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樂天瑪特夢斷中國:「國讎家恨」夾擊,洋槍終究干不過土炮?

樂天瑪特夢斷中國:「國讎家恨」夾擊,洋槍終究干不過土炮?

樂天瑪特在中國早已進退維谷,「薩德事件」只是給了它一個退出的台階。

(2017年 9月20日下午,門可羅雀的樂天北京國瑞城店。攝影/《財經》記者 余樂)

《財經》記者 余樂/文 馬克/編輯

2017年9月20日下午,北京,崇文門,國瑞城。這座充滿時尚氣息的購物中心人氣旺盛,唯獨地下一層的一隅門可羅雀。成排的貨架空空如也,寬敞的走廊寂靜無聲。偌大的生鮮區里只有一個稱重員看守著少得可憐的蔬菜和水果,生肉、主食、糕點、牛奶等櫃檯檔位全部關閉,一排排冰櫃里只剩下不知放了多久的速凍餃子還在裝點門面。

這座面積巨大的賣場顯然並非一直如此冷清,多達18條的結賬通道似乎還在訴說著往日的熱鬧景象。如今,整座超市裡只能見到約10名員工,結賬通道只開了兩條,而且還嚴重「開工不足」:顧客也並沒有比員工多多少。他們有的似乎是有備而來,推車裡裝滿了一箱箱清倉甩賣的日用品,有的則看著空蕩蕩的貨架發獃,不時露出困惑的神情。「這超市快關門了吧?」面對顧客的詢問,收銀員們始終面無表情,沉默不語。

這悲涼的一幕,也許就是樂天瑪特在中國的十年間所留下的最後一個畫面。這家隸屬於韓國樂天集團的大型連鎖超市在中國共有112家店面,其中87家已經全部關閉,只剩下包括國瑞城在內的25家還在苦苦支撐,但它們的生命無疑也已走入了倒計時。從「薩德事件」爆發到現在,這一雪崩式的潰退僅僅用了半年多的時間。

樂天瑪特於1998年在首爾開設第一家店面,並於2007年通過收購萬客隆超市而進入中國市場,2009年又收購了擁有68家店面的江蘇時代超市,使門店迅速擴大到100家以上。2016年7月,韓國宣布將在美國協助下在國內部署薩德導彈防禦系統。這項決定在中國遭到了政府和公眾的強烈反對。

今年3月2日,樂天集團與韓國國防部簽署換地協議,使其擁有的一座高爾夫球場成為薩德系統的部署地。消息傳出後,樂天瑪特成了中國政府和公眾表達不滿的頭號目標。全國各地都發起了抵制樂天瑪特的行動。目前為止,已有74家店面因消防或安全等原因被關閉,另有13家因營收問題由樂天暫時關停。

受此影響,樂天購物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樂天在中國的超市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4.9%,近乎「歸零」。為了支付在華的店面租金和員工工資等費用,樂天集團今年來已經兩次為中國樂天瑪特緊急「輸血」,其中3月投入的第一輪3600億韓元(約合21億元人民幣)已經全部用盡。8月底,樂天集團再次投入3400億韓元(約合20億元人民幣)救急。

從9月初開始,不斷有媒體報道樂天準備出售中國超市業務。樂天方面起初還堅決闢謠,表示「不會退出中國」,但很快就「扛不住」了。9月14日,樂天集團的新聞發言人正式對外確認了這一消息,但同時表示尚未決定是全部出售還是部分出售。

國讎家恨

促使樂天作出決定的除了薩德事件這個「國讎」之外,也有「家恨」的因素。樂天集團的創始人是韓裔日本人辛格浩,其家族成員佔據了集團中的眾多重要崗位。但是,和許多家族企業一樣,隨著集團的規模越來越大,結構越來越複雜,辛氏家族成員的內鬥也愈演愈烈,其情節之曲折離奇絕不亞於任何一部宮斗戲。

(2007年,樂天進入中國時的盛況。圖/樂天官網)

這場戲的主角是辛格浩和他的兩個兒子:長子辛東主和次子辛東彬,兩人的策略很相似,都是以90多歲的老父親的名義向對方施壓,「挾天子以令諸侯」。

2015年初,辛東彬自稱奉辛格浩之命解除辛東主在日本樂天的職務。幾個月後,辛東主攜辛格浩飛往日本,宣布解僱辛東彬的一班心腹部下。辛東彬毫不示弱,操縱董事會否決了辛東主的決定,並且直接讓辛格浩當了「太上皇」(名譽董事長),自己當上了集團一把手。

時間進入2016年,辛東主仍沒有放棄努力。他向外界公布了一段錄像。錄像中,93歲高齡的辛格浩親口宣布要「傳位」給辛東主。數月後,韓國檢方也加入了這場鬥爭,宣布對包括辛格浩父子三人在內的數名辛氏家族成員的貪污和逃稅問題進行調查。事態自此徹底走向失控。

2017年4月,也就是樂天瑪特在中國遭到抵制後一個多月,樂天集團宣布了一項重大的重組計劃,準備將家族成員間錯綜複雜的交叉持股關係從67個減少到18個,這也將進一步加強辛東彬對集團的控制。到了9月12日,也就是媒體報道樂天準備出售在華超市業務的第二天,在內鬥中居於下風的哥哥辛東主宣布將出售其絕大部分股份,似乎是發表了「失敗宣言」。

弟弟辛東彬暫時勝利了,但辛家的企業也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兄弟大戰之中元氣大傷。在這個整個集團都生死未卜的關口上,樂天最緊要的任務顯然是保住本土的核心業務,而至於一項本來就不賺錢的海外業務,自然是儘快處理掉最好。

