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識字的老農,用50年把「豬草」做成了國禮,驚艷世界500年
高粱秸稈在一般人的眼裡,也就只能當做柴火和肥料,最多也就喂牛餵豬,連這些畜生都不怎麼待見,只是在冬天實在沒辦法才吃兩口。可是在一個河北老農的手裡,它們卻搖身一變成了價值連城的寶貝,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還被當成國禮贈送給外賓,外國政府也搶著收藏,它就是永清老農徐艷豐的秸稈扎刻手藝。
11歲迷上一個蟈蟈籠,從此「魔怔」了
11歲的時候,有一天徐艷豐和小夥伴去山上打豬草,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老爺爺的小鋪子,耳邊傳來了清脆的蟈蟈鳴叫聲,小朋友都呆住了,目不轉睛地盯著蟈蟈看,徐艷豐卻被眼前精巧的蟈蟈籠驚呆了,眼見就天黑了他也捨不得走,最後老爺爺乾脆送給他一個蟈蟈籠。回家後徐艷豐就「魔障」了,從此不吃不喝,白天黑夜地研究著那個秸稈編製的籠子,反覆幾次之後,用了好幾天的時間,一個成型的蟈蟈籠終於完工了。
家人鄰居都說這個孩子瘋了,父親也因為他「不務正業」沒少打他,可這些都沒能改變他的「死性」,只要一有時間,他就躲在角落裡做著扎刻手藝,一天都沒有閑著。
他的技藝很快就超越了村裡村外的大人,12歲的徐艷豐就因為一件「八仙過海」成了遠近的小名人,過去了50多年,至今這個作品通了電都還能亮燈。
目不識丁的老農成了高粱培育和建築學專家
徐艷豐從來沒有上過一天學,他大字不識,更不要說是懂什麼育種學和建築學原理,但是因為扎刻手藝的需要,他生生得從一個「草根」演變成了高粱育種專家和建築原理大師。
因為找不到優質的高粱材料,徐艷豐就自己動手改良高粱品種,他把河北當地和北方優質的品種進行雜交,幾年之後終於培育出了優良品種,每隔兩年還要重新雜交一次,以保證高粱品質的穩定。他培育出的高粱杆子直,外皮厚實,內瓤密度高,據專家鑒定,用這樣的秸稈做出的扎刻作品只要保存得法,能夠保存至少500年。
一般的高粱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粗細不均勻,而且很多高粱桿都會彎曲。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和老伴整天守在高粱田裡,研究株距對於高粱桿生長的影響,最終發明了最合適的生長距離。
秸稈扎刻是一個十分繁複的工作,特別是結構複雜的中國古代建築,動輒需要用數十萬節秸稈。為了保證不出差錯,徐艷豐常常要在開始前在紙上畫出設計圖。久而久之,竟然變成了一個建築原理的專家,練就了「天眼通」的本領,普通的建築,哪怕再複雜,只要看一眼,他就知道其中的結構如何搭建,各種相交的部分怎麼處理。如今,這個和田地高粱打了一輩子交道沒上過一天學的老農,卻成了很多高校建築課上的座上客,給大學生講起了建築學。
浩大的工程
秸稈扎刻雖然美輪美奐,卻是一個普通人碰都不想碰的活計,因為它的複雜程度和工作量就會把人生生嚇跑。2008年時,徐艷豐為了慶祝北京奧運會趕製的一件「天安門」作品,整整耗時三年多,共用及秸稈70多萬節。沒有驚人的耐心和毅力,這樣複雜浩大的成品是斷難完成的。
12歲那年,因為家鄉環境封閉,從來沒有人能說清天安門到底是什麼樣子,甚至根本沒有人見過,他也是偶爾一個機會從電影中看過一眼。為了看得清楚些,他愣是追著電影放映隊跑了八個村子,盯著同一個電影看了八次才罷休。
因為秸稈扎刻消耗的高粱量非常巨大,他把自己家承包的八畝土地全部種成了高粱……。
巧奪天工
徐艷豐的作品,絕對配得上用「巧奪天工」來形容,即便是高達數米的古建築,也從來沒用過一滴膠水,沒動過一根線繩、一根釘子,全都採用中國建築中的榫卯結構咬扣而成。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建築中所有的門窗都是可以靈活開合的。
經過多位專家的測定,他的作品結構穩固,因為採用的材料都是自己親自培育的「鐵杆高粱」,各個結合部又處理得非常嚴謹,哪怕是收藏500年依然會完好無損。一個常人眼中的豬草、廢物燃料,被他做成了國家級的「非遺項目」,被國家博物館收藏,他的「黃鶴樓」作品還被加拿大政府搶去,多個作品都被當成國禮贈送給外賓,用來彰顯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
很多人都為徐老所驚嘆,但他卻說:「別人說我是個傳奇,其實他們不知道,如果你用一生去鑽研一件事,你也會成為傳奇。」


※《那年花開》的原型周瑩:16歲守寡,成為陝西首富,後被慈禧收為義女,住「紫禁城」
※名人之後的宿命?誰是誰的天使,誰又是誰的幽靈
※不死迷藥與幻象人生
※治水上位的大禹,還有一個更神秘和重要的身份:上古「巫師之王」
※我寧願生前對你笑,也不願死後找人在你墳前哭
TAG:符號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