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的四次「教材」修改

歷史上的四次「教材」修改

教材的編寫和改革以符合時代要求為準則,以使其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徵。其實在中國古代,「教材」改革一直沒有間斷過。爬疏歷史不難發現,大的教材改革至少有以下四次:

漢朝「興太學」,採用「寬進嚴出」的制度,學生入學不考,但在選拔當官環節,要參加「課試」。「課試」採用「射策」之法,即將考題(「策」放在桌子上,由學生隨機抽取(「射」)答題太學生當時主要學習的教材,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經」,考試時便圍繞五經出題,這就是漢代的「五經課試法」。這應是歷史上官學的第一套標準教材。

唐朝在漢朝的基礎上,對這套以五經為主的教材進行了第一次比較大的修訂,但教材所宗還是《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唐太宗下詔修訂,由大儒孔穎達主持教材的修訂,於公元642年編成,定名《五經正義》,凡百七十卷。此後十餘年間,又幾經增訂修改,於公元653年頒行天下,由此確定為唐朝各級各類官學的統一教材,每年的明經科舉考試,都以此套教材為準。

宋朝有兩次大的教材改革。一是北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在王安石的推動下,宋神宗頒布《周官新義》、《詩經新義》、《書經新義》合稱為《三經新義》。對照漢唐兩朝的「五經「教材,王安石只保留了《詩經》和《尚書》兩經,其餘《周易》、《禮記》、《春秋》三經皆不再列入教材中。而《周官新義》則是王安石為推行熙寧變法而編撰的政治、倫理著作,排在《三經新義》之首,頒賜給宗室、大學及諸州府學,作為宋朝學生必讀的教科書。這次教材改革還有一個大的變化,就是王安石首次將《論語》和《孟子》列為兼經,定為士人應考的必讀教材。

南宋寧宗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推行的教科書改革。這次改革以朱熹編訂的《四書集注》(即《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集注》、《中庸集注》)為欽定教科書。

這個以《四書集注》為主的教科書版本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由南宋始而至元、明、清三朝《四書集注》以無可撼動的地位,成為官學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四書集注》作為理學的重要著作,被統治者捧到了一句一宇皆為真理的高度,對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思想產生了深遠巨大的影響。由這一時期開始,「四書五經」的官方教材形成,明清兩朝的八股文考試,皆由此取題。

「四書五經」飲定教材在統治了中國官辦教育數百年後,在晚清終於壽終正寢。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使原來鐵板一塊的官方教材不得不進行時代的變革。1904年,清廷頒布《奏定學堂章程》,並准囊世凱、張之洞等改革大臣的建議,救令學務大臣頒發新版教科書。這個時期的教料書,舉凡自然科學、經濟等新學皆為首次出現。至此,一個以新學為主要教材的時代從此到來,《四書集注》遂爾廢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北宋-南宋介紹
宋朝人怎麼洗臉洗澡 宋朝人怎麼刷牙
他攔宋太祖座駕討飯,被賞識官至宰相
今天讀讀這些家國天下的詩詞——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