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失眠,病源在脾,調脾胃補肝腎,按揉4個神奇"安眠穴",一覺睡到自然醒!

失眠,病源在脾,調脾胃補肝腎,按揉4個神奇"安眠穴",一覺睡到自然醒!

劉先銀書法作品,2017年,北京

劉先銀書法作品,2017年,北京

風水鼻祖袁天罡,諸葛亮,劉伯溫,郭璞,按揉4個神奇"安眠穴",一覺睡到自然醒!

失眠,病源在脾,調脾胃補肝腎,按揉4個神奇"安眠穴",一覺睡到自然醒!

失眠,病源在脾,調脾胃補肝腎則失眠自退。

《黃帝內經》:失眠,是因心裡的「神」不足。

《內經》說:心陽受傷,導致心神不寧,出現失眠多夢,難以入睡。所以失眠的人要把養心這一課補上。

失眠患者存在哪三大治療難題?

為啥失眠的人越來越多?

注意:久服安眠藥當心傷肝損腎。

失眠涉及心、肝、脾、肺、腎五臟失調,比較多見的是心脾兩虛,主要病因還是在心上。心藏神,心裏面住著一個「卦」,名字叫「神」。「神」要吃東西,誰來提供呢?飯吃進去以後有脾胃功能來提供一種叫「氣血」的食糧。脾胃功能不好,供應給心「神」的食糧不足,這就是氣血虧虛。「神」吃不飽,就會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血不足,大腦失去營養,你就會眩暈、健忘;心血不足,面色就不好看,唇舌看起來就淡白;血不足,大腸蠕動減少,缺少潤滑,就便秘。

脾胃調理法,終結失眠成現實。脾胃差,失眠,說白了就是吃不好,睡不好,直接損害的就是免疫功能,負責治安的免疫細胞數量不足,戰鬥力差,城門失守,好比晚上睡覺家裡的門沒關,老虎隨時可以進來吃人。腫瘤病人、手術後病人免疫力差,打升白針,白細胞數量飛一樣上去了,但人還是沒有力氣,多夢,因為這些白細胞是沒有成熟的白細胞,他們是「抓壯丁」抓來的。失眠後面跟著的都是「大老虎」:腫瘤、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各種免疫系統疾病如肝病、各種皮膚病、早衰、過敏症。

失眠,病變在肝,因此調理失眠須養肝。西醫認為,失眠90%是精神疾病,中醫也認為失眠與情志有關,與肝有關,治療失眠要疏肝。林大夫說,失眠最傷肝,晚上11點膽經開,這時候睡不著,傷膽氣,膽氣一虛,全身臟腑功能下降。半夜1點到3點睡不好,肝無法解除掉毒物,產生不了新血液,臉上就會出現青色。所以,失眠要養肝,養肝就像養女兒,要富養、睡養才能養好。《內經》說「人卧血歸於肝」,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流經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所以調理失眠,光「輕手輕腳」是不夠的。

失眠病源在脾,調脾胃補肝腎則失眠自退。我們白天為什麼精力旺盛?是因為血液里有負責白天興奮的激素兒茶分酚胺、內非肽,這些激素到了晚上睡覺前,應該排出體外,這樣你就睡著了。但因為脾胃功能弱,吃進去的食物不能產生足夠多的氣血,心得不到足夠的血,心裏面住著的「神」餓了,心神不寧;而肝藏血,肝血虧虛,肝沒有更多的力氣把用不著的兒茶分酚胺、內非肽從血液裡面清理出去,所以大腦一直興奮著,睡不著。

飲食方面:雞肉性熱,能刺激人的肝火,使人煩躁多動,不能沉靜安睡,春天失眠的人少吃雞肉。

第一,如果想讓肝臟伸展舒張釋放氣血的功能增強,就要多吃一些辛辣刺激味道的食物,比如我們平時吃的辣椒、蔥蒜、花椒、酒辛辣發散的食物;那麼如果想要讓肝臟收斂儲藏氣血,我們就要應該吃一些酸寒的食物,比如大家平時吃的水果、醋、大米、山藥、蓮子等等。由於早醒是因為肝臟不能收斂閉藏引起的,所以推薦大家應該少吃刺激辛辣的食物,適量增加酸味的食物。

