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奮進的青春路上,怎能缺了情懷

在奮進的青春路上,怎能缺了情懷

京城燈火萬千亮,又是一個國慶節。

從去年10月初來北京,到現在剛好一年。思來想去,該用什麼詞總結過去的一年呢?有人會說是「蛻變」,也有人會說是「適應」,但我覺得,更應該是「情懷」。我承認,「情懷」這個詞聽起來有些虛無,也有些遙遠,可虛無之中卻蘊藏真實,遙遠之處自有親近。

當今社會,媒體融合轉型之勢不可阻擋,唱衰傳統媒體的聲音不絕於耳,艷羨新興媒體的眼光四處皆是,可果真是一個「死」另一個「生」嗎?顯然不是,所謂融合轉型,不過是「變」與「不變」的道理,在我看來,「變」的是辦報思維、傳播形態、用戶習慣,「不變」的是新聞理想、精緻內容、正確導向。

作為一份擁有66年歷史、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全國性綜合日報,我們正在轉型為擁有強大內容製作能力、渠道分發能力、網報融合能力的全媒體傳播平台。在未來,我們所能預見的是「報紙」可能會消亡,但「報道」卻依然存在,這種存在是我每天在海運倉衚衕的2號院里,用眼所能看到的改變,用心所能體會到的堅守。

還記得今年兩會結束之際,本報主任記者王亦君老師在朋友圈裡寫過的一段話:「那些每天奔波於大會堂和每個駐地,經常坐在甚至趴在跪在地上專心寫稿發稿,一天只吃一頓飯、只睡四五個小時的時光漸行漸遠,所有前後方的小夥伴,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了盡心儘力、盡職盡責,也正是因為我們所有人的努力,才會有那麼多閃光的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的新聞作品。」

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記得這段話,甚至會將它作為提醒自己向前輩學習、向歷史致敬的諄諄教誨,我想這就是情懷的力量,以國家利益為重,以專業精神為本,細心做好每一道新聞大餐,認真服務好每一個中青報讀者。不論多少年,我們的付出和耕耘,只是為了彰顯這份「情懷」——為黨辦報,思想立報。

還記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期間,為了做好本報新媒體產品的傳播推廣工作,我嘗試聯繫了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PPTV等多個平台,當時由於工作經驗嚴重不足,對各平台的產品上線標準和推薦位置要求毫無概念,以致於愛奇藝的張宇老師「急沖沖」地跟我說:「在面對合作夥伴時,你首先得搞清楚你有什麼,其次要知道對方要什麼,有時候『你有』並不代表對方『所要』。」

後來,我和張宇老師在愛奇藝大廈周邊的一家小餐廳吃飯時,她跟我說:「通過幾次接觸和今天的面談,你是我見過的、少有的、在短時間內熟練掌握媒體運營技巧的青年,你的成熟超過了你的年齡。」

無獨有偶,當我第一次約優酷紀實頻道的韓冰老師和第一視頻市場部的郭海燕老師見面溝通工作時,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沒想到你這麼年輕」,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對方:「青年報是青年人的報,青年報的員工自然也很年輕,實事求是、朝氣蓬勃是共青團應有的特徵,也是團屬媒體和報人應有的氣質。」

我想這也是情懷的力量,以虛心學習為道,以開放合作為橋,身處於創新創業的時代浪潮中,不管多麼渺小和普通,都要勇於向上向前,因為於無聲處總能聽到驚雷,在草野中總能發現燎原之火。

還記得第一次招實習生的時候,我非常認真地回復了306位應聘者的郵件,其中有幾個回復令我印象深刻。一個是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康然,她本科畢業於浙江傳媒學院,研究生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豐富的實習經歷,她在郵件中寫到:「中青報是我一直喜愛的中國青年媒體,雖然人在國外,我卻依然留心中青報的各種報道,作為中國青年,總有一種身在國外卻心向國內的熱血,儘管只是實習,但我還是忍不住向我所熱愛的媒體投遞簡歷,能得到回復,著實驚喜感激。」

