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因為這個DARPA實驗室的靈魂人物,讓人類跨步進入互聯網新紀元

因為這個DARPA實驗室的靈魂人物,讓人類跨步進入互聯網新紀元

國慶節小長假,

當你用滑鼠操作電腦快進電視劇的時候

你應該感謝一位逝去不久的老人。

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互聯網。

今天編程教授就和大家分享下這位大師的故事。

他叫羅伯特·威廉·泰勒

沒多少人聽過這個名字,

如果你搜索羅伯特·泰勒,

第一個結果是那位拍《魂斷藍橋》的好萊塢男星。

我想跟大家說的是另一位羅伯特·泰勒,

如果沒有他,

我們享受互聯網、

個人電腦帶來的高效率生活,

可能會晚來 20 年。

羅伯特·泰勒

PS:我們常以為萬維網和互聯網是同一個東西,但其實不是,萬維網出現在 1991 年,但互聯網出現要更早 25 年,最大功勞屬於羅伯特·泰勒。

早期經歷

1932 年 2 月 10 日,

羅伯特·泰勒出生在達拉斯,

28 天后他被聖安東尼奧的一對夫妻收養,

養父是一名衛理公會派牧師,

因為父親經常被分派到不同教區,

所以年幼的泰勒也要跟著到處搬家。

他16 歲時就讀南衛理公會大學,

雖然沒有認真學習,

但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

50年代初期,

他曾在美國海軍保護區服役,

後來回到德克薩斯大學,

開始了愉快的學霸時光。

GIF/406K

在寫有關實驗心理學的論文期間,

對人機交互的新形式產生了濃厚興趣,

最後泰勒論文研究的是耳朵和大腦如何給聲音定位。

為了分析數據,

泰勒得將數據送到學校的計算中心,

看到工作人員用打孔卡片操作巨大的計算機時,

泰勒震驚了,

GIF/276K

他覺得這種方法雖然普遍但太荒唐,

因為他知道「計算器「可以操控符號——

低電壓代表1,高電壓代表0,

這些1和0可以結合起來代表字母,

字母可以結合起來代表文本,

文本可以結合起來代表知識。

GIF/24K

直到後來他讀到了利克萊德寫的《人機共生》,

我們前面提到過的互聯網概念創始人,

這篇論文指明了互聯網和個人電腦發展的路線,

它引導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

這篇論文給泰勒在 NASA、五角大樓、施樂

以及後來的數字設備公司的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參考。

投資助力滑鼠誕生

1961 年,

他在 NASA 做項目經理,

當聽說斯坦福研究院有位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

研究怎麼讓人和計算機直接交互,

他決定向這項研究提供更多資金。

正是這筆資金直接促成了滑鼠的誕生。

發明互聯網、引領電腦圖形交互、激光印表機

1966 年,

泰勒在五角大樓擔任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

這個辦公室屬於美國高級研究計劃局(簡稱 DARPA)。

當時 DARPA 同時在贊助三個獨立的計算機研究項目,

並使用三個獨立的計算機終端跟這三個項目溝通,

一台在麻省理工學院,

一台在加州伯克利大學,

一台在加州聖莫妮卡市。

由於距離甚遠,

協作起來非常麻煩。

泰勒認為這樣效率太低,

他想用一個單一的計算機網路將這些項目連接起來,

得益於大學時代學習的心理學,

泰勒根據人類神經網路提出了一個構想,

並得到了領導的支持。

這個想法促成互聯網前身——ArpaNet 的誕生。

期間泰勒不遺餘力地搜羅各方計算機將才,

其中包括計算機天才拉里.羅伯茨、

提出「分散式通信理論」的保羅.巴蘭、

起草TCP-IP協議的羅伯特.卡恩和溫頓.瑟夫

和分組交換理論的專家倫納德.克蘭羅克等一系列專業人士。

他們描繪了如「漁網」般分散式網路的構想,

提出取消中心節點的特權地位。

這張網提供了數據流動的無限可能途徑,

簡單說,

就是漁網上一個節點到達另一個節點有無限多的可能性,

每一個點都是重要的也都是不重要的,

這張網上每一個新加入的點都能和已有的節點互相擴張和增強。