還有提醒大家的一點就是羊肉和雞肉性是熱性的,能刺激人體的心火和肝火。尤其是雞肉,最能煽動心肝之火,會使人煩躁多動,不能沉靜安睡。如果大家已經出現了睡眠早醒的困擾,又想要吃雞肉,那麼最好用小雞燉蘑菇一起吃,因為我們都知道蘑菇的陰寒性質能夠剋制雞的熱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早醒的朋友應該還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心裡情緒,尤其是對憤怒情緒的控制和調整。有心裡鬱積的怒氣不得宣洩的人,也會容易早醒。那麼林大夫在這裡向讀者朋友推薦一個穴位,就是太沖穴。太沖穴能緩解我們肝臟的氣結和怒氣,也能夠很好的防止早醒和失眠癥狀。

治療失眠,《黃帝內經》中「失眠第一方」不可不知

對於經常失眠的人來說,失個眠簡直太簡單了,一不小心就無眠到天亮。睡眠本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如今,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卻睡不著了,有人說,現在失眠比感冒的還要常見。失眠讓人很難受,怎麼辦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黃帝內經》中關於失眠的記載,還有那個有著「失眠第一方」美稱的方劑是怎麼配伍的吧。

半夏秫米湯專為不寐而設,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葯組成,藥味簡單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溫味甘能通陽,降逆而通泄衛氣,李時珍《本草綱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涼,能養營益陰而通利大腸,李時珍說:「秫,治陽盛陰虛,夜不得眠,半夏湯(即半夏秫米湯)中用之,取其益陰氣而利大腸也,大腸利則陽不盛矣。」使用時用「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者,即後人所謂甘瀾水,意謂其源遠流長,能蕩滌邪穢,疏通下達,取此煎藥可以調和陰陽。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瀾水,使本方有通有補、有升有降,共成補虛泄實、溝通陰陽、和利營衛之功。故凡失眠病證,皆可以此方為基本方治療,對後世臨床失眠病證治療產生了較深遠的影響,後世方書及歷代醫家屢有記載,許多治療失眠的傳世之方也是以此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稱號。

4個神奇的「安眠穴」,讓你一覺睡到自然醒!

安睡的人共有一個美好的夜晚,而失眠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睡前胡思亂想,越想越睡不著;因為某件事而生氣,氣得睡不著;晚飯吃得太多,撐得睡不著;睡前看恐怖片,嚇得睡不著。介紹幾個安眠穴,讓你一覺睡到天亮。

想出來的失眠

勞宮穴

心為君主之官,其位在上,五行屬火。當思慮過度、慾望過多時,容易出現心火亢盛、擾動心神,心神不寧人就會失眠。

勞宮是心包經的重要穴位,重掐勞宮清心除煩,降心火,專治胡思亂想出來的失眠。

勞宮穴位於掌心,彎曲手指虛握拳時,中指指尖處即是此穴。

氣出來的失眠

肝俞穴

我們經常說「大動肝火」,生氣發怒、情志不暢,導致肝氣鬱結,久郁化火,肝火上炎,就會帶動心火,擾動心神,造成失眠多夢。

心眼小、愛生氣的人,往往存在肝火擾心的問題。治療這類失眠,應從疏肝清心入手。重掐勞宮清瀉心火,此外還要配合按揉肝俞穴。

肝俞位於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橫指處。

撐出來的失眠

內關穴

古代醫家總結,「胃氣不和則卧不安」。吃多了撐出來的失眠,實際上是由於胃氣不和造成。

胃在心之下,飲食積滯在胃裡,胃中脹滿不適,導致中上焦氣機不暢,進而擾動心神,引發失眠。

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按揉可以起到和胃降逆的功效。胃氣和則心神安,失眠自然就好了。

內關穴位於掌側腕橫紋中點向手臂方向三橫指處。建議每次按摩30~50下,以產生酸脹感為度。

嚇出來的失眠

神門穴

遇事受到驚嚇,會造成心膽氣虛。心膽氣血不足,則心神失養,影響睡眠。治療這類失眠可以選擇心經的原穴「神門穴」,顧名思義,神門穴是安定心神的門戶。

神門穴位於腕橫紋靠近小拇指一側的凹陷處。

用指腹輕輕按揉,感覺有酸脹感為好,約5~6分鐘,可以增加困意。

中國風水鼻祖,非把母親葬在河邊,眾人罵他不孝,多年後奇蹟出現

當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化比中國更悠久,更神秘,玄學就是中國神秘文化的代表。此處的「玄」字,起源於《老子》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學在古代也稱方術,內容包含廣博,一般認為其內容都是源自易經。