讀完她的郵件,我滿懷感動,隨即回到:「正是有了如您一樣的廣大青年的支持,我們才能將腳步邁得堅實,將報道還原得真實,中國青年報永遠向有新聞理想的年輕人敞開大門,期待您在未來能夠加入我們的大家庭,厚重情懷觸指尖,最溫暖的終端是人心,祝安好。」

康然最終沒能成為部門的實習生,因為當時她在美國還有學業要完成,後來她發信息告訴我,她想留在美國鍛煉一段時間再回國工作,並且她已經順利地應聘上了美國某家著名電視台的出鏡記者崗位,在那個燥熱的夜晚,我無比地沉心靜氣,發出一條「為你的情懷而努力奔跑」的回復。

再來說另一個應聘者——劉丹,從遼寧大學讀完傳播學碩士以後,由於家人的反對,沒有選擇進入媒體行業,而是去了一家科技公司。我很好奇,作為一個已經有了一份不錯的薪資待遇的職場人,為何要來應聘一個沒有固定工資的實習崗位呢?她的回答如下:「有些選擇真不是靠錢就能衡量清楚的,拋棄心中熱愛的理想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當我醒悟過來的時候,我決定找回我的新聞情懷。」

我聽完,頓時覺得:還有什麼比情懷更值得讓人堅守呢?我尊重劉丹的想法,但我無法招一個已經有工作的實習生,因為部門的實習崗位並不能完全保證會有轉正的機會,我跟她說:「願你看得見藍天,也願你踩得到黃土地,有夢想總會有詩和遠方,只要情懷在,美好的願景也一定會在。」

前些日子,我無意間得知,劉丹已經入職光明網,成為了一名新媒體編輯,而她所參與編輯的板塊,正是光明網剛剛推出不久的自媒體平台——光明理論號,一切都是從「舊」向「新」轉變,無論是劉丹的工作,還是光明網的理論號,生於新環境,長於新未來。

我想這還是情懷的力量,以興趣愛好為基礎,以人生追求為方向,談理想不空洞,做事情不粗糙,只要肯努力,終有一片屬於自己的閃耀星空。

還記得與快手的劉洋老師和張慧聰小哥談媒體合作的情景,在雙方正式溝通之前,我對快手的了解僅限於「短視頻領域三強之一」的淺顯認識。我本想與之探討短視頻分發和機構號入駐的相關事項,不料被劉洋老師帶偏了話題方向,他告訴我:「快手的創始人宿華和程一笑都是非常有情懷的人,他們認為世界不止是精英群體的,也應該屬於普通大眾,每一個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值得分享和記錄,因此快手的核心理念表達為『記錄世界記錄你』。」

這段話使我對快手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此前有聽過或在網路上看過一些對快手的貶低、侮辱之類的話,但由於不了解也就不便表達自己的思考和觀點,自那次見面溝通以及後來我和慧聰幾次私下交談之後,我認為:快手是一個有情懷的短視頻平台,不論是擁有高學歷、高收入的精英,還是低學歷、低收入的貧困者,在情懷面前,彼此都只是彼此,沒有誰瞧不起誰,因為誰都是世界的一份子,誰都應該獲得社會認可和他人尊重。

正如本報評論員楊鑫宇在《知乎與快手非要爭個鄙視鏈的上下游嗎》一文中所說:「兩個世界不像自己標榜的那麼完美和模範,也不像對方所誤解的那樣齷齪不堪。彼此之間有所不同,實在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僅僅因為不了解對方,就傾瀉出鄙夷、敵意,無論如何都是錯的。文化和藝術領域或許有著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差別,高雅與低俗之間也確實存在某種界線,但選擇不同文化生活形式的人與人之間卻是平等的。誰也不該以經驗盲目地對別人作出判斷。」

我想這歸根結底來說,仍然是情懷的力量,以求同存異為準則,以包容理解為態度,不抬高自己,不貶低他人,不矯揉造作,不搬弄是非,懷揣情懷而求真、求善、求美。

在奮進的青春路上,怎能缺了情懷?來京一年最大的收穫,便是懂得情懷的力量,正是有了心中的那份情懷,才逐漸明白:做人要講良心,做事要講道義,做好自己過好生活都不能缺了情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讀方塘 的精彩文章:

TAG:品讀方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