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黃帝內經》易道貫珠

《黃帝內經》易道貫珠

文/趙國惠 趙瑪麗(Marie Audibert,法國)

提要:本文以醫易匯通、醫道合一之思想為主旨,論述《內經》與易、道之關係及互相影響。具體以易、道演化程序為主線,貫穿、闡釋《內經》,揭示其以天道為綱,以陰陽為目,易、道為其理論構建核心之特點。並提出後世醫家彭黃圓氣之學實以《內經》和易道之思想方法為根源。

內經圖(資料圖)

一、易道

《易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為陰陽變化之規律,道為天人合一之大道。故易道者,易即是道,道即是易,易道合一,俱為宇宙之本原。其以道為體、為理,以易為用、為法,兩者體用合一,理法一脈。易道之學綜合了精氣、陰陽、五行、八卦、天文、地理、人事等多種學說,是中國古代學術體系之主幹,其對中醫之發展亦有莫大貢獻。其從道為宇宙之本原,到法於陰陽之智慧,再到清靜無為之思想,以及人體精氣之積聚,經脈之循行,方葯之製作,養生之要論,如此等等,可謂洋洋大觀。

易經(資料圖)

《黃帝內經》作為古代中醫經典之靈魂,人體生命科學之大成,易道亦滲透至其理論體系的眾多方面。《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而《內經》之要正在乎易與道。故本文以易道之理法貫穿《內經》,其在人體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病、養生、方葯等具體方面之探討,將以易道演化之軌跡為主線,依次詳述如下。

二、無極

無極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養生學說為著。

一是,《內經》「治未病」學說源於道家「治未亂」思想。《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云:「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因有無相生,治病當察先機,當其未有之時而治之,則事半功倍。

原本圖(資料圖)

二是,《內經》之養生同於道家以清凈無為為根本。《道德經·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云:「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素問·上古天真論》則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清靜則無為,無為則清凈,故兩者合一。若心體清靜,則神氣自回,正氣得充,而病不起,是為養生之大道。

三、太極

太極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元氣學說為著。

太極圖(資料圖)

一是,《內經》之人體以元氣為本,藏府以土氣為樞。《道德經》雲,「沖氣以為和」。沖氣者,中和之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則云:「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胃者,土氣也,為元氣之本。土得五行中和之德,故土氣又稱中氣、祖氣。黃元御「一氣周流」之「一氣」即此太極元氣。《內經》土樞四象藏府模型中,土為中樞,四象之升降浮沉俱以之為軸,故脾胃中土為五藏六府之太極。

二是,《內經》之養生以無為根,以有為法。《道德經·第十章》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靈樞·小針解》則云:「神者,正氣也。」無極生太極,太極返無極。故養氣保生者,若能虛空心志,摒除繁雜之物慾,則得太極之真氣。《內經》將此養生者尊為道家之真人,為養生之最高境界。

四、陰陽

陰陽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陰陽學說為著。

一是,陰陽化天地,《內經》之人以天地為之父母,故治病亦取法於天地。《周易·繫辭上》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則云:「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故陰陽之變化,乃生成之根本也。而生成之首,當屬天地乾坤。天高為陽,地低為陰,陽清陰濁,升降浮沉。故而形成時空之變化,為萬物之化生具備完美之基質及場所,故為人靈之父母,治病亦應合乎天地陰陽變化之道。

陰陽(資料圖)

二是,《內經》之理法方葯,人體之平病診治,俱以陰陽為本。如生理學中,平人者,陰陽勻平之態也。男為陽,女為陰。藏府之分類,以藏為陰,府為陽;藏府之功能,以藏為陰,瀉為陽。經脈分陰陽、奇正。營、血為陰,衛、氣為陽。魄、精為陰,魂、神為陽。氣機之升浮為陽,沉降為陰。病理學中,病因以內因為陰,以外因為陽。病邪以五邪為陰,以六淫為陽。病機以五藏為陰,六氣為陽。診斷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八綱辨證以陰陽為統帥,百病以陰陽為總綱。治病求本,本於陰陽。養生法於陰陽,和於術數。方葯之氣味,味為陰,氣為陽。藥性以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如此,等等。

總而言之,陰陽學說深刻地影響著《內經》理論體系之建立,並成為其思維方法之核心。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其本即陰陽之謂。生命及疾病皆與天地陰陽息息相關,故為人體根本之所在。

