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鑿壁偷光」被眾人熟知,晚年卻因貪污案身敗名裂!
匡衡,字稚圭,東海郡承縣[1] 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曾以「鑿壁偷光」的苦讀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
匡衡勤奮好學,終憑一己之力,位極人臣,是標榜讓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孰料位高權重之後他也走上了貪贓枉法、徇私舞弊的路,外斥異己並對有污點的陳湯(其奏章中首現「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名言)以及眾多功臣進行打壓。
漢元帝的時候,匡衡受推薦被朝廷任命為郎中,再升為博士,給事中。這時先後發生了日蝕和地震,漢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災殃警兆,就向大臣們諮詢政治的得失。匡衡上奏,列舉歷史事實說明天象只是一種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禍福全在於人的作為,人類社會的風氣,更在於朝廷的教化倡導和影響。因而皇上應當裁減宮廷的費用,親近忠臣正人,疏遠佞臣小人,選拔賢材,開放方路接納忠諫,等等。漢元帝很讚賞匡衡的見識,提升他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漢元帝龐愛傅昭儀和她的兒子定陶王超過了皇后和太子。匡衡對此提出了懇切的規勸,透徹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國家的禍亂。匡衡在朝廷中參議大政,引經據典,闡明法理道義,很受讚賞,由此升任為光祿勛、御史大夫,後來又升來丞相,封為樂安侯。
漢元帝時,宦官中書令石顯專權,排擠陷害賢良。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漢元帝去世之後,漢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譚聯手彈劾石顯,揭露他和黨羽的種種罪惡。石顯和爪牙都受到應有的懲辦。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認為,匡衡身為輔政大臣,早年不及時參奏揭發,卻阿諛曲從,沒有盡到責任,對他提出彈劾。匡衡也自感慚愧,一再請求辭職,後來終於因多霸佔封地的事被罷了官。


※閑話歷史之匈奴帝國的黃金時代和漢匈戰爭開始
※此皇帝聽聞太子要謀權篡位,立馬派人前去捉拿,太子自殺他才醒悟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漢末四位猛人證明漢朝真的這麼牛!
※有權任性!西漢歷史上根本不講道理的那些人
※回到秦漢做官:你能做到哪個級別?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