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你家孩子有缺安全感的表現嗎?看看有哪些小細節?

最近遇到兩個孩子,他們身上有不同的「怪異」表現,但是他們「出問題」的原因卻是一樣的,而這樣的原因,在很多家庭卻是不少見。

故事1:愛自言自語的小百

小百4歲,3個月前,媽媽發現小百有時會在房間內對著窗戶或某些物品自言自語。孩子自言自語的內容,媽媽有時能聽懂,有時聽不懂。當小百發現媽媽在一旁時,會轉身對媽媽微笑。但當媽媽問孩子在跟誰說話呢,說什麼呢,孩子總會笑著說沒說什麼,也沒跟誰說話。孩子說就是忍不住想說,不說感覺便要發火(焦慮)。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其實,很多小孩偶爾會有自言自語的狀況。但小百媽媽說,小百不是偶爾這樣,而是經常這樣。

故事2:貪吃的毛毛

毛毛3歲,媽媽發現毛毛不是一般的貪吃,而是貪吃得有些「怪異」。

什麼東西都要吃,而且總會在食物面前表現出很著急的樣子。比如毛毛迫不及待地把食物塞進嘴巴里,接著被囫圇吞棗不經咀嚼地吞下去。當食物被快速地「掃光」後,毛毛會表現出巨大的滿足感。但沒多久,一般是10多分鐘後,毛毛便又表現出焦慮的表情以及再想吃的慾望。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在對比了兩個孩子的狀況後,我發現他們表現出來的共同特徵是——焦慮。後來還發現,兩個孩子都在3歲前搬了多次家,小百家搬了2次,毛毛家搬了4次。

?搬家跟孩子安全感有什麼關係?

無論哪個孩子,他們6歲前最好能保證一個穩定的養育環境,這是給他們帶來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保證。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Dr. Lori Woodring認為,孩子6歲前,父母最好避免搬家。因為一個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東西有關聯,比如固定的生活環境、固定的養育者等,有人稱之為「陌生敏感期「。

一個孩子每到一個新的居住環境,都需要進行重新適應,所以有些孩子會表現出強烈的哭鬧或者突然生病,以表達反抗。幼兒說提醒,因為新的環境常常會給孩子們帶來心理壓力,這些壓力有時不僅表現在情緒和心理上,有時還可能會表現在孩子的行為和生理健康上面。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提到,當孩子接觸到的刺激超過了自身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創傷感和危險感,伴隨這種創傷感、危險感出現的體驗就是焦慮。幼年時期的頻繁搬遷,給孩子帶來自身控制超出界限的感覺,年幼的孩子由於現實的情況與脆弱的心理發生衝突時,便會產生焦慮心理。

有些孩子會退行到幼年的某種行為,或者會以某種固定行為特徵頻繁地表現出來,比如前面提到的自言自語的孩子或者有貪吃行為的孩子,以此尋求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

其實,除了頻繁的搬遷會給孩子帶來焦慮和不安全感之外,生活中還有其他不少情況也會給孩子帶來類似的心理狀況。

所以——

?下面10個因素,常常會導致6歲前孩子缺乏安全感而表現焦慮:

1、家庭多次搬家

2、嬰兒期哭鬧被經常漠視

3、過早與媽媽分離

4、過早或強迫與孩子分房

5、孩子常遭遇大人恐嚇

6、頻繁變換孩子的照料者

7、父母關係不良、感情不好

8、家庭經濟狀況給孩子造成巨大壓力

9、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

10、3歲前或更早讓孩子上幼兒園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孩子焦慮、缺安全感的其他表現

當孩子丟了安全感,有些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自言自語,有些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貪吃,有些孩子卻可能有其他表現:

對身邊的世界缺乏安全感

害怕陌生人

不敢單獨睡或不敢關燈睡

不敢一個人上廁所

不敢一個人洗澡

睡覺愛抱東西,比如一定要抱著玩具或被子、某個枕頭

愛粘著媽媽或常常抓著媽媽的某個固定的身體部位

喜歡打人

莫名的煩躁

愛無故哭鬧

愛啃咬手指

……

?如何彌補孩子丟失的安全感?

1、找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找到孩子焦慮、缺安全感的原因,有時就相當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為父母的理解,有時僅僅是理解,就能給孩子的焦慮帶來很大的緩解。但是,有時也並沒那麼容易,有些孩子會長時間深陷焦慮,父母可能需要等待較長時間,才能讓孩子內心的傷痕慢慢癒合。不過,理解已經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的一步。

不想孩子丟安全感?6歲前別犯這十種錯誤中任何一種!

2、父母付出足夠的愛和陪伴

有人把父母的愛和陪伴跟撫平心靈創傷的「良藥」媲美。這裡的愛,不僅包括理解心和同理心,接受孩子表現出來的焦慮情緒,還包括父母的耐心以及無條件接納孩子。幼兒說提醒,即使父母過往的錯誤已經給孩子心靈帶來巨大的傷害,但父母的包容心態以及和對孩子的關注、愛以及陪伴,能緩解孩子的焦慮,有時甚至能抹平給孩子內心造成的創傷。

所以,當你感覺孩子有丟安全感的表現,該知道如何做了吧?

本文關鍵字:焦慮情緒、安全感、幼兒心理、親子關係、家庭養育


幼兒說(微信公眾號:bb-edu),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最喜歡「掏」國外心理學家們的育兒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孩子的人生,從父母跟Ta說話的方式能猜到結局?
怪不得美國孩子一年級便愛上寫作文!原來人家是這樣教的
為什麼老人總愛追著喂飯、騙孩子吃飯?荷蘭研究終於揭秘了
孩子(帶蛋糕)幼兒園過生日?一些你知道和不知道的後果
孩子一生中2次好奇心「猛長期」!父母尤其別做錯

TAG:幼兒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