五、三才

三才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三因三焦為著。

三才(資料圖)

一是,天人合一,感應相副,《內經》之醫道與天道相通。陰陽化天地,天地生人靈,三才之道備矣。故能天人合一,相互感應,相通相副。《靈樞·經別》雲「人之合於天道」,雖只言天人,實已包含地,因天常為宇宙之總名,故將天地人三才合一簡稱為天人合一。《內經》即以此為主線,將其貫穿全書。

二是,天地人和,三才通氣,《內經》之人體同乎天地之變化。《素問·六微旨大論》云:「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天地通過陰陽時空,氣交和合,化生人靈,而成三才之道,故天地與人體至為密切。由於天地人同源同體,故具有同構同功之特點,三者形成和諧、統一之整體,並可互通互用。故此,《內經》常借天地之理來論述人體之生理、病理及其診治之法。如診斷中之三因變化,以及治療中之三因制宜。

三是,法象三才,各司其職,《內經》將人體分為三部,形成三焦分治思想。《內經》在三才之思想主導下,將人體從上往下,依次分為天、人、地三部,亦即上、中、下三分法。又將軀幹部如法炮製,再分為上、中、下三部,即為三焦之府。三部三焦之說在《內經》中應用十分廣泛,如診法中之脈分寸關尺三部,三部九候診法,以及遵循「上竟上,下竟下」法則之尺膚診。再如病理之三焦病機,辨證之三焦辨證等。

六、四象

四象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取象比類為著。

四象(資料圖)

取象比類之法由來已久,源於《易經》象數之學。《易》分象數理佔四要素,其以象為先,故取象比類為首要之法。因其由《易經》而來,故又可稱為易象思維。《內經》中無「取象比類」之詞,而有「援物比類」,其實一也。《素問·示從容論》即云:「夫聖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類,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經?」取象比類思維方法可以說是貫通《內經》醫學思想體系的又一條主線。

《內經》常從自然事物中取象,援天地日月、四時五行之象以比類人體之理。如人體之藏象學說,藏以象顯,象以藏生,藏象一體。土樞四象藏府模型中,肝心肺腎四藏分別應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氣。藏府與卦象相應,肝應震木,心應離火,肺應兌金,腎應坎水,脾應坤土。診斷之面診、明堂診法(鼻診)、色診、脈診等診法,據其感知之現象而推測藏府之變化。藥物之四氣、四向亦與四象相關。方劑之君臣佐使四位結構理論,以社會地位象徵藥物之主輔功用。如此,等等。故此,取象比類可以說是中醫主幹思維方法之一,而《內經》則為其典型代表。

七、五行

五行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土樞四象之藏府模型為著。

五行(資料圖)

五行之變易,以中氣為根本。人體之氣機亦然,升降出入皆太極中氣之變化。故李東垣有「補中益氣」之論,黃元御有「一氣周流」之說,彭子益有「圓運動」之學。諸者皆強調土為中氣,以司四維之理。探其根源,實由《內經》土樞四象之藏府模型而來。

《素問·刺禁論》云:「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里,脾為之使,胃為之市。」此即為《內經》藏府模型經典之論。此外,《內經》病理之病因、「病機十九條」,診治之面診、明堂診(鼻診)、脈診、辨象論治等,皆合於土樞四象之至理。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之五味,寒熱溫涼平之五氣,升降浮沉樞之五向,亦五行一氣周流之餘緒。

總而言之,藏象學說是《內經》學術體系之核心內容,而土樞四象之五行藏府則是藏象學說之主幹。故土樞四象藏府模型為《內經》重中之重,是解讀其主旨之又一主線。

八、六氣

六氣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以三陰三陽為著。

六氣(資料圖)

六氣涵蓋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等內容,故六氣在中醫學中成為一個集大成之角色。《內經》六氣詳述於運氣七篇大論,為運氣學說核心內容之一,後世醫家則從中妙悟甚多。如黃元御以六氣為最終理論架構,展開其辨證論治之理法方葯一體化。又如後人對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的六氣說解讀。

此外,人體十二經脈系統分手足三陰三陽,亦以六氣為基本架構。其先將經脈分陰陽,陰陽再各三分,而成三陰三陽經,亦即六經,手足各六經,故共十二經脈。病理之六淫、六氣病機,百病之外感六淫,以及傷寒之六經辨證,俱以之為理論原型。