風水學就是古代方術中的一種,自古就有,而且古人對此是相當信奉,雖然近年來風水經常被看作封建迷信,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深信不疑,推崇之至。

其實,風水並不是子虛烏有的東西,而是一門有著許多理論基礎的學說,正式一點的說法叫做堪輿。風水的歷史悠久,但直到兩晉時期,當時著名的術士郭璞才對風水做了一個準確的定義。

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郭璞因為定義了風水的概念,因此也被認為是風水學的鼻祖。我們所熟悉的風水大師有唐朝的袁天罡、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劉伯溫等,郭璞雖然在歷史上的事迹不多,但是在風水上的成就足以和前幾位歷史名人相媲美。

郭璞公元276年生於西晉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西晉時期建平太守,郭璞從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也正因為這樣的成長環境,郭璞沒有太多的生活壓力,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四書五經八股文之上,可以自由學習自己喜歡的風水方術、陰陽曆法等。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建平太守郭瑗之子。

西晉末年,郭璞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時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後為大將軍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勸阻王敦謀反而遇害。王敦之亂平定後,追贈弘農太守。宋徽宗時追封聞喜伯 ,元順帝時加封靈應侯,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長於賦文,尤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

當時的河東有一個叫郭公的人,精通卜筮之術,郭公傳授郭璞《青囊中書》九卷,郭璞天資聰穎,很快就掌握了書中的精要,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通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能趨吉避禍,未卜先知,有神機妙算之能。傳聞郭璞的門人把《青囊中書》偷了去,但剛翻開,書就突然起火燒掉了。

郭璞學術有成之後,一次占卜到他的家鄉河東將出現戰亂,但又怕被認為妖言惑眾惹出是非,於是暗中聯繫相信他的親戚朋友向南遷徙避難。後來果不出郭璞所料,沒過多久河東就淪陷了。而郭璞等人則成功躲避了禍亂,郭璞也因此事開始名聲大振。

隨著一年年過去,郭璞所預言的事也越來越多,而且都準確無誤,他的名聲也因此越來越大。當時的皇帝都對郭璞特別重視,西晉末年,郭璞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又封他為著作佐郎。後來郭璞因為母親去世辭官回家。

郭璞雖然精通風水占卜,但是並不能改變生死,對於母親的死,他雖然傷心但是也沒有絲毫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為母親選擇一個好的安息之地。經過辛苦的勘察,郭璞終於為母親找到一塊風水寶地。但是這塊地方在常人眼中卻是完全不適合埋葬的地點,因為它靠近河邊只有百步,以前經常被大水淹沒,於是紛紛勸說郭璞換個地點。

但是郭璞相信自己的判斷,還是把母親埋葬了河邊。他的親戚朋友認為郭璞令母親死後還受水淹之苦,都罵他不孝。郭璞對親戚朋友的責罵也不反駁,他相信時間會證明一切,而幾年之後的事情確實再一次證明了郭璞預言的準確。

郭璞自把母親葬在河邊之後,這個地點再也沒有遭過河水的淹沒,並且河水改道遠離了郭璞母親的墳墓,後來淤沙堆積起來,方圓幾十里的地方都變成了良田。此時,人們才想起郭璞的神奇。

但也正是因為郭璞的預言卜筮太過準確,反而給他招來了殺身之禍。東晉的大將軍王敦一直有謀反之心,而郭璞當時作為他的記室參軍。王敦知道郭璞的占卜極為準確,於是令他卜筮此次起事的吉凶,郭璞告訴他「無成」。王敦又問若起事的話,自己能活多久,郭璞說:「明公若起事,不久後就會因禍亂而死。若是住在武昌,長壽不可限量。」王敦聽後大怒,問道:「你能活多久?」郭璞說:「命盡今日日中。」盛怒之下的王敦果然當天就把郭璞殺了。而王敦在起事後兩個月不到,就戰敗憂鬱而死。一切都被郭璞說中。

後來郭璞的後人帶著他的靈柩離開了荊州這個傷心之地,從此在歷史中消失,各種史籍中再也沒有關於他及其後人的記載。數年後,晉明帝為了紀念郭璞,在南京玄武湖畔修建了郭璞的衣冠冢,名「郭公墩」,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六十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黃帝內經》解釋辭

