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文化小孩 10月新刊導讀
《菁kids上海》10月刊內容精彩呈現:
| 編者按 |
關於「身份焦慮」
過去談到Third Culture Kids,腦海中就是一些優秀華裔形象。但把眼光拉回到上海,尤其是在國際化教育蓬勃發展的當下,驚喜地發現更多其他膚色的孩子,正在這個國際化的城市,成長為另一種典型的第三文化小孩。他們的父母怎樣看待這種文化的融合與相斥呢?他們遇到怎樣的趣事和難題?這些都是我們試圖探索和回答的。
本期的話題欄目,探討的則是「工作和母職」。有了孩子之後,除了我們一般意義上有薪水拿的「工作」,媽媽們還多了一份母職,具體到每一個媽媽,如何安排這兩者,都自有一番考量。
| 封面故事 |
從孩童、大人到領袖——第三文化再思索
當時的我剛從日本京都做完一整年的交換學生,回到美國。坐在那間如鞋盒般大小的寢室里的頭幾晚,我徹夜未眠。時差只是無法入眠的原因之一;更多時候,我是因為在腦海內翻騰的「思鄉」情緒,呆望著米白的天花板到天明。
那個秋天,我思念的「鄉」,不是我的家鄉,台灣。更不是我父母親那一輩所謂的故鄉,中國大陸。我思念的「鄉」,是京都,一個我僅僅生活了一年的地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第三文化小孩夏洛特小姐妹的快樂與煩惱
9歲的夏洛特和7歲的瑪蒂爾達出生於上海,是一對如洋娃娃般漂亮可愛的小姐妹。和大多數小姐妹一樣,她們大多數時候相親相愛,常為爭奪玩具和爸媽的愛打打鬧鬧,很快又抱成一團。但和大多數小姐妹不同的是,回答她們來自哪裡,是一件讓她們頗為犯難的事情。
家有「第三文化小孩」兩枚,Heather希望她們能夠完美融合中美兩種文化。的確,長期浸潤在外國人社區,即便拋開白皮膚藍眼睛的外表,她們和一般的上海小孩也是不同的。但融合併不容易。
跨文化小孩——成長在交錯之間
「小米,你是哪兒的人?」「我是波士頓人上海人北京人夏威夷人!」當年5歲左右的女兒,每每憋紅了小臉一口氣地回答完畢這個問題時,總是引來大人們的笑聲。其實到了現在,10歲的女兒還是說不清她到底是哪裡人。
紮根於義大利的國際公民
本期的封面模特是來自義大利的四口之家,因爸爸Alessandro工作調動,一家人於兩年多前來到上海生活。媽媽Gaia原本是一位建築師,來中國後成為全職媽媽。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哥哥Leonardo活潑可愛,妹妹Vittoria溫柔甜美,均就讀於Britannica。
來到上海,一家人用開放樂觀的心態,迎接新生活,很快就融入了新的文化環境。菁kids採訪這位義大利媽媽,聽她講述來中國的前前後後,以及一家人的變化與堅守。
| 在讀 |
我愛女兒超過……馬桶嗎?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堅持56年的「時間統計法」》讀書筆記
初為人父,恨不得把最珍貴的給她,愛她、保護她,你們都懂的吧。說來有趣,當初求婚,我也把類似的承諾給了我的太太,現在又給了我們的女兒。
那麼問題來了:求婚時,我初入職場,所需承擔的壓力和職責都談不上不多,彼時我尚且還能給出一份這樣的承諾;如今工作所耗時間精力越來越多(看在養家糊口的份上),我開始擔心,自己是否真能支撐這額外多出的一份承諾。
機緣巧合下,邂逅了這本書。
| 我的家在上海 |
來自復旦附中國際部的Sofia一家
「我是Sofia Tryzub-Cook,今年十六歲,在復旦附中國際部讀書。我們是一個三口之家,媽媽Oksana Tryzub-Cook,烏克蘭人,爸爸Robert Cook是英國人。我父母是在上海相識的,媽媽那時在上海讀研究生,而爸爸是橄欖球員,一次比賽中,媽媽的朋友向她介紹了爸爸,他們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我父母已經在上海生活了17年,媽媽目前是一名老師,爸爸在香港一家公司做經理。」
| 話題 |
養娃,一個終身的項目
「爸爸媽媽,你們過幾天就要解放了!」佳佳一邊把我給她買的床單、蚊帳、內衣往她的箱子里塞,一邊說。「是啊,沒人拌嘴了。」我嘴上這麼說,心裡還是有些失落,女兒要離開我們去浦東外國語學校上初中了,這麼小的娃怎麼這麼快就長大了,我們瞬間就變空巢老人了……
從職場精英到全職媽媽,你怎能不失落?
