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呼蘭,記憶深處的家——文廟

呼蘭,記憶深處的家——文廟

點擊欣賞精彩視頻

文 廟

文廟,又稱孔子廟,是南倉里最大的建築群,地理位置偏東南,地勢空曠清幽,1927年至1937 年曆經十年建成。南北長160米,東西寬80米,佔地面積為1800平方米。建築群由崇聖祠、大成殿、東廡、西廡、大成門、欞星門、東華門、西華門、狀元橋、月牙河組成。牌樓主體結構為兩排明柱,側配斜腳,頂架橫樑。中間大門寬5米,上懸"欞星門"三字,東西配門為"道冠古今"和"德配天地"兩座牌樓。主體建築大成殿,面積300平方米,闊進5間,前有廡廊,明柱,殿為十字及脊式,上覆黃色琉璃瓦,兩端高翹著龍吻。大成殿兩邊各建東西廡5間,風格凝重淳厚,與大成殿渾然一體,井然不俗。

全廟沒有塑像,各立木牌。大成殿正位上書"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位",以示尊崇,其他分列孔門歷代賢哲。大成殿後為崇聖祠,面積159平米,用於祭祀前五代祖。呼蘭文廟在1929年舉行了第一場祭孔典禮,1935年以後成為正式祭孔場所。後來由於建年已久,曾經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失去了當年的面貌。

為了傳承孔子思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呼蘭的文化底蘊。呼蘭區幾年來陸續投資,對文廟進行重新修繕。並委託山東曲阜市三孔公司,依據孔廟最高規制完成文廟修繕布展工程。2015年10月,修繕一新的文廟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共展出包括塑像、神龕、牌位、供案、牌匾楹聯、祭器等四十多種物件,為哈爾濱市乃至全省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別開生面、意義深遠的文化活動場所。

呼蘭,地處北方,現為哈爾濱市九區之一,因呼蘭河而得名。呼蘭河,古稱『忽拉溫江』,為松花江的支流,源出小興安嶺,由上游克音河、努敏河等支流匯合後稱呼蘭河。曲折蜿蜒的呼蘭河,如一條美麗的綢帶,繞城而過,清清的河水靜靜的流淌,水草美、魚蝦肥,生生不息,滋養著廣袤的土地,養育著一方人民。三十年代,從呼蘭河畔走出的著名女作家蕭紅就曾以故鄉這條河命名,發表了代表作,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這是一部反應當地民風民俗的作品,但是女作家蕭紅卻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故鄉的景色,質樸率真的筆墨傾注了對故鄉難捨的依戀和懷念,矛盾評價這部小說: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美的歌謠……而呼蘭這座小城,也因這部小說揚名海內外,吸引了眾多的他鄉異客前來尋夢。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座小城,讓女作家如此魂牽夢繞,以鄉景與鄉愁貫穿作品的全篇,讓人們即使在文章中讀出了那個年代的閉塞、落後,人性的冷漠與悲哀,也依然可以捕捉到這小城的美麗風光,產生嚮往。

據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呼蘭就有了人類活動,在團山子一帶留下大量人類活動遺址。而呼蘭正式建城是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距今已有283年,可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遼金時代,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非常興盛,胡拉溫屯就是最早見於史書的村落,現留遺址眾多,有呼蘭老城區腰卜街道的大堡古城、方台鎮的穆昆城、石人鎮的古墓石人、孟家鄉團山子七級浮屠寶塔等等,同時也湧現出很多名耀史冊的顯赫人物,如金代狀元徒單鎰。在清代,呼蘭被視為「龍興之地」,受到長期封禁。建城初始到光緒中葉後,歷經一百多年的開發,這裡已號稱「滿洲糧倉」,城內店鋪林立、舟車輻輳、商賈雲集,成為南北經濟交流的中心。文化教育也隨之發展,尤以宗教文化盛行,建有慈雲寺、關帝廟、龍王廟、呂祖廟、清真寺、文昌閣、城隍廟及西方宗教文化的藝術建築天主教堂。湧現出著書論史的富永阿、崇尚儒學的烏珍布、積書數千卷的舒昶等文化名人。光緒改元以後,推行科舉考試,呼蘭城鄉也因此大興官學,有了「江省鄒魯」及文化教育「甲於江省」的美譽。

發展就是進步,而歷史更需要珍視與傳承。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為增拓城市文化內涵,呼蘭區委、區政府更加重視對歷史遺址、遺迹的保護式開發,不斷整合旅遊資源,延續城市記憶。這座美麗的小城,以眾多的名勝古迹,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正吸引著八方遊客來此感受它的獨特魅力。

原創圖文編輯:呼蘭電視台

呼蘭電視台

— 新聞視點 聚焦動態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呼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TAG:呼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