《黃帝內經》第三部養生篇

第十集不治已病治未病

【提要】人衰老的原因何在?衰老的進程可以延緩嗎?《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答案,百歲老人告訴我們答案。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人們總會面對一個無法迴避的歷程,這就是一步步走向老年,以至衰老的歷程。既然這個歷程不可避免,不能有第二個選擇,那麼可以延緩它的到來,或緩慢它的過程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樣,我們便要針對這個似乎是不可遏制的衰老現象,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抵抗。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養生學說,在我們還未進入養生學說的具體內容之前,首先必須弄明白一個問題:衰老的原因何在?歸納起來有三個要點:第一,《黃帝內經》認為,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與衰老,與人的腎氣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當人處於生長壯大階段,腎氣旺盛,而當人向老年轉化時,腎氣則呈現出減退虛衰狀態。這裡,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提出來了:如果能夠緩慢腎氣由盛轉虛的進程,責任老化的進程減慢,壽命也較長。反之,如果腎氣由盛轉虛的進程很快,則人老化的就快,顯然壽命縮短了。《黃帝內經》指出:

(字幕:五十歲,肝氣始衰)人到五十歲,肝氣開始衰弱(當用「退」字為宜)。

(字幕:六十歲,心氣始衰)六十歲,心氣開始衰弱。

(字幕:七十歲,脾氣虛)七十歲,脾氣虛弱。

(字幕:八十歲,肺氣衰)八十歲,肺氣衰弱。

(字幕:九十歲,腎氣焦)九十歲,腎氣枯竭。

(字幕: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百歲,五臟之氣全部虛衰,神和氣都離開人體了。(語出《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第五十四》,原文詳見附錄二)

這便是衰老的第二個要點,即人各臟器功能的衰退,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原因。顯然,如果能夠延緩各臟器功能的衰退,便可以推延老化的進程,延長人的壽命,反之亦然。第三,衰老與陰陽密不可分。《黃帝內經》說:「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人生有形,不離陰陽。」說的是,人的生命之本在於陰陽,人的整個生命過程離不開陰陽。當人向老年過渡的時候,便逐漸出現能陰陽失調的狀況,進而加快衰老的進程。顯而易見,如果保持陰陽常處於平衡狀態,就可以維護人體健康,延緩衰老,這具有綱領性的意義。

下面,我們便要進入《黃帝內經》「養生原則」這個重要的部分了。《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一段著名的論述:

(字幕)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夫病已成而後葯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錐

不亦晚乎

聖人不治已經產生的病,而講究治還未產生的病。君子不治理已經形成的亂,而在為亂之前便治理了。如果疾病已經形成再去治療,亂已經形成再去治理,就好像口渴了才(想到)去挖井,臨戰了才(想到要)去鑄造兵器,豈不是太晚了嗎?

我們的祖先在兩千多年前便提出了預防為主的醫療保健戰略。不得不令人驚嘆。《黃帝內經》十分重視未病先防對於養生的意義,因為疾病對人的身心健康和衰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為養生謀略第一原則的未病先防,也是中醫學的根本思想之一。從古到今,中醫大師們無不謹記這條原則。

(字幕:《生生子醫案》)

有一個男人,名叫許少峰,胃中有疾,肝膽二經都有火,面色黑而且乾枯,沒有光澤,四肢關節疼痛,有內熱。他整日精神恍惚,健忘,已經有了將要中風的徵兆。名醫生生子,即孫一奎,孫醫生給病人診斷過後,採用了清肝膽的鬱火,以保養心神,清除胃中的痰涎,以生長氣血的方法,使神統帥氣,氣統帥血,氣血能夠周流全身,暢行無阻。這樣,各種疾病就會自行痊癒。孫醫生告訴病人,要注重未病先防,使體內陰陽保持平衡,臟腑安祥,哪裡還會有什麼中風呢?

(浙江義烏朱丹溪陵園)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朱丹溪,在其著作《格致餘論》中說道,於其有了病再去求助治療,不如在病之前就注重養生,等到已經生了病而去依靠藥物幾乎等於徒勞,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醫家的法則。未病先防,就是懂得了養生的道理。

(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會)

我國衛生界提出的「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重要的是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抵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急救方法,這樣才能掌握(控制)疾病的主動權,從而也就掌握了養生的第一條原則。

(陝西洋縣四郎鄉冉家村)

我們來到陝西省洋縣四郎鄉冉家村。按計劃,我們應該採訪一位名叫高念梨的老人,但打聽了半天,無人知曉,難道我們的材料出了差錯?

