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間,她還在深情吟唱·嚴鳳英
「花正紅時寒風起,再要回頭難上難。」
再看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時,仍會覺得歲月無情催分離,織女的泣血吟唱震顫揪心,在腦海間久久回蕩,這是一個至今無人超越的黃梅戲巔峰之作。
《牛郎織女》· 南天門
嚴鳳英,原名嚴鴻六,她的童年是在羅家嶺的山野度過的,田園風光和民間小調在她幼小的心靈里悄然播下了藝術的種子,發自內心的熱愛成為她日後的執著追求,不為世俗所屈服,不為命運所低頭。
嚴鳳英15歲
13歲偷偷跟著本族黃梅調藝人學戲的嚴鳳英,表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但她卻招來族人「沉塘」的厄運。被迫逃離,遠走他鄉,她經受著毒打凌辱、吞金自殺的風雨飄搖。
人生再艱難,嚴鳳英不改其志。
羅家嶺的池塘
黃梅戲原來是流行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採茶戲」,早期多是直接把當地的民歌小調搬上舞台,表現當地的農村生活。
作為地方小戲,黃梅戲既有清新質樸的優勢,但也存在著缺乏規範程式,嚴鳳英深深明白這個地方小戲的「短板」。
《天仙配》七仙女造型照
《打豬草》
她在流浪人生中,不恥下問,博採眾長,學習和吸收了京劇、越劇、評劇、評彈、民歌等藝術形式,憑藉執著與堅韌,磨練出一身後來能夠影響一個劇種發展的技藝。
她和同時代的黃梅人在夾縫中生存,用不屈的倔強把民間小調推向全國,登入大雅之堂。
嚴鳳英全家合影
1951年,嚴鳳英重返安慶舞台,結束了顛沛流離的人生,以極大的生命熱情回饋著給她藝術生命的觀眾。
嚴鳳英上場前化妝
《劉三姐》
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折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讚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隨著電影的播放,那段「滿工對唱」成為家喻戶曉的唱段,而黃梅戲也從安徽走向了全國。
《天仙配》·男耕女織
《天仙配》· 七女紡紗
《天仙配》· 槐蔭為媒
她的唱腔圓潤明快,沙甜動聽,注重從人物情感出發,能夠「洞達事物之情狀」。
《打豬草》中的村姑透出的是嬌稚明亮的奶腔,《夫妻觀燈》中帶給人爽朗與寬厚的感受,《天仙配》「路遇」中的七仙女流露出的是嬌羞與自信,而《牛郎織女》中的織女既有享受人間的明快恣意,又有親人離散的沉鬱悲痛。
聽聲聽情,她的唱腔足以「使觀聽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
《牛郎織女》· 插在鬢里心裡甜
她在表演上可謂細膩傳神,一是由於向京、昆等積澱豐厚的戲曲學習,二是她注意從人物性格出發,讓學到的程式化用為人物表演的合理狀態,為人物的塑造錦上添花。
她的創新為黃梅戲的發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也為後輩樹立了一代大家表演藝術的典範。
《女駙馬》
《女駙馬》
作為黃梅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嚴鳳英留下了《打豬草》《天仙配》《夫妻觀燈》《女駙馬》《牛郎織女》《春香傳》等一批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目。
嚴鳳英短暫的藝術生命猶如飄落人間的精靈,向人間黃梅戲傳遞著熱烈的摯愛。
《夫妻觀燈》
人們懷念這位黃梅戲史上卓有建樹的一代宗師,敬仰她的藝術創作力,沒有黃梅戲的嚴鳳英或許不能書寫自己生命的絢爛,而沒有嚴鳳英的黃梅戲也不會迅速的成熟與發展!
嚴鳳英教學
1956年,嚴鳳英與徽劇小演員徐竟成、張曉雲合影
嚴鳳英與王文娟合影
嚴鳳英與竺水招合影
「我問天上彎彎月,誰能好過我牛郎哥。我問籬邊老楓樹,幾曾見似我嬌兒花兩朵。再問歡唱清溪水,誰能和我賽喜歌。」
聽,天上人間,她還在深情地吟唱。
【回顧】- 精彩視頻
-END-
編輯:進步文化 | 轉載聯繫後台


※最美好的時節,沒有之一
※古樸有形千刀對,腹堂沾水引墨稠
※千萬毛中揀一毫,翰墨傳情寫春秋
※絲連歲月,錦若月霞,雍容詞調滿蜀中
※流光溢彩,凝百家技法;燒結鍍金,展華國璀璨
TAG:鴻HU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