九、八卦

八卦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包括四象藏府、奇經八脈、八綱、八法等。

八卦(資料圖)

一是,以八卦象徵藏府經脈。《周易·說卦》云:「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即以卦象徵人體部位。而《內經》土樞四象藏府模型中,藏府與八卦相應。此外,人體經脈系統之八大奇經亦合於八卦之理。

二是,八綱八法俱與八卦相應。診斷之八綱辨證為二綱六變,即以陰陽為綱,以表裡、寒熱、虛實為變。合之為八,以通八卦也。此外,與八綱辨證相應之治療八法,即汗下吐和溫清消補,亦與八卦之理相承。

以易通醫,以卦釋人。《內經》中雖未有明顯之字詞,然有隱含之思想。其實借用八卦之象數為工具,以闡明人體陰陽升降消長變化之理。後世醫家多據之而發揮,猶以明清時期為著,如張景岳、孫一奎、趙獻可、黃元御、鄭欽安等。以及民國時期之彭子益,其圓運動中醫學亦以易卦說醫。

十、九宮

九宮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包括九藏、九宮八風、九針等。

九宮(資料圖)

一是,天高九重,地分九野,人有九竅、九藏以應九宮之數。九竅者以通天之九氣,九藏者以應地之九野。因藏者,藏也,藏營衛氣血、精神魂魄,故五藏藏神,是為肝心脾肺腎五神藏。再加胃腸膽膀四府,即四形藏,合之則為九。《素問·六節藏象論》即云:「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二是,《內經》九宮八風理論與八卦九宮相應。《靈樞·九宮八風》中的九宮八風理論,以中宮為核心統屬八卦,以北斗星圍繞太一(北極星)圓轉,其指向不同,則季節方位不同,其風向亦不同。故人之養生須與天地時空相應,以避虛邪賊風之侵犯。

此外,《靈樞》之九針與九數相合。《靈樞·九針論》即云:「九針者,天地之大數也,始於一而終於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時,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風,九以法野。」

十一、河洛

河洛者,河圖洛書之謂。河洛思想於《內經》中之運用,包括藏府模型應河圖、九宮八風應洛書等。

洛書、河圖(資料圖)

《內經》以脾胃為樞的藏府模型中,五藏之生成與河圖數相應。《素問·金匱真言論》中五藏之應數為:肝八、心七、脾五、肺九、腎六,實為易學河圖中之生成數(此五者之中,五為基數、生數,其餘為成數)。五藏按其數依序排列,即形成《內經》中以脾胃為樞的河圖藏府模型。而此論則被彭子益的圓運動古中醫學奉為至理,並將河圖作為其統一中醫醫理學說之核心。

此外,《內經》九宮八風理論與洛書相應,參「九宮」一節。

十二、守中

易道於《內經》之用雖多,然其體一也。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者,中也,應以守中為歸旨。《易經》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道德經》亦云:「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故守中為易道之主旨,而中氣則為性命之根本,《內經》亦以中土樞四象為理論核心。《素問·太陰陽明論》即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後世彭黃圓氣之學(即彭子益圓運動與黃元御一氣周流之並稱)據之,亦以易道為理法,以《內經》為歸宗,而暢敷其旨,可謂源流深遠矣。

守中(資料圖)

作者簡介:

趙國惠,男,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專業,中醫碩士研究生。對中醫經典、道家思想、易學術數有較深研究,崇尚性命合一之道,倡導醫易匯通之法,私淑彭黃圓氣之學。原為廣州市道教協會純陽觀道醫館執業中醫師,現長居於法國普羅旺斯地區,在歐洲發展推廣中醫及道家文化,並於瑞士日內瓦中醫學院任職教師,主講《黃帝內經》等課程。

趙瑪麗(Marie Audibert),女,法國留學生。畢業於法國阿維尼翁中醫學院,現就讀於成都中醫藥大學,《黃帝內經》專業,中醫碩士研究生。精於針灸推拿、氣功導引、中醫養生。為瑞士日內瓦中醫學院教師,主講針灸推拿等課程。精通法語、漢語,現與夫合作翻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法文版)。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國泰民安三地行,友好交流促和平
千年碧霞祠祝國迎祥 萬代祈福地泰岳雄鎮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修道要把心沉澱下來
「一道一緣 百博百文」國學體驗之旅心得
澳門道教發展是怎樣的概況?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