑作品傳世。但英才早逝,年僅39歲。

8.范鼎甫

蜀山西望圩人。不僅善制壺,還擅長雕塑。其力作「鷹」,雙翅微展,毛羽纖細,兩眼圓睜,停立山石,栩栩如生,泥現灰黑,形態逼真,是件難得的藝術品,曾在 1935 年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上獲金質獎章。

9.范大生

字繩武,號承甫,蜀山西望圩人,范鼎甫的徒弟。善制合葵、魚化龍等壺。先後受聘於宜興利用陶器公司、吳德盛陶器公司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公司。

民國五年又受江蘇省立第五中學校長童斐之聘,任該校陶業教師。一生勤奮好學,刻苦鑽研,制壺技藝精深,《大生壺》名噪一時,傳世之作有《合棱》、《魚化龍》、《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壺。造型渾樸有致,色澤勻稱,均為壺藝珍品。精心創作的大型陶塑《雄鷹》曾獲1935年英國倫敦藝術博覽會金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馬談紫砂 的精彩文章:

紫砂泰斗不止顧景舟,還有他們
紫砂的宜茶特性-喝茶必懂
紫砂壺半手工和全手工的區別
紫砂壺和茶的邂逅,讓茶湯更有韻味

TAG:小馬談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