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每個媽媽都該回到童年,傾聽並尊重孩子的哭聲

每個媽媽都該回到童年,傾聽並尊重孩子的哭聲

今天重讀孫瑞雪老師《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一書,其中《兒童天然擁有情緒》一節深深觸動了我的心,忍不住寫下我在兩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發生的點點滴滴。

孩子從一出生各種情緒就伴隨而來: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如同身體的成長,情緒也需要18年的成長才能達到成熟,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與應對孩子的各種情緒呢?

我們都是大哭著來到這個世界的,胎兒從柔軟溫暖的房子里突然來到一個又冷又硬而且嘈雜的世界,再也聽不見母親那熟悉的心跳聲與呢喃,嬰兒體內會本能的產生恐懼的能量,他只能通過哭來釋放這種能量。醫生與護士在稱完體重打過疫苗後應儘快的把孩子放到媽媽的懷裡,讓他儘可能早地吮吸到媽媽的乳頭,吃到第一口初乳,聽到媽媽的心跳。媽媽溫暖的懷抱和輕聲的呼喚,會安撫寶寶的恐懼與不安,讓他很快的入眠。

孩子第一次離開媽媽,上幼兒園時也像剛出生時一樣恐懼。我的大兒子曦曦上幼兒園時才兩歲半,我買了很多好吃的好玩兒的哄他去上學,可他拉著我的衣服,哭的撕心裂肺,死活不肯去。眼看上班的時間到了,我只好狠狠打了他的pp。他哭著說,媽媽,我錯了我錯了,你別打我,我去上學!然後由老師領著,流著眼淚,一步三回頭地去了教室……每當想起那一幕我都心如刀割,我是那樣簡單粗暴的把兒子從我身邊趕走,扔到一個陌生的未知的環境,對於他來說該是一種怎樣的恐懼與無助?!現在我的小兒子將近一歲半,我打算在他三歲甚至更大一些再讓他入園。選擇幼兒園的時候也要選那些可以先讓家長在園裡陪伴幾天的,等孩子與老師和小朋友熟悉起來並有親切感後再離開。所以我們呼喚有愛心的幼教老師和人性化的幼兒園,拒絕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的管理模式,相信這是無數爸爸媽媽的心聲!

心痛了那麼久,說點兒開心的事吧!喜悅的情緒也時常伴隨著孩子,小兒子淇淇一歲四個月了,前幾天我把他抱上滑板車,他雙腳還夠不到的,可他扭了扭小PP,用左腳腳尖點了一地,滑板便向後滑去。也許是感覺到了身體的移動,他驚喜地大叫,笑得很開心,我看得見他眼中的光彩與欣喜,於是大聲的誇他鼓勵他,他玩得更開心了!

春天來了,天氣轉暖,白天我就不再給淇淇用紙尿褲了,一天他蹲在地上玩,忽然就尿了,他好奇地看著地上的"長河",開心地伸手去抓;還有一次他把便便拉在飯桌旁,等我發現的時候,他正一下一下踩著自己的便便,忙的不亦樂乎。對於大人來說,一些很普通甚至不可思議的事情,孩子卻能找到屬於他們的快樂。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我強忍著沒有責罵,馬上網購了小鴨子座便器,時不時的把也抱到上面做一會兒,告訴他該尿尿了,該拉便便了。十幾天過去,他已經能在尿尿之前去找他的小鴨子了,而且尿完以後他還跟我一起快樂地刷他的小便盆呢!

關於憤怒,一下就想起曦曦小時候發飆的情景。那時我們的外門裝的是卷閘門,每次出門曦曦都喜歡讓我把門拉到他伸手能夠著的高度,然後他拉下來用腳踩住,我再用鑰匙把門鎖上。有一天我急著出去就自己把門鎖了,直接抱他上了車子,他突然不情願的大哭起來,使勁踢著車座掙扎著要下來。我實在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就把他抱下來,他跑到門前邊哭邊問我為啥不讓他鎖。我只好打開門,他拉著我的手走進去一段距離,然後再走出來重複以前的動作和流程,等重新鎖上門後才高高興興的坐上了車子。後來我明白,是我無意中打破了他內在的秩序感,讓他感到非常不適與不安,所以他才會大哭才會要求一切重來!

還有一次,我買了雪米餅給他吃,開始他吃得好好的,可不一會兒就嚎啕大哭起來,原來是因為雪米餅太脆了,等撕開包裝袋的時候都碎成一塊兒一塊兒的,於是他扔了再撕下一個,一連幾個都是碎塊兒,而他非要完整的,哪怕缺一點點都不行。我實在是完全不懂了,明明吃到嘴裡也是要嚼碎的,為什麼非得要完整的呢?呵呵,還是後來才明白,原來兒子是進入了完美事物敏感期,他要求拿到手的食物必須是完整的,不可以有殘缺。

這樣的狀況,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多觀察多學習,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都有哪些敏感期,這樣就不會再隨意打破孩子的秩序感與對完整的期待,不會再以為孩子是無理取鬧了。

其實小孩子還會有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小時候看到一個小朋友,他媽媽給他洗手的時候很仔細很溫柔,還用雙手把她的小手夾在中間輕輕揉搓,我想那一定很舒服!回家後我讓媽媽幫我洗手,媽媽拿起我兩隻手在臉盆兒里互相揉搓了兩下就說好啦,這一下把我惹哭了,我說不是這樣洗的,你應該那樣洗!可是到底"那樣洗"應該是怎樣洗我也表達不出來,只是傷心的哭啊哭啊,覺得媽媽好像不夠愛我……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是成人之父,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回憶自己的童年,努力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尊重孩子,傾聽他的情緒與哭聲,只有真正了解生命才能從本質上改善教育。

面對喜悅的情緒和面對痛苦的情緒同等重要!如果能在持續的喜悅中生活,人就會產生穩定的幸福感和快樂感;同樣如果能讓痛苦的情緒流淌出去,孩子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支持能力就會越來越強。無論是保持喜悅的情緒還是釋放痛苦的情緒,都可以讓孩子在生命中保持平靜和內在的愉悅,是對他生命的一種滋養。

正常的兒童天然與他的情緒待在一起,所以,我們理解孩子就要理解他的情緒;我們接納孩子就要接納他的情緒;我們愛孩子就要包容他的情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