洋槍干不過土炮

實際上,對於樂天來說,公司內鬥和薩德事件可能只是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兩棵稻草。樂天瑪特進入中國以來的業績表現一直不理想,開店數量和營收指標均與預期相差甚遠。自2009年收購時代超市以後,樂天的中國超市業務就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最近三年更是每年的虧損額都達到1000億韓元(按當前匯率計算約5.8億元人民幣)以上,門店數量也一直徘徊在100家左右。

從2013年起,有關樂天瑪特有意出售中國業務的傳聞就開始不時出現。可見,中國市場對於樂天來說早已「食之無味」,之所以沒有被放棄,只不過是「棄之可惜」而已。而薩德事件的發生,無疑是給了樂天集團一個痛下決心的台階。

「薩德事件只是給它加了一把力,導致它更快地面臨更嚴重的問題,但最主要的問題還是企業的運營和管理。」資深行業觀察者、「新快消工作室」創始人鮑躍忠在接受《財經》記者採訪時說。「而且,從大的方面來看,賣場和百貨行業是一個向下走的趨勢,」他說,「樂天自身經營又沒有做好,前期的問題比較多,沒有在本地消費市場當中被消費者接受。」

樂天瑪特的問題並不是孤例。這幾年來,行業的不景氣和競爭對手的增多,使得外資超市的日子普遍舉步維艱。沃爾瑪在中國始終無法盈利,家樂福的業績已經連續多年下滑,英國的樂購(Tesco)則被本土超市華潤萬家所兼并。有行業分析報告指出,外資超市退出在未來幾年內可能會成為常態。

一位因公司規定而無法透露姓名的零售行業研究員告訴《財經》記者,超市的核心競爭力是供應鏈,而外資超市在這一點上普遍不如本土超市。

「內資超市非常靈活,過去規模小,但隨著規模變大,壓毛利不比外資差,供應鏈的倉儲物流、門店的更新以及布局都很好,很有創新力。」他說,「外資超市走的是規模,壓上游毛利,可是靈活度很差,信息系統也不如內資,這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是沒有競爭力的。」

另一家韓國超市企業易買得(E-Mart)的命運似乎證明了薩德事件並非決定性因素。易買得隸屬於新世界集團,在韓國的門店數量多於樂天瑪特,進入中國的時間也比樂天早10年。但是,在20年的時間裡,易買得在中國的門店最多時也只有27家,以至於在薩德風波後都沒有多少人想起要去抵制它。即便如此,易買得也並沒有比樂天瑪特存活的時間更長。9月11日,易買得宣布將其在中國僅剩的六家門店中的五家賣給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卜蜂蓮花(00121.HK)超市,另外一家也將出售。

「接盤俠」難覓

韓聯社於9月18日援引韓國消息人士的話稱,目前已有5家-10家公司通過高盛與樂天進行接洽。卜蜂蓮花和沃爾瑪、華聯等名字一起,成為各路媒體傳聞之中的潛在買家。截至本文發稿時為止,卜蜂蓮花和華聯都沒有回復《財經》記者的求證,而沃爾瑪中國的相關負責人則向《財經》記者表示,他們不會對市場流言做出回應。

無論最後的接盤俠是誰,可以肯定的是,樂天在談判中已經沒有多少好牌可打,其門店很難賣出好價錢,最後的結果很有可能就是「白菜價」送人了事。據韓聯社的報道,樂天瑪特最近與一些企業進行了談判,而這些企業的報價都比賬麵價值低30%以上。一方面,樂天急於出手的現實,使買家得以大幅壓低價格。另一方面,樂天瑪特的資產對買家來說也確實缺乏吸引力。

鮑躍忠向《財經》記者分析稱,之前幾家被收購的外資超市都是在其門店能夠維持正常經營的情況下被接收的,而樂天瑪特的情況卻恰恰相反,其準備出售的門店絕大多數都已關門,這將使它的資產價值大大縮水。「零售企業最關鍵的資產是無形資產,也就是它所形成的商圈效應,以及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他說,「如果現在已經處於關店的狀態,那這樣的店幾乎沒有價值,設備也不值錢,所以它的損失應該會非常慘重。」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對樂天果斷「止損」的決定給予了積極的回應:樂天在9月14日收盤後公布了出售在華超市的消息,次日,樂天購物(023530.KS,包括樂天集團的超市和百貨商場等零售業務)的股價即高開高走,當日收漲8.41%,可見投資者對樂天撤出中國持歡迎態度。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Fitch)也於當天發布聲明稱,樂天出售中國超市業務「剝離了非盈利資產和與地緣政治問題相關的不確定性,從長期來看有利於改善樂天的財務狀況」。

也許,對於內憂外困的樂天來說,能否賣出好價錢已不是最重要的問題。就像陳奕迅在《十年》中唱的那樣:「怎麼說出口,也不過是分手」,樂天在中國的十年間可能曾有過美好的回憶,但是當一切都無法挽回的時候,「壯士斷腕」雖然痛苦,卻可能就是最好的選擇。

(本文首刊於2017年10月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經雜誌 的精彩文章:

獨家:易到之外,韜蘊資本還接盤了樂視音樂,交割基本完成
《財經》雜誌反侵權公告
iPhone8遇冷,難道果粉都在等iPhone X?
iPhone8已經失算,現在電池又出現了問題
iPhone8充電爆裂,歷史上iPhone還有哪些糟心事?

TAG:財經雜誌 |