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的呼吸方法!習練者呼吸不得其法,心意不得虛無,意亂神迷,練出來的太極拳式,只可能徒具其表劃圈子練體操罷了

太極拳的呼吸方法!習練者呼吸不得其法,心意不得虛無,意亂神迷,練出來的太極拳式,只可能徒具其表劃圈子練體操罷了

武禹襄著《十三勢行動心解》曰:「先在心,後在身。」心者,精、氣、神、意、功,皆在其內。身、手、腿、足、脊、頭、腰、胯、胸、背、耳、目,或動或靜,都是外,都是身。「先在心,後在身」,並不是一先一後兩截子的次序,也不是先者重,後者輕,而是內外融後、協調、均衡、交替、轉化;先後之謂,重在內外之融合、交替、轉化之際,以心領身,以意行氣、以內御外、以靜制動也。

10月21日

太極養生堂公眾平台將在10月21日繼續邀請太極拳友相聚武當「祈福太和,問道武當第二期太極拳研修班,結緣武當,祡宵同修,大道同行!

報名方式: 請添加白老師微信諮詢

人皆呼吸。此為自然生存本能,卻也是後天修鍊內功的通道。一般人熟知的氣功、道家的內丹功、佛家的坐禪、老莊的虛無、印度的瑜珈、歐洲的冥想,源流皆同,均出於、並歸於取靜、守靜及呼吸。太極拳是動態功夫,尤重呼吸,這就是動中取靜。古訓曰:「靜中之動是真動,動中之靜是真靜。」動與靜在太極拳習練與應用中的連結,在心意,亦在呼吸,練之既久而得其真,既得真動,也得真靜。習練者呼吸不得其法,心意不得虛無,意亂神迷,練出來的太極拳式,只可能徒具其表,劃圈子、練體操罷了。

人之外呼吸,即肺呼吸,於胎兒落草之始,即無時不有,至死方休。諸家稱之為內呼吸者,系連結外呼吸而以意領之呼吸也。此呼吸發于丹田,行乎經絡,佈於臟腑身軀,復歸於丹田。從形體基礎來說,是自有意識而達無意識的橫膈膜反覆起伏,上助外呼吸及心肺二臟,下則逐步激活丹田臍帶之能量轉換的樞紐功能,進而通經絡、實臟腑、積能量、存內勁。這種修鍊,如以站樁、打坐、橫卧之身靜、心清出之,以綿延不絕、輕細勻長的外呼吸引領小腹起伏,丹田復甦,謂之靜功。習練者自己身體有或慢或快的動作,包括不同流派之拳式,謂之動功,或稱內功拳、內功武術。

有志於養生、練功者,無論年齡、體質、條件,可以先靜功、再動功,後武功;也可以先動功、再武功,後靜功,還可以同步學練內、外、靜、動功夫,合四為一,而以呼吸連結之,助內外功之交替、轉化,即得頓悟。此功發自本來,大可不拘一格也。

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是沒有一絲一毫外呼吸的。從單細胞——受精卵子始,歷經十月,而成為骨骼、肌體、五官、臟腑、經絡、情感、知覺齊備的嬰兒巨系統,其唯一輸入、接收母親的營養、物質、感覺、情感、信息的通道,是臍帶。中醫所謂的營衛氣血,西方科學所謂的物質與能量場,自混沌而系統,逐步形成並結構為活生生的嬰兒,其根皆在臍帶,即丹田。其呼吸、準確地說是內呼吸的唯一器官就是丹田。古人稱為「胎息」者,即丹田呼吸,或曰:通過丹田之通道交換與發展其人之整體生命。

嬰兒出生後,其臍帶即被剪斷。其斷頭回縮至肚臍內,位置或深或淺,臍口或閉或開。臍帶所有的功能,特別是系統調節臟腑經絡平衡通達的功能,約在二周左右的時間內,逐步退化、終於消失,其體內臟腑與外在世界交換能量,則轉而主要由外呼吸承擔。

激活丹田即斷頭臍帶的功能,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一大發明,是中國傳統文化寶藏中的瑰寶,在傳統中醫藥學,傳統中國功夫領域中,無論理論或實踐,都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深不可測的。因為意、氣、功、法都是無質無形,屬於非物質的能量場性質的人體內在之種種。然而只要有心習練內呼吸者,幾乎都可以學會、並做到激活丹田,或快或慢,或多或少,或遲或早,難在堅持,重在堅持,亦貴在堅持耳。

求太極拳之真,必須練會內呼吸。大分之,有三個階段:緩、細、長、勻之外呼吸;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此外,還有穴位呼吸。

