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陶瓷中的雞文化

古陶瓷中的雞文化

中華民族養雞有悠久的歷史,距今八千多年的河北武安磁山村新石器遺址中,便出土有許多雞骨。此外,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河姆渡等文化遺址中,雞骨也屢見不鮮。早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便出現了雞的象形文字,距今也有三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東漢 陶雞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將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馬、牛、羊、雞、犬、豕」六種禽畜列為「六畜」,春秋戰國時期,雞已成為家庭飼養的「六畜」之一。古人將六畜和人平等地排列出先後順序,並與新年重要的日期相關聯,雞被排在首位。具體是農曆正月初一為雞日;初二為狗日;初三為羊日;初四為豬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雞被安排在「正旦」(初一),與雞主「嘑(呼)旦」,迎新春有直接關係。

漢 陶雞 故宮博物院藏

雞被古人尊為「陽鳥」,是晝與夜,光明與黑暗的傳喚者,為人類帶來光明,因此導致古人對雞的尊崇與膜拜。由於雞與太陽有這樣一層神秘關係,因此,人們對太陽的崇拜轉移為對雞的崇拜,雞就成了太陽的化身,變成了「逐陰導陽」的神秘動物,擁有很多奇異的功能。

根據雞的生理特性,古人讚美雞有「五德」:頭頂紅冠,文也;腳踩斗距,武也;見敵善斗,勇也;遇食能讓,仁也;按時報辰,信也。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浙江餘姚的先民便用陶土塑造了人類早期的泥塑藝術品—陶雞,秦漢時期,中原地區已大量飼養家禽,所以墓中出土大量的陶雞、陶狗、陶豬等,其中灰陶雞和紅陶雞最多。這些出土的小陶雞造型逼真生動,其用途一說為玩具,一說是為殉葬的明器—讓死者同樣享受人間生活。在兩晉至隋唐時期流行的雞首壺,也稱「天雞壺」,因壺肩部貼塑雞首而得名,始見於東吳末期,是流行於兩晉至隋的一種壺式。

南朝 青釉雞首壺 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中晚期,各種動物造型器皿消失不見,青瓷器型趨向簡化,唯獨雞首壺的造型和裝飾手法日益豐富。在所有動物形象器皿中,雞首壺的造型、紋飾最豐富,流行時間也最長。隨著時代的變遷,雞首壺不斷發展變化:三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很小;

東晉 德清窯黑釉雞首壺 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壺體略高,雞首下出現了頸部,雞尾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於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型優美;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隋代的雞首壺趨於寫實,雞首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為貼塑的龍形柄;唐代的雞首壺(或鳳首壺)裝飾華麗,充滿了異域風情。

西晉 青釉雞首壺 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雞首壺的用途,學界一直有爭議,大致有實用說和明器說兩種觀點,支持前者的占多數,認為其具有酒器或茶具這兩種用途。在東晉至唐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一直用雞首來裝飾日常器皿,表明雞文化在這個時期的流行和人們對吉祥美好生活的嚮往。

明清之際伴隨彩瓷的發展,鬥彩、五彩等瓷器上出現了很多表現雌雄雞相伴保護雛雞覓食題材的圖繪,畫面襯以山石、花草,色澤鮮亮而柔和,生動再現了詩情畫意般的田園美景。這類題材以明代成化鬥彩雞缸杯為代表。

明 成化款鬥彩雞缸杯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雞缸杯為明代成化朝御窯廠創製的一種杯式,器呈撇口,斂腹,卧足;外壁以鬥彩繪公雞、母雞帶著雞雛在草叢中覓食情景。雞缸杯曾十分名貴,據《明神宗實錄》記載:「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明代嘉靖御窯最先仿製,幾可亂真,但屬本朝年款。

清雍正 仿成化鬥彩雞缸杯圖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以康熙、雍正兩朝御窯仿製最佳。康熙所仿尺寸略大,無論青花還是釉上彩,款識字體筆畫纖細。乾隆朝杯身加高,畫面中有乾隆御題詩《雞缸歌》。除了鬥彩雞缸杯這一傳統題材外,清代康熙時期還有用青花礬紅彩描繪蘆花雞在鄉野間活動的畫面;外銷的青花壺上還見描繪群雞撲蝶、吃蟲的場景;道光時期五彩鼻煙壺上則可見公雞立於山石上,周圍有綠竹、紅花掩映的畫面。上述畫面中的雞,或鳴叫或覓食,是中國農耕時代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