「這就是冉家村吧?」

「是。這就是冉家村。」

「您也是這個村裡的吧?」我們向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問道。

「嗯。」老人答。

我們進一步問道:「那您應該知道高念梨吧?」

「高念梨這個名字我不太清楚。我只知道有一個百歲老人。是個老太太,姓張。」老人說。

我們又問:「她家在哪,知道嗎?」

有村民告訴我們,村裡倒是有一位百歲老人,不姓高,姓張,於是,我們便在村幹部的帶領下,來到老人家裡。

(張存娃女105歲)

「我給你們到點茶喝喝?」老人說。

我們問一位同屋的村民:「您就是老奶奶的小兒子吧?」

他點頭道:「是。」

我們繼續問:「您有多大歲數?」

他說:「我今年68歲。」

「68了。」

「嗯。」他說,「最大的八十幾,他爸爸七十幾。」

「那麼就是第六代了?」

他點頭道:「六代。」

「那麼家裡人口加起來一共有多少?」

「一起加起來共有幾十個。」

「四、五十。」

「那菜,她都主要吃什麼菜?」

「菜,她喜歡吃酸菜。」

「蔬菜?」

「不,酸菜。」

「酸菜。噢,就是家裡自己做的酸菜。」

「哦。」

「用哪個大白菜做的,是吧?」

「啊。」

「醃的?還是拿開水激的?」

「拿開水煮了以後,再泡幾天就成酸的了。」

「噢,泡酸菜。」

「這個是包菜。這個是什麼?」

「這個就是野菜。」

「噢,野菜。叫什麼名字?」

「這個野菜的名字就不知道了。」

「這個是野菜。」

「老奶奶剛才說什麼?」

「她說年歲大了,時間長了,記不清了。只記得是光緒年間。」

「光記得是光緒年間。老奶奶出生的時候光緒還是當皇上呢。」

「對。你坐。」

「不坐,沒事。」

老人熱愛勞動。早上起床後就開始忙著做家務,洗菜做飯,打掃衛生,餵雞餵豬,這些貨,老人全包了。不讓她做可不行,老人習慣了,改變了這個習慣老人會不舒服的。喂完豬後,老人回到屋裡歇了一會兒,便開始吃午飯了。老人的午餐非常簡單,紅薯稀飯配一點鹹菜而已。

聽老人的兒子介紹,老人的一切都順乎自然,天亮起床,天黑睡覺,一天三餐,有啥吃啥,不苛求,不挑揀。心緒安寧平和,善良寬厚。一年四季,知冷知暖。她像一棵蒼翠的老樹,蔭庇呵護著子子孫孫。

「你們也沒有吃飯。」老人慈祥地問我們。

「不吃了,謝謝。我們趕路呢,再見了。」

老人一直送我們出了家門,像我們揮手告別。

「不要送了,再見。」

「老奶奶不要走了。回去吧,再見。」

《黃帝內經》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就是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之氣的規律,人也與之相應,遵循的是與萬物相同的自然規律。有趣的是,這很像張存娃老人生活規律的寫照。順乎自然,是《黃帝內經》養生學的重要原則之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一年四季的陰陽,是萬物生、長、收、藏的根本,所以,聖人春夏養陽,即春夏保養心和肝;秋冬養陰,即秋冬保養肺和腎。遵循順從陰陽這個根本規律,便可以與萬物一起生長在大自然之中。如果違背這個根本,就會傷害生命,損壞身體。四季的陰陽,是萬物的開始和終結,是生與死的本源,違背它則發生災禍,遵循它則疾病不生。這就是養生之道。這個道,聖人遵循它,而愚蠢的人卻違背它。

下面,我們介紹一個古代醫案。

(字幕:《羅謙甫醫案》)

王侍郎的女婿,二十五歲。因為公務的事情弄得憂思煩惱,加上飲食不注意節制,而導致生病。其癥狀是:時而發燥熱、睏倦、盜汗,汗水濕透了內衣,沒有食慾,呼吸不暢,面色發青發黃,沒有光澤。羅謙甫醫生前來診視,切脈後,羅醫生把一個極不幸得結論告訴了王侍郎夫婦:他這是病危的癥狀,通過治療雖然能夠暫時緩解病情,但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到了春天,病人必死無疑。王夫人聽後不以為然,隨之另請醫生。不料到了正月開春日,病人果然因燥熱而死。

