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閑,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今日,我們精選了60句儒釋道名言,若能背誦下來,必定受益無窮。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儒家是糧店——儒家經典名言20句

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大意: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以的。(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還怎麼能走呢?

2、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論語》

大意:說話大言不慚,那麼要實行這些話就很困難。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大意: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卻很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請教,辨正自己的正誤是非,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4、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

大意:做人重要的是誠實、守信用,不要與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6、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大意: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而喜愛美色那樣,一切出於內心的真情實感,這就叫自我心滿意足。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會謹慎。

7、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

大意:對上不抱怨老天,對下不責怪別人。所以,君子處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則冒險以期僥倖成功。

8、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

大意: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違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在變動不居中做得適度;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9、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

大意:凡是行為有達不到預期效果的,都反過來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歸向他。

10、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孟子》

大意: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11、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孟子》

大意:不倚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倚仗家裡富貴來交友。

12、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人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3、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尚書》

大意:不被耳朵和眼睛等感官慾望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把心思放在戲弄人上就會喪失道德,把心思放在玩弄器物上就會喪失大志。

14、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大意:早晚不努力勤奮地工作,不注意小節和作風,終究會掩蓋或否定自己的成績和功勞,損害大德。這猶如造九仞高的山,只因差一筐土而無法成功。

15、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周易》

大意:尺蠖(huò) 將自己的身軀盡量地彎曲,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生命。現常用「尺蠖之屈」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

16、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

大意:該停止的時候就停止,該行進的時候就行進,動與靜都不失時機,君子之道就能光明。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7、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禮記》

大意:禮的實質,不是隨便取悅人,也不是空話連篇,要做到行為不逾矩,不侵犯侮慢別人,不與人故作親熱。

18、若夫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禮記》

大意:坐,要坐得端正;站,要站得恭敬。在遵從禮節的時候要因時因地來行權宜之變,出使別國要順應當地的風俗。

19、君子約言,小人先言。——《禮記》

大意:有德行的人謹慎說話,注重干實事,說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語,搶先說大話,說到做不到。

20、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禮記》

大意: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容易犯,教導的老師一定要知道。人在學習的時候,或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滿足了,或有認為太容易而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或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道家像藥店——道家經典名言20句

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2、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3、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大意:最方正的東西看不到它的稜角,越貴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聲音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跡。

4、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

大意:過分的愛惜會招致巨大的付出,過多的擁有會招致沉重的損失。所以,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便不會遇到危險,如此就可以長久安全了。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5、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

大意: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失是想要得到的慾望。知足的人,永遠是滿足的。

6、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道德經》

大意:對待結束時的工作,還像開始時一樣認真,則做任何事都沒有不成功的。

7、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大自然的規律,利於萬物而不加害萬物。聖人所遵從的原則,是給天下人帶來好處但卻不與之爭利。

8、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經》

大意: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這不正是因為無私嗎?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9、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大意: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

10、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

大意:想要關閉它,就要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強化它;想要廢除它,就要先興旺它;想要奪取一些東西,就要先給予一些東西。

11、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

大意:小的迷惑能夠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12、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莊子》

大意:道路是人走出來的,事物的名稱是人們叫出來的。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3、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莊子》

大意:喜歡當面誇獎別人的人,也喜歡在背後詆毀別人。

14、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莊子》

大意:主觀偏見會妨礙對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語容易掩蓋真言。

15、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莊子》

大意:一個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這個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16、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莊子》

大意:古代的人,隨外物變化而內心保持不變;現在的人,內心多變而不能隨外物變化。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7、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莊子》

大意: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

18、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莊子》

大意:如果情緒上放縱自己悲傷或快樂,那麼自身的德行就會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麼就無法體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惡,那麼最原初的心性就會缺失。

19、絕跡易,無行地難。——《莊子》

大意:消除足跡容易,但不從地上行走太困難了。常用來說明要腳踏實地,切莫好高騖遠。

20、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莊子》

大意: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佛學像百貨店——佛家經典名言20句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我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2、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南懷瑾:應隨時生清凈心,什麼叫清凈心?真正的清凈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台,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

3、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

南懷瑾: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著相是一個佛教術語,意思是執著於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4、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

南懷瑾: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5、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南懷瑾: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6、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南懷瑾: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7、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

南懷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無生法忍: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南懷瑾: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9、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金剛經》

南懷瑾: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人生,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拚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

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

10、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

南懷瑾: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會要變,也會滅掉。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1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

大意:菩提比喻智慧,明鏡比喻清凈心。本來清凈,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12、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六祖壇經》

大意:佛家主張,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眾生佛性本自具足。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3、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大意: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凈!」

14、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壇經》

大意:若見世間過,即說明自己動了心、著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15、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壇經》

大意:無念是不住念,無相是不住相,無住是隨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16、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

大意: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值得終身背誦的儒釋道名言60句,受益無窮

17、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

南懷瑾:入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有掛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迴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為寶所(本謂藏珍寶之所,喻指涅槃,謂自由無礙的境界);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槃的顛倒夢想。

18、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圓覺經》

南懷瑾:一切眾生自己迷惘,觀念顛倒,所以不能滅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凈。大家都在做各種功夫,都在修道,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而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這也是一種「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點清凈的境界,便以為是悟道了,這正是大妄想。

19、了知身心皆為掛礙。——《圓覺經》

南懷瑾:我們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礙住了,打坐剛有一點境界,腿就不對勁了,屁股也坐不住了,這是身的障礙。再來就是心的障礙,思想雜亂,念頭來來去去,靜不下來。所以佛叫我們修夢幻觀,不取動相,也不取靜相,徹底明白身心就是我們的大障礙。

20、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壇經》

大意:迷而未悟的人,雖然懂得許多學理,論述時講的頭頭是道,但在行為上並未做到;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則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默默的去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最激勵人心的十首報國詩,願得此身長報國
王陽明與曾國藩在子女教育上的不謀而合
唐三彩與奈良三彩的區別是什麼?中日對比
看我無情對,讓你沒話說
林語堂:人生的目的在於享受人生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