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要如何走進這清涼的月夜

我們要如何走進這清涼的月夜

■呼延雲

中秋將至,各個超市、糕點屋又擺上了品類繁多、花樣翻新的月餅,除此之外,料想今年的中秋節也不會比往年多出什麼傳統的味道來,對於每天忙忙碌碌的人們來說,如果能在月圓之時,全家聚在一起吃頓飯,恐怕就是最難能可貴的「過節」了。

然而在古代,中秋節是非常重要的節日,記載這一節日的古代筆記也非常多,詭異的內容自是絕少的,但有趣的文字卻是極多的,不信,且隨筆者一起讀開去。

「走月亮」勝過狂歡節

古代四季中的每一季分成「孟、仲、季」三個部分,所謂中秋,即正好處於三秋恰半的時分。中秋拜月之俗,宋代即有,《新編醉翁談錄》記載,那時不論貧富,只要年滿十二歲,都可著成人服飾,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男子祈禱學業有成,女子祈願貌似嫦娥,祭月的規矩是「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當天媳婦可以回娘家,只是傍晚「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

當然,不一樣的階層,過節的方式也不一樣,南宋學者吳自牧在《夢粱錄》一書記載,在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的時分,「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而中產人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至於最窮困的人們,就沒有這麼雅緻了,只能「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不過這一夜的夜市卻是通宵的,「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既然是「玩月」,花樣自然繁多,諸如燒斗香、點塔燈、放天燈等,不過別有一種「走月亮」,最是有趣,此風俗盛行於吳地,清代學者袁景瀾在《吳郡歲華紀麗》中記得甚是詳細:「中秋夕,婦女盛裝出遊,攜榼勝地,聯袂踏歌。」榼是一種酒器,這裡可以理解為餐飲用的各種器具。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打開大門,「比鄰同巷,互相往來,有終年不相過問,而此夕款門賞月,陳設月餅、菱芡,延坐烹茶,歡然笑語」。當然也有不少人到尼庵里看焚香斗,香斗亦稱斗香,由紙紮店紮成的一種形如寶塔的物件,層層疊疊,四周糊有紗絹,上繪月宮樓台亭閣等圖案,中秋節時焚於亭中月下,香煙氤氳,雜以人影,別有旨趣。這一晚街衢似水,雖靜巷幽坊,亦行蹤不絕,直到雞聲報曉,人們依然婆娑忘寐,很像是以婦女為主題的徹夜狂歡節。這種「走月亮」的風俗後面,暗含有「度厄」之意,乃是一種驅走不幸、迎來好運的美好祈願。

至於中秋節吃月餅的風俗,乃是明朝以後才流傳開來的,據說是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利用中秋節向親友饋贈月餅的機會,在月餅中暗夾紙條,上書「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字樣,由此形成習俗。不過確實是從明代開始,記載中秋節吃月餅的古代筆記漸漸多了起來,明代《帝京景物略》有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清代的《帝京景物略》亦記:「至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余,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公網_讀書頻道 的精彩文章:

TAG:中公網_讀書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