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憨山大師 住山之要

憨山大師 住山之要

示雙輪照禪人

雙輪照禪人來參,且雲將隱居山中,單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捨身命處,殊非細事,專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單提向上一念,直須向佛祖不容處一著,立定腳跟;次則要將胸中一切知見玄言妙語雜毒,一齊吐卻;次則識得本體了無一法,不可被妄想習氣影子,發生種種境界。惑亂正念;次則要看本參話頭,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公案,極力提撕,但有一切惡習現前,即將本來無一語看破,切不可隨他相續流轉,咬定牙關,此處定要把得住,方不被他搖奪。如此用心,乃是惺惺時著力處。

若用心著力太過,則懈怠心生,便起昏墮,此時只須快著精彩。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急須持咒,仗此咒力,足敵此魔,以藏識中多劫惡習,今被話頭逼出變化無窮境界,一切魔境從妄想生,一切昏沉從散亂生。正恰用心之時,忽一念散亂即落昏沉,是須善知,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揀語,最為切要。

古人用心,但只將一句本參話頭靠定,如鐵壁銀山相似,若到一念不生處,亦是得力,不可作究竟會,直到工夫任運不假思惟,一念豁然,身心如脫空,方是工夫入手處,亦未是究竟,但能至此自然輕安自在,便生歡喜,然此乃是本分事,未是奇特,若生奇特想,便墮歡喜魔,便起無端狂知狂解,此關最險,此皆老人有所試者。

古云:枯木岩前錯路多,行人到此盡蹉跎。非細事也。縱使有力打過種種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護,未是到家。若以此為足,便起世閑種種五欲因緣之念,此關難過,過者百無一二。所以不到古人田地,正是得少為足之過患也。饒你學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若被此等惡習所牽,仍是墮落生死坑中,前功盡棄,可不哀哉?

如此說話,古人語中所載不少,老人略為拈出,以末法中難得真正學道之人,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耳。大段古人住山,不是養懶圖快活,單為自己生死大事,所以走向萬重寒岩,作沒伎倆活計。若在此因循度日。虛喪光陰,豈不更可悲哉?

雖然用心差別,既已知之其山中目前變幻境緣。即水流風動,猿吟鳥噪,雲騰霧擁,樅從在前,更為喧雜,永嘉見道忘山之語,切須看破。

老人初住五台龍門時,萬丈寒岩之下,冰雪堆里如埋死人,徹骨嚴寒五內俱透,唯有微微一息,視從冰中出入,至此返觀,覓自心一念起處,了不可得,此境正是助道之緣。又大風時作,萬竅怒號,日夜不休,及雪消澗流,響若奔雷,又如千軍萬馬奔騰之狀,如此雜亂境界,初最難當,因思古人有言:聽水聲三十年不轉意根,可許入道。老人遂即發憤於獨木橋上坐立,終日聽水聲,始則聒聒難消,久則果爾忽然寂滅,自此一切境界皆寂滅矣。所謂萬境本閑,惟人自鬧,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著工夫也。禪人記取,毋忽。

文章|夢遊集卷五

圖片|玉 泉 禪 寺

攝影|大 和 那 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陽玉泉禪寺 的精彩文章:

法海寺壁畫的有緣人(上)
「叔叔,賣了梨一定還您錢」
道偉法師:解脫生死 從了解自己的身體開始
舉法師為例,形象釋九心
用生命尋找自己心靈導師的古人

TAG:當陽玉泉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