直到1983年1月1日,

阿帕的TCP-IP協議在眾多網路通訊協議中勝出,

打破了各個機構設立不同規則的局限性,

成為人類至今共同遵循的網路傳輸控制協議。

1968年,

他與利克萊德聯合撰寫了一篇論文《作為通信設備的計算機》。

該論文描繪了計算機網路將如何改變社會的輪廓。

ArpaNe誕生記

1969 年,

只有 4 個節點的ArpaNet 第一期投入使用,

分別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斯坦福大學以及位於鹽湖城的猶它州州立大學。

位於各個結點的大型計算機採用分組交換技術,

通過專門的通信交換機(IMP)和專門的通信線路相互連接。

一年後 ArpaNet 擴大到 15 個節點。

1973 年,

ArpaNet 跨越大西洋利用衛星技術與英國、挪威實現連接,

擴展到了世界範圍。

GIF/335K

施樂奇蹟

1978年,

他出現在另一個矽谷百年史中多數重頭戲的片場

——施樂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簡稱 PARC),

他在那裡扮演個人電腦界面的核心人物。

泰勒的研究小組建造了一個名為 Alto 個人計算機原型,

由艾倫·凱(Alan Kay)領導的另一個團隊,

負責為 Alto 添加另一個所謂的「桌面比擬」的軟體系統,

而 Alto 電腦被廣泛認為視為個人計算機的前身。

孩子們正在使用一台施樂Alto計算機

Alto 計算機採用的是圖形用戶界面,

用戶通過圖圖標窗口和菜單來控制計算機,

而不是用計算機語言來輸入文本命令。

這項技術先後成為蘋果公司的麗莎、

麥金塔計算機以及微軟Windows系統的靈感來源。

而泰勒負責資助了Alto的開發,

並且充當了這個團隊的領導人。

激光印表機也是在施樂帕克研究中心發明的,

沒想到吧,泰勒老爺子就是這麼威武。

這除了給施樂帶來經濟利潤之外,

還是當時由泰勒團隊探索的「未來辦公室」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

從其中獲益最多的,

反而是微軟和蘋果。

當年喬布斯在獲得施樂管理層的允許之後,

他拜訪了泰勒的團隊,

並借鑒他聽到的理念,

成功將新一代的計算機推向市場。

而泰勒的工程團隊還幫助開發了乙太網(Ethernet)和文字處理程序(Word processing program,也就是後來的 Microsoft Word)。

1977年,喬布斯在「電腦狂」展覽會上介紹 Apple II

PARC所獲的成果如今看起來極其豐富,

這些發明包括:首台Alto PC、

個人分布計算、圖形用戶界面、

第一個商用滑鼠、位映射顯示、

乙太網、客戶機/伺服器架構,

面向對象流程、

激光印表機以及許多網際網路上的基本通信協議、

信息可視化技術、頁面描述語言、

專家系統、語音的壓縮技術、所見即所得技術等等。

今天我們說到施樂公司,

大多數人不知道,

談到滑鼠、視窗、乙太網;

但說到蘋果,微軟、Cisco、Adobe則人盡皆知,

而最初它們都是在施樂位於加州的實驗室里孵化出來的,

而鮑勃·泰勒正是這個實驗室的靈魂人物。

上世紀90年代,

在其職業生涯的後期,

泰勒在帕洛阿爾托創立並運營了數字設備系統研究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曾協助創建Alta Vista互聯網搜索引擎。

泰勒老爺子

泰勒創辦並領導的這兩個研究項目和組織。

前一個促成了互聯網的誕生,

後一個促成了計算機業的革命。

1999 年,

泰勒老爺子獲得了國家技術獎,

算是對他一生成績的肯定和認可。

為了幫助各位寶爸寶媽的孩子更加出色,

接收到精英教育,

我們邀請您加入編玩邊學【龍鳳邦】,

幫助您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我與祖國共成長——市南區實驗幼兒園國慶節慶祝活動剪影
馬克思·恩斯特:不知疲倦的實驗者與發明家
世界品牌實驗室權威發布:博德四度躋身亞洲品牌500強
小科迷實驗——慣性珠子
親子實驗:紙巾化身雙面膠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