過了一些日子,王侍郎前往請教羅醫生。他說,我的女婿果真如你所預言的那樣,我希望聽聽這其中的道理。

羅醫生說,這不難理解。《黃帝內經》早有說明:冬三月,人人都懼怕寒冷,而您的女婿卻燥熱盜汗,這樣,他的陽氣便不能固守,寒冷的季節上不能剋制住他的燥熱,葯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冬天屬於封藏的季節,人的陽氣應當好好保護,到了開春的時候,就會像春雷一樣發動,使身體如同大自然的萬物迎春一樣,生機勃勃。如果冬天人的陽氣沒有保養好,不能固守在體內,到了春天生長的季節,就不能蓬勃茂盛,這樣災難就要降臨了。人的身體與大自然是相應的,冬季,萬物都封藏起來。人體內的陽也是如此,封藏在內,不能外泄,這樣與冬季相應。王大人,您的女婿在封藏的季節出汗不止,陽氣外泄,使得腎水乾涸,到了春天,以什麼生髮助長干起呢?陽氣都已經斷絕,還有什麼來滋養身體呢?所以《黃帝內經》說,順從四季的陰陽就生,逆之則死。羅醫生說到這裡嘆息不已。

「你多大年紀,高壽多少啦?」

(四川成都張振華109歲)

「109?」

「108歲。」

「今年冬天就滿109歲。」

張振華老人說:「去年就滿108歲。」

「109,阿是啊。」

老人告訴我們:「我是1921年到法國勤工儉學去的。」

「1921年。」

老人說:「勤工儉學。在1927年通過了我的博士論文。這一篇論文以後就在巴黎,一個巴黎研究院的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以後,法國的一個教授說,這是東方女性第一次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現在呢,我的朋友就說我是三朝元老。還有一個呢,就是說有三高,第一個呢,是學術高,再就是年齡高,第三個就是職務高。我是成都市終身參事,現在等於還沒有退休。這就是三高。」

「您看您的皮膚特別好,平常是怎麼保護的?」

張振華老人屬於特別會保養的百歲壽星。

老人一邊介紹,一邊向我們示範:「我自己發明了一個按摩,按摩就是用這兩隻手,朝上,然後呢在這樣弄,這樣呢,就是使皮膚不皺,還有呢,就是揉眼睛六十下,它這是使眼睛不摳。現在嘛,就是因為這裡腫,所以我現在在這裡做。」

「就是說您喜歡做臉部按摩。要做多長時間?」

「這個是六十次。」

「也是六十次?」

「都是六十次。我的頭髮不掉。 」

「對,頭髮也很好。」

「每天早上梳頭的時候呢,梳子就梳一百二十次。」

「噢,每天早上梳頭梳一百二十次。」

「我頭髮沒怎麼掉吧。」

「對對對,頭髮非常好。」

「這就是我自己發明的養生之道。」老人顯得很自信。

「噢,自己發明的養生之道。」

「我吃東西就是適量的。我自己療養我自己。我就用這個科學的方法來養我自己。」

「這打麻將對身體有沒有好處呀?」

「多少好處呀?」

「對。」

「打麻將對您身體呀?」

「打麻將對老年人的身體各方面有好處。第一個呢,可以鍛煉你的思想,另外它還可以運動,它還可以保證記憶力。」

在交談中我們發現,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張振華老人,深知養生之道的奧秘,善於保養精氣神這人生三寶。從飲食起居,動靜結合,甚至思維活動,全方位注重保養。所以直至百歲高齡的今天,還是那樣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其大家閨秀和學者的氣質依然如故。

附錄一:《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的全文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花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花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讀音:jie,皆)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讀音:sun,孫)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為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藁不榮。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也。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附錄二:《黃帝內經·靈樞·天年第五十四》的全文

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人之始生,何氣築為基,何立而為要楯(音shun),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為基,以父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黃帝曰:何者為神?岐伯曰: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

黃帝曰:人之壽夭各不同,或夭壽,或猝死,或病久,願聞其道。岐伯曰: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

黃帝曰:人之壽百歲而死,何以知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長,基牆高以方,通調營衛,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滿,百歲乃得終。

黃帝曰:其氣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聞乎?岐伯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髪頗頒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卧;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黃帝曰: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岐伯曰:其五臟皆不堅,使道不長,空外以張,喘息暴疾;又卑基牆,薄脈少血,其肉不實;數中風寒,血氣虛,脈不通;真邪相攻,亂而相引,故中壽而盡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