太極拳的基礎功夫,是盤架子,是緩慢,鬆軟、柔韌、伸展、均勻,從而化去習以為常的全身拙力,而代之以通體鬆柔。習練太極拳,不容易做到拳樁合一,內外合一,動靜合一,所以太極拳家單獨練樁功、靜功,並無不可,但亦不排除於連綿不斷之太極拳動式中,加練各種靜功。

習練太極拳,於緩慢、均勻、柔鬆動作階段,動作伸展如粘地擁天,宜吸氣;收斂如尺蠖屈曲,宜呼氣。由瞬間無極勢,變為左虛右實或右虛左實,須呼氣;由左虛右實或右虛左實之極處、之轉折,而趨向於無極勢,須吸氣。內外呼吸皆然。

練全套拳架時,習練者呼吸均勻,呼吸之轉折處亦為輕柔弧形轉折,無須間斷,是其要點。故伸展與收斂、虛變實轉折為實變虛的時間,須均衡,須相等。在一呼一吸單過程中,外在拳勢動作,可以變更方向、速度,或加速、或變速,但呼吸細、長、柔、輕、勻、均不可變。肺呼吸與腹式呼吸應該同時進行,並以八分意守丹田。

腹式呼吸有順式,有逆式。行外呼吸,於吸氣時小腹凸出,為順式,反之,為逆式。順式較自然,逆式較困難。如果意在丹田吸氣與肺部吸氣相同步,則用腹式逆呼吸;非同步,則用順式,也可以先順式後逆式,不拘一格。

腹式呼吸日久,即能激活丹田。如練呼吸功時,自己的肚臍周邊發紅,發癢,甚或流出黃水,都是好現象。

外呼吸有純以鼻呼吸者,有以鼻吸、以口呼氣者,亦有以口吸氣(傳言稱之為:食氣或吃氣)鼻呼或口呼氣者。習練太極拳,以取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為宜。口呼氣,可出聲,無論自然呼聲或大聲呼喊,當在發力時候。經常不拘一格,日久便成自然。

習練太極拳用腹式呼吸,自能達到外呼吸細、綿、柔、長、勻的習慣,並不知不覺間轉為本能。據章乃器之子章立凡記載,他為乃父以其脈搏次數量度呼吸,一呼一吸約七百餘次脈跳,即每五分鐘一呼、另五分鐘一吸。章立凡說,有另外一位老和尚,其一呼一吸,合其脈跳一千多次,即每一呼約八分鐘;心及氣亦隨之而然。此即俗謂之氣功、內養功也。吾人對此勿須強求,亦不可強求。不過,他們兩位前人。都是用腹式呼吸或丹田呼吸,當是無疑的。

常人呼吸,每分鐘約十幾次,相當於醫家所謂的「一息五、六至」。習練太極拳之開合呼吸後,一般約每分鐘七、八次呼吸,大約放慢一倍時間。由平常人的呼吸每分鐘十四次降到七次,便是太極功夫呼吸所致,得自於內外合一,得之於自然天成。章乃器的氣功呼吸,是單獨練習靜功而得之,不能以太極拳陰陽虛實之變換相合、相求者也。

太極拳呼吸的較高層次與水平,已經不再是每一拳式伸展一吸,每一收縮一呼,亦不可能於每一發力時,呼氣或大聲呼喊。此時之太極拳習練,外動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內外呼吸則守中抱一,輕呼微吸,以似有似無之呼吸之動,孕含深不可測之內靜。此即謂「動中之靜」。

外呼吸是人(及其它生物)機體與外界空氣之氣體以及微量的水濕、灰塵、細菌等的交換過程。內呼吸則主要是人體內經絡的能量、細胞液、體液以及氣體的交換過程,特別是生物電、生物磁、生物微波等的綜合流轉、交換、代謝、積蓄的過程,是在唯物哲學基礎上的西方生理科學所未曾研究過、未曾論述到的生物、生命理論領域中的重要存在,是人體生命能量場的理論與現實,是中國傳統文化理論中的「內功」、「氣化」、「經絡」等內容的傳承。經絡以通達為補益;能量的積蓄與存儲,既有非意識控制的自然運作過程,也可以有意識的引導激活與強化、深化、系統化的主動作用進程,可以大幅度地激發人體中隨意機體、半隨意機體和不隨意機體的能量場之生、化、和、蓄、深、藏、動、發。中國幾千年承傳至今的意守丹田之腹式呼吸,即是丹田呼吸的準備與基礎。丹田呼吸,則是腹式呼吸的優化和深化。

