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要給兒子們封藩,一人預見將來會出內亂,勸阻未果後遭殺害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同時立年僅13歲的長子朱標為太子,為保江山穩固,早早確立了繼承人,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開國功臣,同時他也給已經出生的9個兒子封藩,個個封為親王,只待他們長大成人,然後去自己的封地就藩,為大明江山守衛一方國土。
朱元璋第一次封藩的9個兒子分別是次子朱樉封為秦王、三子朱棡(gāng)封為晉王、 四子朱棣封為燕王、五子朱橚封為吳王(後因朱元璋覺得不適合在吳地設藩,改封其為「周王」,封地改為開封)、六子朱楨封為楚王、七子朱榑封為齊王、八子朱梓封為潭王、九子朱杞封為趙王。
朱元璋給這些兒子的封地都是戰略要地,其中最早就藩的是次子朱樉、三子朱棡,分別在洪武十一年,其次是四子朱棣,就藩時間是洪武十三年,等到其他兒子也都就藩後,朱元璋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但他怎麼也沒想到,到了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四子朱棣成了諸王之首,軍事實力還最強。
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他開始大肆殺戮開國功臣,開國功臣對朱家統治的威脅很容易解決,但是自家內部的問題就不太好解決了,因為他不能用同樣的手段對付自己的兒子,朱棣成了諸王之首後,朱元璋最擔心的也是他,以至於在病危之前把自己的女婿梅殷叫到身邊,說了一句「燕王不可不慮」。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那就是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立即採取了削藩的策略,結果激怒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朱棣就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最後成功從自己侄子手上奪來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這個局面不是朱元璋想看到的,朱元璋晚年最為擔心的事也終於還是發生了。
其實靖難之役的發生,早在朱元璋下定主意設藩時就埋下了隱患,但他被感性思維左右,認為情親大於一切,只要自己嚴格要求兒子,並不斷的教育他們,各路藩王就會永遠效忠於以太子朱標為中心的政權,朱元璋雖然能力超強,但也控制不了所有人事情發展的軌跡,燕王朱棣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一半是他自己的努力,一半是天意。
朱元璋設藩之時沒有意識到危害,難道他手下的李善長、劉伯溫等謀臣也意識不到嗎?當然不是他們不知道設藩的隱患,而是都不敢提,因為有前車之鑒,有一個人就因為建議朱元璋不要設藩而被殺害,此人還只是一個敢於直諫的地方小官,他就是山西平遙儒學訓導葉伯巨,這樣一來,朝中大臣自然也就不敢再多提半句,只能順著皇帝的心意。
葉伯巨是元末明初的名人,學識淵博,朱元璋下詔讓他到北方宣政教化,但聽說朱元璋要給皇子們封藩,就寫了一份上疏,其中詳細分析了分藩制的缺點,提到明朝封藩時,葉伯巨說「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其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他說的就是後來朱棣起兵的過程,但朱元璋不以為然,反而以「離間皇族親情」為由,把葉伯巨害死。
倘若朱元璋當時聽從葉伯巨的建議,一開始就不設藩,或者不給他的兒子們那麼大的權利,亦或是在太子朱標去世時,尤其是次子、三子接連去世後,朱元璋要是能夠及時採取措施,比如在他有生之年就果斷撤藩,而不是把問題留給後世,靖難之役也許就不會發生,不過歷史不容假設,好在朱棣的能力不遜於朱元璋,他把明朝帶向了繁榮。


※朱元璋溺愛子孫,給他們制定了三條特權,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朱元璋溺愛子孫,給他們制定了三項特權,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鄭和下西洋的詳細資料,至今沒有找到,可能已被乾隆皇帝銷毀
※和珅與「家奴」的故事,因別人家奴發跡,又因自己家奴獲罪
※「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到乾隆時期才定稿,客觀性至今有爭議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