都說言傳勝於身教。那天大兒子忽然對操勞一天過後疲憊的我說:「媽媽,我覺得你真的很棒!」我好奇地問:「為什麼這麼說?」他靠在我身邊:「因為你做什麼都做得那麼好。你既是好媽媽,又是畫家,又是作家,你是最有影響力的人。」我覺得好笑:「最有影響力?不會吧。怎麼也得是馬雲這種大企業家吧。」他說:「你看你寫文章呀,講課呀,影響了這麼多人,我覺得你就是最有影響力的人。」
無條件犧牲自我?我不是這樣的全職媽媽
前段時間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熱播,讓我感受到了社會對於全職媽媽的不友善。嚴格來說劇中的羅子君是全職太太,而不是全職媽媽,因為就我個人的體會,全職媽媽的生活可不是這樣的。
與許多因職場發展不順利而回家當主婦的女性不同,當年我辭掉自己收入頗豐的工作時,同事和親友都大跌眼鏡。但於我而言,這不是一種犧牲,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 看世界 |
帶著兩歲半娃在台灣上山下海的11天
從熊孩子10個月開始泡酒店,到一歲半獨自帶著他來過一場「出走」,再到2歲生日在京都的第一次異國之旅,再到兩歲半上山下海,大大小小的每一次旅行中都有感動的瞬間。獅子媽在一次次旅行中看到熊孩子的很多面:作、調皮、懂事、堅強。愛旅行的獅子媽也在一次次旅行中收穫靈感、積累經驗。
願親子行,不再是大人的負擔,而是我們與孩子彼此照見,共同發現與感悟的美妙旅程。
| 父母社區 |
帶你遠行,我到底在怕什麼?
文 | 芮婭
想起剛剛有了MJ的時候,我也曾絕望地認為生活被徹底改變,再想去旅行恐怕要變成第一個5年計劃,至少以前有娃的朋友是這麼告訴我的。雖然聽的時候撇撇嘴,心有不甘,但心理暗示也告訴自己,要等MJ大一點兒再做打算。
然而,在MJ剛滿月的時候,麥子出差去安大略省北部舉辦講座,家屬也被優待允許隨行。被關了一個月的我猶如小鳥出籠,從來沒有一次旅行給我如此強烈的釋放感。
第二代的第三文化
文 | 競波
我家兩個女兒雖然在美國舊金山出生,但很小就隨家人回到國內,一住10來年,現在又搬來美國上學。要說「第三文化孩子」,嚴格按照定義來說不能算,因為,她們基本算是在國內、與父母文化相同的環境里度過幼兒到少年時期。
但從各方面來講,她們都不是在單一文化里長大的孩子。
全職爸媽的未來擁有更多可能性
文 | 李梓新
在家裡全職的,是否只能是媽媽?
我身邊有位朋友,一直是全職奶爸,業餘做些投資。而我自己,也有過兩年時間的自由探索,在這期間,更多地照顧家庭。
無論全職媽媽還是全職爸爸,都是我們選擇的某個階段的生活狀態而已。
我一直覺得,人是有能力和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狀態的。這裡面就包括選擇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不工作。全職媽媽和職業媽媽,是平行而平等的兩種狀態。
不伸手的懶媽媽
文 | 道道
教會孩子自己做事和代替他去做,這兩者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不可同日而語。作為母親,需要狠狠心攔住自己不時想要伸出去的手,這樣的自律和煎熬只為了讓孩子明白,愛不僅是為你付出、給你所需,如果僅僅如此,那是我們自己狹隘了愛的標準。有一種愛,讓你缺失、讓你難受,卻成就了你愛自己的能力,讓你不再向外希求。
| 美食 |
Helen的全套愛心早餐
撞色腸粉 x 甜菜根果仁酸奶
| 出去玩 |
博物館公主奇遇記
每次看到大女兒Katie穿著不怎麼透氣還shining掉粉的裙子在鏡子面前旋轉,我既不忍心打擾這種不知何時就會逝去的公主夢,但也很想,讓她看看真正的公主服飾和生活。
恰好今年夏天,匈牙利博物館把茜茜公主的生活「還原」到了上海博物館。
我把展覽館裡展出的那條蓬鬆華麗的裙子照片給她看,人家直接問:「這條裙子,我可以試穿么?」有戲,於是我開始認真做起了看展準備。
| 校園之星 |
來自上海赫德雙語學校的校園之星
| 未來藝術家 |
來自上海協和國際
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學生的藝術作品
掃下圖二維碼
即可購買本期《菁kids上海10月刊》


※和教育專家面對面-惠靈頓教育節門票等你來搶!
※從紅樓夢裡的小人物,窺見班級里的小透明
※我為什麼在牛津讀哲學和物理?
※美國首席大法官:祝你不幸並痛苦!寫給學習國際課程的你
TAG:菁kids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