清康熙「珍玉堂制」款青花釉里紅三雄雞圖杯

在中國的農耕時代,雞與人類共同生活了數千年,它既是宇宙與大自然的一種生氣、靈氣,又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一種象徵。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最嚮往的理想社會是「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清康熙 青花雄雞花卉圖瓜棱雙龍提梁壺 故宮博物院藏

老子追求的理想社會,就是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欲無爭,只聽見雞啼狗叫,沒有戰爭的悲傷,人民過著和平安寧的生活。明清時期各種彩瓷上有關雞的題材表現出了農耕社會的田園情趣,是太平盛世的象徵,反映了人們對和平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除上述描繪田園風景的雞題材外,還有很多瓷塑雞,以乾隆時期最為流行,塑造了很多「天雞尊」,有仿定窯白釉、冬青釉描金、仿古銅彩、紫砂描金等。「天雞」的形象一般形體碩大,為仰天鳴叫之狀,氣宇軒昂,背負觚或瓶,釉色或素雅或華麗。

清乾隆 仿定窯白釉天雞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天雞」又稱「金雞」、「神雞」,能降妖、除祟、祛厄,相傳金雞報曉之時,慣在黑暗中興妖作怪的鬼魅等皆聞聲喪膽,四散逃匿。雞能驅邪祛祟之說,最早源於漢代應劭《風俗通義》中的一則故事:東海之濱的桃都山上,有一顆巨大的桃樹。樹榦「盤曲三千里」,樹冠上有一隻天雞,樹下還住有兩位神仙,一位叫作「郁」,一位叫「壘」,他們手執葦索,專捉夜間外出擾民的惡鬼,見到就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虎食之」。桃樹上的天雞五更啼叫,天下雄雞都隨之打鳴,人間惡鬼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清乾隆 仿定窯白釉天雞尊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冬青釉描金天雞花澆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人逢喜慶吉祥,偏好討「口彩」,即利用漢語言的諧音作為某種吉祥寓意的表達,這在清代的吉祥圖案中運用得十分普遍—「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幾乎成為裝飾的唯一主旨,這一時期瓷器上裝飾的雞題材主要是借用雞的形象取諧音表達美好寓意。

清乾隆 仿古銅彩天雞尊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粉彩雄雞牡丹圖盤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時期的粉彩雄雞牡丹圖盤,盤心繪粉彩雄雞一對,一隻仰天鳴叫,一隻回首顧盼,周邊有黃、粉為主色的牡丹花、靈芝、雞冠花等,整幅畫面寓意「吉(雞)祥富貴」。

清 乾隆款粉彩孩童餵雞圖題字蓋碗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清 乾隆款粉彩孩童餵雞圖題字蓋碗及款識 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件粉彩孩童餵雞圖題字蓋碗,器壁用粉彩描繪了一童子翹起蘭花指,與一大公雞對視私語,公雞的腳下有五隻小雞雛,旁邊有洞石牡丹,畫面寓意為「五子登科」。

清道光時期的「冶春吟館」款五彩雞紋杯用艷麗的五彩表現了一隻氣宇軒昂的公雞,對著盛開的雞冠花鳴叫騰飛,旁邊有綠樹紅闌作陪襯,雞冠花和公雞組合,表達了「冠上加冠」的吉祥寓意

清道光 「冶春吟館」款五彩雞紋杯 故宮博物院藏

瓷器上的吉祥圖案根據其內容大體可分為「求福」、「求祿」等類型,每一類的圖案都有各自的樣式和特定的涵義,代表了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縱觀陶瓷吉祥裝飾圖案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它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規律、歷史文脈和思想內容,從祛災避邪到國泰民安,從五穀豐登、富貴吉祥、再到春風及第,無不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該文章摘選自《紫禁城》雜誌APP,欲知曉更多藏品故事請前往應用商店下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

歡迎關注【文藏】官方今日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重實溫潤,君子之風——金星坑歙硯的鑒賞與收藏
「故宮博物院藏品」古陶瓷中的雞文化
漫談:唐三彩鑒定新探
容軒讀印——漢代官印(中)
北京故宮博物院精品——《過去七佛說法圖》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