內外呼吸合一,互相融合、轉化,是人的機體與外界環境最優、最深的關係構成。修練自身的內外呼吸合一的關係構成,人體的肢體、心神,可靜、可動,流轉自如,天、地、人、內、外、虛、實可以完全合一,是人生的另一層次、另一境界。

為人有意求此,則必須以全身內外鬆柔、呼吸綿長為基礎。其人如果長年累月繃緊肌肉,或心情緊張,以物理規律作用,則必然是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能量消耗大於儲存,難能持久,而必然需求自然性地加快、加強外呼吸,以增吸氧氣來滿足能量消耗的需求以及達到人體生命動態能量場交換過程的相對平衡。其內呼吸將相對削弱並受控於外呼吸,甚至於弱化、消退而致常年阻滯、經絡堵塞,而損害自身的健康與生命。

習太極拳求內外呼吸合一,必須經過學練和積累。兒童時期以後的人,已經不可能再有健康胎兒的純天然的內呼吸,以及通過內呼吸構建人體的極其複雜的生物系統、感覺系統、信息系統、情感系統、思維繫統和能量系統之全過程。但是,得其法,能堅持,卻是可以學會內外呼吸均衡合一的。其要點之一是:後天呼吸之習練,由短暫而細長,由外呼吸而內呼吸,由粗略而柔潤,由鼻口呼吸為主而以丹田呼吸為主,而達內外合一。

腹式呼吸,是內外呼吸之過渡、聯結、合一的階段。沒有長期的、自然的腹式呼吸練習和習慣,任何人都是學不會丹田呼吸的。

習練太極拳初始,大抵以虛實動作配合呼吸;但時日既久,肢體動作、招式拳架,則須逐步與內外呼吸有所分離。拳式快速、變速,加速時,呼吸仍須調勻;加速、發力時,當然仍可呼氣、出聲,但在快速盤架子的全過程中,練拳者則須調勻呼吸,丹田始終存意,在以意領氣、發力時,尤宜注意留一、二分心意在丹田。

調勻呼吸除維持內外呼吸合一之外,須求呼吸的時間相同。一般情況下,青少年的外呼吸為吸多呼少,老年人則吸少呼多。調勻呼吸,老少即可除此習。

丹田呼吸或其極致「胎息」,是中國功夫習練過程中的最高呼吸境界。得丹田呼吸功效時,人的外呼吸就似有似無、細柔綿長,一呼一吸,通達內外經絡、頭頂足尖,在靜坐或站樁過程中,經常發生自身肢體的非意識的動作,而且大都會左右相同,即左右經絡同等、同變通暢之外在表現。一段時間以後,如以意略加引導,這類無意識、無主動性的外形體動作,就可以形成不同拳式,就可以有不同聯結,更有不同速度。到這個階段以意動而出的拳式,已非太極拳架子的一百多式或八十多式或三、四十式所能限,有時發出其它拳種的拳式亦有可能。這可能是內家功夫的另一種層次。

穴位呼吸者,人可以借身體表面的穴位群,從大氣、日月、天地、山水、林木等吸收能量之謂也。區區在下有這樣一個見解:人的穴位,是能量轉換接髮網點。其最者,在上為百會,在中為丹田,在下為湧泉;習練靜功者,可三取;習練太極拳或其它內家功夫,則只取丹田足矣。

人體的生物能量,包括生物電、生物磁、生物微波等,一般都是相當微弱的,但其存在、運動卻無疑義。現代醫學儀器能夠測出心電圖、腦電圖,即是實例。任何人通過長期的、持續的呼吸、功夫的修練,一日如能有五、六小時從容為之,其生物能量當可大幅提升。在質、量、動、靜等各方面,都能深化、增加。太極拳十三勢的最後一勢,名之為「定」。其主要內容,即在以其呼吸為導引的自身的內外合一,以內為主;動靜合一,以靜為主。此時之動,就能達到「靜中之動為真動」的高境界。

練習太極拳,置呼吸而不顧、不用、不練、大抵只能得其形體架子的動作;只以緩慢的太極拳招式之虛實吞吐,配合肺部的一呼一吸,恐未能盡得太極功夫之真也。

學海無涯,事在人為耳。

以上文章內容節選自何軼群《太極求真錄》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太極內丹功,馮志強一系傳人,功法簡單明了,很不錯的參考書
太極拳可以「自學」嗎?看起來無可厚非,事實上卻存著很大的隱患!
太極拳友必去武當山的理由之「紫霄福地」——一幅逼真的人體修真圖
從佛教六波羅蜜看太極拳次第修鍊
太極雷公喜歡上冷兵器,真刀對砍廝殺,無比熱血!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